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電影] 刀馬旦



年份:1986年
監製:徐克
導演:徐克
編劇:杜國威
演員:林青霞、鍾楚紅、葉蒨文、鄭浩南、張國強、午馬、曾江、秦沛…


日前終於看了2011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總選,感想是此屆必看,不然以後可能沒機會再看到這麼喜感的頒獎典禮了。不過看多了這幾年空虛的頒獎典禮,不禁又去翻出過去的勁歌總選來緬懷昔日風光,不知道是不是對比太強烈,八幾年的幾屆頒獎典禮,星光簡直快閃瞎我眼,歌星就不用說了,連頒獎的影星也個個大咖,其中看到1985年的一屆,獎項不像現在這麼多,但十首金曲是首首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不同的大牌頒獎嘉賓頒獎,甚為隆重,其中算得上是頒獎禮稀客的鍾楚紅,不僅登場頒獎,還秀了一段她為了正在拍攝的《刀馬旦》而苦練的一字馬,所以我就想起,原來我大概五、六年以上沒看過這部電影了。(終於拗到主題了,喔耶~)

附:鍾楚紅@1985年年度十大勁歌金曲


╳╳╳

我還沒看過《龍門飛甲》,但我要先推友站買大象(簡稱啦XD)這篇Blog文:電影時間3年 真實時間20年《龍門飛甲》,真的要對徐克的風格和這部電影的文本累積歷程有很深的瞭解才寫得出來呀~

在買大象的文中有這句話:「如此多樣的女性面貌,只有在徐克的電影中可以看見。」

徐克一直都是擅長打造女性角色的男導演,當然徐克的電影從來不是純粹的女性書寫,甚至未必真的有扭轉男女的傳統角色定位過,但最起碼的,他的電影裡出現過許多可愛而且層次較豐富的女性角色,這在香港影壇已屬難能可貴。

徐克主理的「電影工作室」首部作品《上海之夜》(1984年),是他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張艾嘉和葉蒨文一個成熟大度又帶幽默感、一個妙趣橫生傻大姊,各自精彩,反而男主角鍾鎮濤的戇直小子就平常得多。《刀馬旦》和《上海之夜》同屬「電影工作室」前期的作品,同樣以女性為主角,兩者雖屬不同題材,但時代背景相若,《刀馬旦》是民初軍閥割據亂世下的北平,《上海之夜》則是二戰後動盪的上海;《刀馬旦》有梨園京劇,《上海之夜》有懷舊歌舞;兩者也不約而同的借古喻今,借動亂的上海或北平來比喻當時前途未明的香港,角色們選擇離開或留下,有如香港人正面臨的課題。

徐克是懷舊的,最擅長把老早有人拍過的東西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據說《刀馬旦》最初的構想是重拍1962年由易文執導的《星星月亮太陽》,《星星月亮太陽》是史詩文藝通俗劇,描寫三個個性和命運迥異的女子,從戰前到戰後的人生曲折和兒女情長,由尤敏、葛蘭及葉楓三大女星主演,是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影片,也讓「星星」尤敏成為第一位金馬影后。正式開拍的《刀馬旦》無論主題或時代背景都和《星星月亮太陽》大不同,但同樣找來三位當代首屈一指的女星同台競演,且同樣描寫在動亂時代裡,有著不同經歷和選擇的三個女子。





三個女主角都有無比鮮明的外型和個性,林青霞飾演的軍閥之女兼革命志士,是最令人「驚艷」的一位,完全非一般的驚艷,在於她的中性打扮竟可以英氣帥氣又無比清秀,她飾演的曹雲堅毅幹練、剛中帶柔,卻因身份帶來矛盾的處境,是戲劇感最強烈的角色。鍾楚紅飾演貪財的歌女湘紅,懵懵懂懂天真爛漫,由紅姑來演是個讓人無法討厭的可愛拜金女。葉蒨文飾演戲班班主女兒白妞,身為女性在戲班被看不起,但不改她的正直質樸勇往直前,是看起來比較平凡的一個,卻有最純粹高尚的心靈。



除了三大女主,《刀馬旦》還有一些形形色色值得一提的女角,例如還在跑龍套的吳君如飾演軍閥黃哈廿八個老婆之一。



黃哈眾老婆,右邊懷抱的那位應該就是風華絕代萬人驚艷的石榴姐,廿八個老婆人才濟濟,難怪黃哈大帥會死在鍾楚紅手上。



只是本片真正萬人迷不是三位女主角,也不是石榴姐,而是他!



反應超熱烈的,還有人眼睛都突出來惹。



隆重介紹,這位是春和班台柱花錦繡花老闆(秦沛 飾)。



大反派谷峰因為看上他,鬧得戲班雞犬不寧。軍閥醜態在電影裡面沒少過,但好像玩乾旦(專職演旦角的男人)就比較特別少少,時代不同了。



真是我見猶憐啊...(誰打我)





除了秦沛、谷峰和黃哈外,白妞之父的戲班班主午馬、曹雲之父的大軍閥曾江,還有客串戲院老闆的梁普智,這些硬底子演員有如房子的支柱,不可或缺。



曾江的督軍角色,對別的女人色瞇瞇,對自己女兒則視若瑰寶,他應該隱約也有察覺自己女兒有異心吧(腦補),但仍不改父愛和表現出信任,臨終前喃喃道:我女兒不是亂黨,是最令人鼻酸的一幕。




最後要介紹沒有存在感扮演稱職綠葉的男主角們,浩南哥在當時都是扮演帥氣角色,《刀馬旦》裡也不例外,飾演滿腔熱血的愛國志士,只是稍嫌魯莽衝動,這還不打緊,重點是他似乎有點被衰神附身的跡象。反觀張國強看似是個弱咖,卻常在關鍵時刻有所發揮。



浩南哥的衰小事件簿(1):開保險箱偷文件時打翻燭台,功虧一簣,枉費前面青霞爬牆竊聽偷鑰匙的一氣呵成完美演出。



浩南哥的衰小事件簿(2):衝動開槍引起騷動,差點逃不掉就算了,還讓曾江加緊提防,日後更難得手。不過這一點比較類似笨而不是衰就是了。



浩南哥的衰小事件簿(3):在廁所埋伏時,以為曾江的情婦是曾江,現身時更將她嚇暈,差點形跡敗露,幸好青霞機靈補救。



浩南哥的衰小事件簿(4):不小心踩碎出馬色誘曾江的紅姑用來迷昏曾江的藥,幸好有冰雪聰明的張國強補救,不過最後藥也沒派上用場就是。





還是把重點重新回到三位女主角身上吧。






真是賞心悅目的組合。




三個女主角的立場,形同當代三種典型香港人面對前途的態度,湘紅之所以見錢眼開,主要因為她想快存夠錢離開動亂的中國,如同一心在九七前移民的一些人,為了移民拼命賺錢的現象也有不少電影著墨過;白妞則較隨遇而安,對於現況或許也有不滿,但亦會從較正面的角度樂觀面對未來;曹雲一樣選擇留下來,和白妞的差別在一個被動接受、一個主動爭取,她會積極挺身捍衛理想和爭取權益,就如同站上前線參加社運、學運,爭取對話和改革的一些人。





台灣七十年代流行文藝片,有一陣子的基本配備是雙生雙旦,爭排名、角色和戲份可說屢見不鮮,尤其是雙女主的情況更考驗著電影公司排名的智慧,兩個女主角都這樣了,何況《刀馬旦》有三個,但在角色分配上也算面面俱到了。聲勢如日中天的鍾楚紅在片頭排名居首,但角色是三人之中最像花瓶的,儘管如此,已有另外兩個比較硬派的女主角,紅姑這個較柔軟的角色也還是必要的。資歷最深的林青霞演最像主人公的角色,主要由她推動劇情,更由她負責刻板印象中該是男主角做的事,直情身兼男女主角。而葉蒨文外表不及林青霞的男裝搶眼,也不及鍾楚紅美艷,看似排名戲份都吃虧,但我總覺得她的角色才是徐克最偏愛的一個。

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橋段是:當兩個男主角歷劫歸來,同屬革命志士的北海(鄭浩南)和曹雲,有點曖昧情愫的董民(張國強)和湘紅,兩對各自相認,只有白妞形單影隻,伸出手後只能尷尬的站著,四人見狀全部迎上她,這個小地方著實顯出徐克拍女人的獨到,比起另外兩人顯得平凡的白妞,侷促不安的窘況讓我分外有共鳴——大部分人其實都比白妞更平凡。湘紅和曹雲一個愛錢一個愛國,《刀馬旦》中三個女人萍水相逢的友誼,當湘紅會撕下半份文件當要錢的籌碼,當曹雲不理戲班會有什麼後果讓白妞一起色誘父親時,出發點最純粹,友情最不含雜質的只有白妞,而她也才是真正讓所有人都信任,真正支撐這段友情的人。


(右:葉蒨文)

(左:葉蒨文,右:鍾楚紅)

(左:葉蒨文,右:鍾楚紅)

(左起:鍾楚紅、林青霞、葉蒨文)


最後,片名都叫《刀馬旦》了,當然要看看三位女主角的京劇扮相,演戲班女的葉蒨文最多,糊裡糊塗上了台的鍾楚紅居次,林青霞只有最後重頭戲時粉墨登場,但有以京劇打扮開槍的帥氣場面。順帶一提,本片的京劇指導是劉洵。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電影] 大輪迴



年份:1983年
監製:鍾振宏
導演:胡金銓、李行、白景瑞
編劇:張永祥
演員:彭雪芬、石雋、姜厚任…


1969年,為了替李翰祥在台灣創辦的國聯影業紓困,經當時台製廠廠長楊樵和新聞界的謝家孝奔走,促成聯邦影業旗下的導演白景瑞、胡金銓和李行,加上李翰祥這四大名導,合力執導一部電影《喜怒哀樂》。1970年推出的《喜怒哀樂》共分「喜」、「怒」、「哀」、「樂」四個短片,由四位導演各執導一段。有關這部電影詳盡的來歷和介紹,請見2004年「鬼魅影展」時的專文

1982年,胡金銓構想將其妻鍾玲的一篇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這篇小說描述三個人投胎轉世了三個時空裡的一些遭遇,胡金銓計畫由三位導演一人執導一個時空,於是當年為李翰祥紓困而結片緣的三位導演又集合在一起,得台製廠投資,開拍這部《大輪迴》。

《大輪迴》在1982年年底開拍,同期還有一部胡冠珍和李小飛主演的《甲子玄機》則是兩世輪迴的故事。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台灣影視圈小小的流行了一股「輪迴風」,1979年,姚鳳磐就拍了部講三世姻緣的《索命三娘》,甚有中國古典文學風格。1981年,翁維銓所執導的香港新浪潮作品《再生人》,嘗試以科學星象和輪迴宿命連結,甚具實驗性,雖然《再生人》因屢次被禁(相關文章),到1983年寒假才在台上映,但因1982年已入圍金馬獎,在台灣影圈內仍有一定的作用。

拍《喜怒哀樂》時,胡金銓、李行和白景瑞都是如日中天的全盛期,但到了八十年代,不約而同因為轉型或影圈風氣的關係,遇到一些瓶頸:深諳明史,風格獨到的武俠片大師胡金銓所推出的第一部時裝喜劇《終生大事》、李行為中影拍攝的政宣片《龍的傳人》、白景瑞的社會寫實片《怒犯天條》,這三部1981年推出的電影,票房都差強人意,因此這部集三人之力的《大輪迴》,在當時也頗有扳回一城的企圖心。

加上雖是通力合作,但多少還是有點較勁意味,拍出來的成果也難免被比較,也就是說,無論出於自我考驗的證明自己,或者外在的票房或評價等目標,《大輪迴》都會是一部用心之作,三位導演在各個環節都極為重視,光看拍出來的毛片就可知:胡金銓用了四萬多呎,李行用了三萬多呎,白景瑞用了兩萬多呎,合計超過十萬呎膠卷,光是用得最少的白景瑞,這三十多分鐘戲用的膠卷,省著點用都可以是當時一部電影所耗費的量(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是八千一百呎,當時台灣拍一部電影很少用超過六萬呎)。拍攝預算也一再超支,剛開始新聞處提撥的預算是九百萬台幣,最後卻花了超過三千萬,雖有海外版權等經費來源補貼,但也讓台製廠與上級的新聞處產生過摩擦。

《大輪迴》原裝預告片:


《大輪迴》是三段式結構,但和《喜怒哀樂》或多數三段式電影以各自獨立的短片組成一部電影不同,《大輪迴》的三段影片雖描寫不同的時空和人物,但其實是以三世輪迴來構築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三人在三世裡歷經的情愛糾纏、衝突和宿命,脈絡相通。人物在三世換了三個名字,但本質上還是同樣的三個靈魂,因此演員方面如同導演般成了「鐵三角」,但不像導演是一人負責一段,《大輪迴》的三位主角都要演足三世。

演員方面,石雋是胡金銓的班底,姜厚任是李行栽培過的新秀,而全片最重要的女主角,則由白景瑞相中的彭雪芬擔任。

彭雪芬是七十年代末崛起的台灣玉女明星,以一部知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拒絕聯考的小子》 聲名大噪,以清新的學生氣息走紅,過程頗像去年轟動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陳妍希。她當了幾年玉女,《大輪迴》可說是她的銀色生涯一大突破和轉折,要和三位大導演合作,呈現不同風格的演技,還要唱平劇和跳現代舞,考驗很大,而她的表現亦頗獲好評,即使《大輪迴》的票房和話題性都未算轟動,仍對她做為演員的層次頗有提升,但她不久後就與台新金控的吳東亮結婚,退出影壇。



(圖片來源:《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中華影評人協會出版。)

《大輪迴》原排定在1983年暑假後段上映,但前兩檔的《五福星》(奇謀妙計五福星)和《兒子的大玩偶》票房都很好,使得映期不斷加長,《大輪迴》一路延到九月下旬才上映,有趣的是,《大輪迴》和前一檔的《兒子的大玩偶》同屬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由當時的新銳導演侯孝賢、萬仁和曾壯祥執導,和三位老牌導演的《大輪迴》相映成趣。而改編自黃春明小說,大量台語對白,充滿本土關懷的《兒子的大玩偶》,和頗具中國哲理和文學氣息的《大輪迴》,也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輪迴》雖被不少人寄予厚望,但在該年度金馬獎只得幾項技術獎,連備受看好的石雋都未獲影帝提名,該年度評審似乎不怎麼青睞分段式的電影,《大輪迴》和《兒子的大玩偶》皆然。倒是石雋後來憑本片榮獲亞太影帝,胡金銓則憑所執導的「第一世」得到義大利奇幻影展的最佳導演。

╳╳╳















「第一世」導演為胡金銓,時代背景是明朝。描述千戶魯政一(石雋 飾)護送總督之女韓雪梅(彭雪芬 飾)進京嫁給都督馬順,雪梅原與馮瑞(姜厚任 飾)訂親,兩情相悅,但眼下馮瑞成了叛軍頭子,婚事無奈告吹,馮瑞計畫在送婚途中劫走雪梅,但因魯政一防範嚴密而未果。魯政一密謀背叛馬順,亦看中了雪梅,遂挾持雪梅至往日恩師盧子真(曹健 飾)窩藏的山上,盧子真亦為叛軍主腦,魯政一打著如意算盤,欲娶雪梅奪其父兵權,再誘盧子真下山,生擒回朝廷領賞,但被盧子真識破,捨身弄瞎魯政一,救了雪梅,這時馮瑞趕到,三人對峙,雪梅欲以魚腸劍刺殺魯政一,卻誤殺馮瑞,而雪梅亦被魯政一殺害。

說穿了,《大輪迴》的劇情主軸就是三個主角的愛恨糾葛:相愛的彭雪芬和姜厚任和每一世都破壞他們的石雋,還有一把貫穿三世,每世都有一個主角死在劍下的魚腸劍,相信就代表一種宿命。

胡金銓執導的「第一世」是《大輪迴》評價最高的一段,也是最好看的一段,胡金銓的畫面構圖、影像風格和運鏡剪輯的手法仍有如蓋了章一樣鮮明,甚至看幾張劇照就可以知道這是胡金銓的作品。「第一世」也是劇情最複雜的一段,和鍾玲原著大異其趣,三角愛情從主軸變成副線,大半情節看人物們勾心鬥角,暗潮洶湧,一如胡金銓以往作品。和原著中一切悲劇來自石雋角色對彭雪芬角色的癡戀不同,「第一世」中人人各懷心機,石雋成了深沈殘酷的大野心家,而彭雪芬則如同胡金銓電影中的俠女形象,雖然不會武功,但果敢堅忍。














「第二世」導演為李行,時代背景為民初。戲班連慶班環境困頓,班主苗華堂(石雋 飾)遂向富少馬敬白(姜厚任 飾)求助,得馬敬白相助票房好轉。連慶班花旦孟華苓(彭雪芬 飾)和馬敬白一見鍾情,頻頻相會,苗華堂一直單戀孟華苓,對無法阻止華苓和敬白的感情甚為苦惱,而馬母(傅碧輝 飾)亦不滿兒子與戲子過從甚密,敬白為與華苓在一起,不惜被逐出家門,華苓深受感動,對華堂提出離開戲班與敬白相守的要求,敬白亦拿出傳家之寶魚腸劍贈華堂,換取華苓自由,令華堂大受刺激,在華苓離班前演出的最後一齣戲「坐樓殺惜」中,華堂假戲真作的以魚腸劍將華苓殺死於台上...

人生中的種種衝突,可說是《大輪迴》著墨的焦點,「第二世」的劇情毫不複雜,和很多七、八十年代文藝片一樣,相愛的男女主角被階級和傳統的禮教束縛,青年追求愛情的勇氣與舊式封閉家族的保守思想間的衝突,愛情和親情的衝突,一如李行眾多電影的倫理世界。

和胡金銓的鮮明風格和獨特美學相比,李行的「第二世」採較傳統的戲劇手法,取鏡平實,色調沈穩,是李行一貫的中正大度,整體亦較中規中矩。















「第三世」導演為白景瑞,時代背景是現代。陸曼芬(彭雪芬 飾)隨所屬的現代舞團到澎湖巡演,邂逅漁夫兼乩童楊秋生(姜厚任 飾),秋生的哥哥阿萬師(石雋 飾)是當地大法師,負責即將來臨的醮祭,阿萬師對秋生疼愛有加,卻一直操控著秋生的人生。秋生在思想開明的曼芬開導下,逐漸想隨自己的意志生活,阿萬師認為曼芬挑撥兄弟感情,拿曼芬的衣服作法欲加害,兩人激烈衝突,秋生也與哥哥攤牌。醮祭和現代舞表演同一天舉行,秋生是當地唯一會爬刀梯的乩童,沒有秋生,阿萬師只好自己爬上刀梯,卻不慎跌落,失手被用來作法的魚腸劍刺死,秋生心痛哥哥之死,留在澎湖為哥哥重當乩童,曼芬只有自己黯然回台北,直到數年後,秋生再次出現在曼芬眼前...

白景瑞在同輩導演中,屬於風格較寫實的一位,他的「第三世」也屬實感較強的一段。劇情方面,「第三世」也是很有發揮空間的一段,傳統和現代、迷信和理性之間的衝突,甚具文化衝擊的力道,而在澎湖取景拍攝,當地風土人情亦很配合電影,很具真實感,但可惜在短短的三十多分鐘裡,花了不少篇幅呈現現代舞和乩童作法等枝節,甚至有點失焦,衝突的份量就不是那麼強而有力,連帶結局中男女主角終於突破宿命的總結亦不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