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將兩部片喇在一起寫的機會了...
觸目驚心(台名:子夜驚艷)
年份:1993年
監製:黃百鳴
導演:梁小熊
編劇:黃百鳴
演員:周海媚、任達華、黃百鳴…
盲女72小時
年份:1993年
監製:張堅庭
導演:陳榮照
編劇:蘇文星
演員:葉玉卿、黃秋生、陳友…
之前看了一下這個Blog的google analytics統計,以搜尋關鍵字進站者之中,約有一千多次是搜尋「子夜驚艷」而進入這個Blog的,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但在我根本沒寫過這部電影的情況下,我感到很奇怪,才知道原來是《驚魂記》這篇裡提過一次這麼大把,可能因為網上關於《子夜驚艷》的資訊太少,才發生這樣的誤會。
1993年的香港電影《觸目驚心》,在台灣為了強調周海媚的性感演出,改了《子夜驚艷》這個片名,而《觸目驚心》正是希區考克1960年的經典作品《Psycho》(台譯:驚魂記)在香港的片名,很顯然《觸目驚心》對《Psycho》有一定程度的效仿。在搶錢至上的九十年代,港片時常撞題材,1993年香港還出現了一部情節和《觸目驚心》多有神似的電影——《盲女72小時》,這兩部片不僅人物和情節相似,而且從片名到劇情都取材自西方經典,《盲女72小時》從片名也能見到1967年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端倪。雖然是老梗的驚慄片格式,但對我而言這類片只要能運用懸念、製造臨場感牽動觀眾情緒,簡單講就是看得下去,而且不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情看,就是及格以上了,而這兩部片也各自添了不少港片獨有的活力,算得上是九十年代初標準「小而美」的低成本港片。
《觸目驚心》和《盲女72小時》在香港只相隔兩個多月上映,兩者都屬摧花狂魔式的懸疑驚慄片,電影的主菜是女主角被困在郊區孤墅與狂徒一對一對峙,女主角孤立無援又求救無門,人身安全危在旦夕,同時鏡頭不時凝視著穿著清涼的女主角,務要讓觀眾既替女主角擔心又隱隱期待她會被怎樣,這種香艷又緊張的氣氛,是這類狂魔驚慄片多年以來的吸睛公式。
話說回來,兩部片雖然像,但當然還不至於一模一樣,可說是同中有異,所以以下就從人物和劇情來看看它們有哪些同、哪些異吧。
美艷人妻 VS 綠雲罩頂的狂魔
這兩部片中,構成劇情的主要人物差不多,人物關係都很簡單。女主角(周海媚、葉玉卿)原本和丈夫(黃百鳴、陳友)過著和諧美滿的生活,小倆口在空氣好環境佳就是附近人少了點的郊區別墅過二人世界,某日丈夫因故不在,有陌生男子(任達華、黃秋生)來訪,一開始,陌生男子利用身份(警察、丈夫的友人)放鬆女主角戒心登堂入室,離去又去而復返、來來回回、神出鬼沒引發怪事連連,女主角終於知道自己已經身陷極度的危險當中...
這樣的電影,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和摧花狂魔這兩個,兩部片的女主角身份都是柔弱單純的美麗人妻,但《盲女72小時》的葉玉卿多了一項不利條件,她因為手術的關係暫時性失明,她的失明狀態也影響了劇情的走向,大多數是讓她的處境更艱難,不過偶爾也會成為有利條件。而摧花狂魔的角色,無獨有偶的,他們會變成這樣都是因為自己老婆給他戴綠帽,自己老婆死了後就去找別人老婆麻煩,相比下《觸目驚心》的周海媚更無辜一點,她和丈夫黃百鳴與狂魔任達華之間一點關係也沒有,唯一的連結是一尊詭異的神像,因此《觸目驚心》也比《盲女72小時》多了點怪力亂神的氣氛。
由於事發原因不盡相同,兩部片的狂魔的精神狀態也不同,《觸目驚心》的任達華戴綠帽兼疑似有邪靈背後作祟,精神狀態當然不穩定,神經兮兮焦慮易怒,他對女主角的行為主要也就是追殺,較少性方面的壓迫。而《盲女72小時》中,黃秋生的老婆就醫時和醫生陳友搞上,更發現陳友沒有救治只是敷衍他老婆,認為陳友不只讓他戴綠帽還害死其妻,這位復仇者是處心積慮為了復仇而來,心理扭曲但神智清醒,他主要想殺的當然是陳友,面對陳友之妻葉玉卿,他更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此葉玉卿面對的是隨時可能遭到性暴力的精神折磨。
女主角的老公是用來殺的
兩部片中,女主角的丈夫都被宰了,相比之下《觸目驚心》的黃百鳴簡直衰透了,因為邪惡的神像疑似看上他老婆,就在回家路上被弄死;反觀《盲女72小時》的陳友就比較罪有應得。
人物方面,《盲女72小時》要比《觸目驚心》更少更集中,這部電影幾乎沒多花時間鋪陳其他有的沒的,電影開始10分鐘就進入女主角和狂魔獨困別墅中的主軸,而《觸目驚心》大概到電影中段才開始,前段的戲份主要在裝神弄鬼,因此《觸目驚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它:
沒有明講,但詭異的神像幾乎是《觸目驚心》整個故事的始作俑者,雖然它的存在一直頗曖昧的。它不僅疑似影響任達華的心智,還不時讓黃百鳴和周海媚產生幻覺,還邊看穿泳裝的周海媚邊變成很猥瑣的表情。
言語中透露來者不善
兩部電影在女主角和狂魔初期相處時,都運用了懸疑片最常用的「信息懸念」來牽制觀眾的情緒,也就是讓觀眾掌握了比劇中人(女主角)要更多一點訊息,如《觸目驚心》中,電視新聞報導任達華殺妻時,周海媚正離開去煮麵;又如《盲女72小時》中,黃秋生利用葉玉卿眼盲,大喇喇在她面前只穿內褲。當觀眾已經知道來者不善而女主角仍懵然不知時,觀眾對於自己多掌握的信息就會產生懸念感,替劇中人感到緊張。
當狂魔成功取得女主角的信任進入屋裡,兩者最早讓女主角覺得對方怪怪的,而心生警戒的原因,不約而同都是自己在言語中無法控制情緒——當提起他們的老婆時。這當然也是在製造緊張氣氛,在對話中眼看狂魔就要爆發卻煞住車時,讓人緊張兩人暫時的和平是不是將結束。
必須出現的淋浴場面
最經典的驚慄片《Psycho》裡最經典的場面是「淋浴場景」,所以儘管劇情不同意義也相去甚遠,兩部片仍都要讓女主角淋個浴,當然這兩部片都沒打算讓女主角這時就正面面對狂魔,甚至遇害,所以淋浴場面主要仍是運用懸念製造緊張感:《觸目驚心》中是讓觀眾知道穿白色雨衣的狂魔已經潛入女主角家中,就在淋浴間外窺看;《盲女72小時》這段則可稱為全片第一個高潮位,葉玉卿淋浴時,黃秋生一絲不掛的潛伏在她背後,做出意淫的動作,後來更出手作弄她,讓眼盲的她在黑暗中陷入變成獵物的恐懼。
電話線和小狗
在與世隔絕的郊區別墅,要讓女主角完全孤立無援,狂魔當然不會忘了把電話線剪斷,而且發現電話用不了,也讓兩部片中的女主角真正確定自己處境危險,兩人間你跑我追、你追我躲的周旋也正式揭幕。
除了懸念,突發的驚嚇場面或一些殘忍、令人不安的舉動,也是驚慄片中嚇唬觀眾的慣用伎倆,兩部片不約而同想到利用可愛的小狗,《觸目驚心》中周海媚突然看到被掛起來的小狗屍體,應了片名,《盲女72小時》的葉玉卿更慘,被迫吃下寵物的肉。
打破膠著狀態
狂魔和女主角的困獸鬥膠著狀態不會一直維持著,兩部片中,女主角都一度逃到戶外,光著腳穿得很清涼在路上狂奔。此外,其他人的出現也都曾為女主角帶來轉機。
《觸目驚心》中,周海媚逃到屋外,還找到一位巡邏的警察,眼看就要安全了,但那位警察自己一個人去抓任達華,最後當然是被任達華殺了。《盲女72小時》的葉玉卿再度發揮眼盲的劣勢,逃到屋外好不容易有車經過,卻是被黃秋生挾持的。而《盲女72小時》一樣有其他人亂入,一個是小偷陳果,進來偷東西還兼打女主人主意,結果差點被黃秋生閹了。另一位也是倒楣的警察(陸劍明),和被黃秋生綁了的女傭約好看演唱會而到訪,和假扮男主人的黃秋生間的對手戲還蠻妙的,只是結果當然也是被殺的份。
女主角自力救濟
逃到戶外或出現警察都救不了女主角,最後女主角只能靠自己在別墅內和狂魔來個你死我活,這部分兩部片則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觸目驚心》的周海媚所面對的是要殺人的任達華,因此她只能想辦法讓對方殺不了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躲和逃命,偶爾那神像還會亂入一下,似乎有保護她的意思。要讓對方殺不了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殺了對方,不過周海媚倒沒有殺人的預謀,最後是任達華狂奔追殺時,被黃百鳴準備給周海媚當臨時曬衣架的釣魚線斷頭而死。
從頭到尾,周海媚這個女主角都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逃命、躲避、緊要關頭神像顯靈,最後的場景是逃出生天的周海媚卻像被鬼迷似的,滿面陰沈,還用和任達華一樣的削蘋果方式,暗指她如同任達華般被那尊神像控制。這樣的結局,就如同B級恐怖片中最常見的「惡魔不死」。
相較之下,我覺得《盲女72小時》的結局精彩和過癮多了,葉玉卿的角色雖然一直處於被壓迫的狀態,但劇情中她的表現是有腦的,例如扮哮喘支開黃秋生,又如對黃秋生假意承歡,最後在陳友返家後(黃秋生還裝模作樣說是來修水管被勾引的XD),她在清楚事情真相,加上視力慢慢恢復之後,絕地大反攻,先將電燈全熄掉,利用自己比較熟悉在黑暗中行動襲擊黃秋生,最後視力恢復仍裝作失明讓對方掉以輕心,趁機迎頭痛擊!
從依附丈夫的幸福,到突如其來的壓迫,再到接受現實和反抗,最後,宛如重生的葉玉卿換上事業女性的打扮,電影結束在她給仗惡和她爭計程車的男子(導演陳榮照客串)下馬威的一幕。就兩個女主角身為主人公的戲軌來看,無疑葉玉卿的比較完整,更簡直有點女性成長的意味,不過這也許只是巧合而未必是編導的本意就是。
╳╳╳
這兩部片,我喜歡《盲女72小時》多過《觸目驚心》,也覺得前者拍得比較好。
《觸目驚心》讓我想到導演梁小熊稍後拍的那部詢問度很高的《再世追魂》(台名:再世豪哥),兩者都不乏拍得很驚慄、很恐怖的橋段,但也不乏破壞氣氛的枝節,《再世追魂》讓我覺得結局有點功虧一簣,而《觸目驚心》好就好在它無聊的戲份多數集中在前半段,後半段的困獸鬥過程的確夠緊湊,但可能因為導演梁小熊是動作指導出身,兩部戲都喜歡加碼一些動作戲,例如《再世追魂》中呂良偉和黃光亮的決鬥,又如《觸目驚心》裡任達華和警察也打得有點久,不是我不喜歡看打鬥場面,但總有點緊張情緒被打壞的感覺。
相較之下,《盲女72小時》劇情焦點很集中,幾乎整部片處在很高的情緒張力當中,前面的壓迫夠屈辱夠噁心,最後的反擊就更見痛快,而黃秋生和葉玉卿都處於很好的狀態,演得很激情有火氣。David Bordwell在《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一書中,用「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這八個原本是用來批評港片的字眼來總括港片的魅力,《盲女72小時》就是其中一部我認為符合這八個字的電影。《盲女72小時》拍出了一種世紀末、九七前不少港片特有的特色,不講理性只求情緒宣洩:因為無處可逃而變得歇斯底里,對一切不信任,包括人與人之間都沒什麼可信可靠的,只有訴諸生存本能,以暴制暴。
最後,以下是這兩部電影給觀眾的小貼士:
▲ 有禮貌、經常面帶微笑,會讓你更受歡迎~
▲ 為善最樂,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 不要隨便服用陌生人提供的成藥。
▲ 也不要隨便飲用來路不明的飲品。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閒聊] 1988年中視版《射鵰英雄傳》(附:金書在台解禁十年間影視隨便聊)
金庸作品影響力深遠,即使不是武俠小說迷的我,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幾乎全看過。以現代人來說,即使沒看過金書原著,多半也看過一些改編的影視作品,再不然,也玩過《金庸群俠傳》之類吧。
第一次閱讀金庸的小說,是我國小四、五年級的事,看的是《射鵰英雄傳》,正好是公認很適合入門的一套,之所以會有動機從書架上拿來看,跟很多人的原因差不多,是因為看了改編的電視劇——1988年,中視在週日播放的同名單元劇。
周遊阿姑製作的《射鵰英雄傳》可說是我的金庸啟蒙劇,但對我而言倒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意結,也不是非要重溫不可,不過因緣際會之下拿到不錯的版本,就大概看了一下順便拿來寫寫,不過因為我實在沒耐心從頭看到尾不快轉,加上不知不覺寫了很多額外的東西卻都沒什麼重點,所以不好意思水分很重(鞠躬)。
1979年金書在台解禁和邵氏電影
1979年,金庸作品終於在台灣解禁,小說可以正式出版,改編作品也終於能名正言順的推出,自八十年代至今,以各種管道出現在台灣市面上的改編金庸影視作品,可說不計其數。
首先是邵氏改編的電影,1976年《流星蝴蝶劍》帶起武俠片的新風潮後,除了最主流的古龍,金庸作品也成了熱門的改編對象,當時金庸小說的電影版權賣斷給了邵氏,電影方面就只有邵氏可以名正言順的改編,不到十年之間,邵氏拍了約廿部的金庸小說改編電影,如下:
1976年《五毒天羅》,楚原導演, 岳華、井莉、王鍾主演。
PS.改編自《倚天屠龍記》前段張翠山、殷素素的劇情,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77年《射鵰英雄傳》,張徹導演,傅聲、恬妞、李修賢主演。
1977年《天龍八部》,鮑學禮導演,李修賢、恬妮、林珍奇主演。
1978年《笑傲江湖》,孫仲導演,汪禹、施思、陳惠敏主演。
PS. 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78年《射鵰英雄傳續集》張徹導演,傅聲、妞妞、李修賢主演。
1978年《倚天屠龍記》,楚原導演,爾冬陞、井莉、余安安主演 。
1978年《倚天屠龍記大結局》,楚原導演,爾冬陞、井莉、余安安主演。
1980年《情俠追風劍》 ,何夢華導演,汪禹、妞妞、凌雲主演
PS.改編自《碧血劍》,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80年《連城訣》,牟敦芾導演,白彪、吳元俊、岳華主演。
1980年《飛狐外傳》,張徹導演,錢小豪、郭追、江生主演。
1981年《碧血劍》,張徹導演,郭追、文雪兒、井莉主演。
1981年《書劍恩仇錄》,楚原導演,狄龍、白彪、羅烈主演。
1981年《射鵰英雄傳第三集》,張徹導演,傅聲、狄龍、妞妞主演。
1982年《神鵰俠侶》,張徹導演,傅聲、郭追、黃淑儀主演。
1982年《幫規》,徐小明導演,惠天賜、戴良純主演。
PS.改編自《天龍八部》喬峯一線劇情,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82年《俠客行》,張徹導演,郭追、文雪兒、尤翠玲主演。
1983年《鹿鼎記》,華山導演,汪禹、劉家輝、谷峰主演。
1983年《楊過與小龍女》,華山導演,張國榮、翁靜晶主演。
1984年《新飛狐外傳》,劉仕裕導演,黃日華、萬梓良主演。
1984年《魔殿屠龍》,楚原導演,爾冬陞、狄龍、鍾楚紅主演。
PS.屬《倚天屠龍記》後傳,劇情是原創,但人名和設定承接自原著。
1979年之前,金書在台還沒解禁,改編的電影當然也不能上映,上述電影要到1980年起才陸續在台和觀眾見面,第一彈是1980年暑假的《倚天屠龍記》和《倚天屠龍記大結局》,金庸小說雖然才剛解禁,但解禁之前坊間早有不少盜版書流通,名聲頗盛,剛解禁公開時炒得正熱,加上導演楚原還特地來台為這部舊作宣傳,因此票房相當好,是邵氏的金書改編電影在台票房最佳的作品。
八十年代金書所改編的台劇
1982年起,三台各播了兩輪港劇,接下來又有所謂的台製港劇(舊文),這些戲劇幾乎都是武俠劇。1983年12月,台視播出TVB港劇《天龍八部》,成了第一部在台公開播送的金書(正式)改編作,而台視也在1983年籌製單元劇《書劍江山》,是台灣本地第一齣正式改編金書的電視劇,在此之前,雖然有如1978年夏玲玲主演的《少年遊》其實就是山寨版《鹿鼎記》,但總不是名正言順的改編。
註:1979年金書解禁時,有兩部著作的書名沒有解禁,分別是《書劍恩仇錄》和《射鵰英雄傳》,前者因為「恩仇」二字被認為鼓勵逞兇鬥狠,後者則因毛澤東的詩詞中曾有一句「只識彎弓射大鵰」,於是遠景出版社出版時分別以《書劍江山》和《大漠英雄傳》為書名。
《書劍江山》是最早拍的台製金庸劇,卻不是最早推出的,《書劍江山》原本是1983年台視拿來對抗華視港劇《天蠶變》用的,但因台視主管看了不滿意,庫存了約一年才在1984年7月播出,而且原本的17集更被剪成11集,而同年6月,周遊製作的《神鵰俠侶》已快一步播出,收視成績相當好,也因為《神鵰俠侶》的佳績,三台一窩風推出好幾部金庸改編劇,1984年和1985年兩年,三台共推出六齣金庸改編劇,如下:
1984年6月,中視《神鵰俠侶》,周遊製作,潘迎紫、孟飛、沈海蓉主演。
1984年7月,台視《書劍江山》,柯冠彰製作,游天龍、森森、茅瑛、田豐主演。
1984年10月,中視《鹿鼎記》,周遊製作,李小飛、周紹棟、陳玉玫主演。
1984年10月,台視《倚天屠龍記》,陳明華製作,劉德凱、劉玉璞、喻可欣主演。
1985年3月,台視《笑傲江湖》,楊佩佩製作,梁家仁、劉雪華、應采靈主演。
1985年5月,華視《俠客行》,韋辛製作,莫少聰、張復建、趙永馨主演。
1988年中視《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最常被搬上銀幕和螢幕的金庸小說之一,電視劇方面,自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首次改編,到2008年中國唐人影視的版本,共已改編六次,這還不計TVB在九十年代拍的一系列前傳性質的衍生作《中神通王重陽》、《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和《射鵰英雄傳之南帝北丐》。
電影方面,首次改編是1958年的粵語長片,這也是金庸小說第一次被搬上銀幕,而邵氏自1977年起,由張徹接連執導三部《射鵰英雄傳》系列電影,加上1982年同樣由張徹執導的《神鵰俠侶》有超過一半情節是《射鵰英雄傳》的範圍,名為《神鵰俠侶》卻更像《射鵰英雄傳第四集》(整部片最扯的是小龍女根本沒出現)。而九十年代劉鎮偉和王家衛分別拍了《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這兩部經典,都屬於《射鵰英雄傳》的衍生創作。
金庸寫《射鵰英雄傳》時,正涉獵了不少戲劇理論,也運用在《射鵰英雄傳》書中的場景設計上,使得《射鵰英雄傳》是一部戲劇效果很強烈的小說,人物場景很鮮明的躍然紙上,對於打算改編成戲劇的製作人來說,無疑是很方便的。而金庸的六部長篇作品當中,台視在1983年播過港劇的《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也都在接著的兩年內改編成台劇,唯獨最方便改編的《射鵰英雄傳》卻到了1988年,也就是金書解禁的第十年才在台灣的電視台和觀眾見面,其實不是之前沒人想到要改編,1985年,最常改編金書的台視,曾打算由陳明華製作、劉德凱主演《大漠英雄傳》,卻被警備總部通知《大漠英雄傳》在影視方面仍是禁書而作罷。
直到1988年,中視再度籌拍 《射鵰英雄傳》,既然連「射鵰」兩字都可以用,當然沒有禁書的問題了。首次被搬上台灣螢光幕的《射鵰英雄傳》被視為年度大戲,而不久前的1983年TVB版《射鵰英雄傳》又相當成功,可以想見會是中視拍《射鵰》見賢思齊的好對象(83年TVB版《射鵰》在台只有錄影帶出租,九十年代才在有線台播出過)。83年TVB版《射鵰》共計59集,分成《鐵血丹心》、《東邪西毒》和《華山論劍》三部,中視版《射鵰》也如法炮製分為前後兩部,不僅如此,連劇情也有不少地方透出參考TVB版的痕跡,尤其前半段用來拖戲的梗。
在現在仍能得見的五個中港台電視劇版本裡,中視的《射鵰英雄傳》算是比較雞肋的存在,雖然以內銷為主的此劇,沒必要和市場較大、製作條件較佳的港劇和大陸劇相比。儘管沒什麼特別好的,但仔細想想這一版的《射鵰》也沒什麼特別讓人無法接受的東西,劇中雖多了不少原著沒有的情節,但大部分屬於不影響劇情骨幹的拖戲,反而不會出現改太大而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相較之下,稍後周遊在1990年再接再厲拍《天龍八部》時,大肆改動原著劇情,甚至把段譽虛竹合而為一,兩種改編方式並沒有高下之別,但動到骨架時總是比較有批評的著力點,也比較容易前言不對後語。
拍《射鵰》,大部分情況下最重要選角會是黃蓉一角,阿姑也是這麼認為的,原本首選是金馬影后恬妞,搭配中視當家小生張晨光演郭靖,現在看起來這樣選角好像太老了,但當時的台灣武俠劇選角多數偏年長,主要是有點叫座力的電視演員大多不是十八廿二的年紀啦,像當年周遊創下高收視的《神鵰俠侶》,楊過和小龍女分別由33歲的孟飛和35歲的潘迎紫飾演,相較之下恬妞和張晨光還年輕一點,而恬妞正是1977年邵氏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儘管當年恬妞演黃蓉演得相當好,但外型和扮相卻比其他版本遜色一點,相隔超過十年又多了年紀因素,其實在演出這類膾炙人口的小說人物時,觀眾往往會先要求外型的適任,外在這一關都過不了的話,演技好也未必能彌補。
尋尋覓覓,最後黃蓉敲定港星陳玉蓮,是全劇最貴最大咖的演員,她也成了極少數演過小龍女也演過黃蓉的演員(兩大金書中少數真正稱得上女主角的角色),而郭靖一角則轉捧新人, 由1987年在周遊製作的《靈山神箭》飾演「石頭人」頗受好評的黃文豪挑大樑。
郭靖、郭嘯天——黃文豪 飾
中視版《射鵰》若要挑一個我認為最佳的選角,我投黃文豪的郭靖一票,無論外型或氣質都是那麼理想,演的也不錯。正因為當時黃文豪還是新人,有一種初生之犢的純淨感,這點很適合演單純質樸的少年郭靖,過幾年等他演多了大俠,可能也沒有這時的感覺了,而他濃眉大眼、一臉正氣的外型也很符合原著的描寫。演技方面,郭靖不是很複雜的角色,性格甚至可說是扁平,對我而言只要不要把木訥遲鈍反應慢演成智障,也不要用過多的表情去強調他的單純就夠了。
▲乞丐裝黃蓉&洪七公(江生 飾)
▲馮蘅&黃藥師(李藝民 飾)
黃蓉、馮蘅、馮珩——陳玉蓮 飾
身為全劇最貴的演員,而且也不能等黃蓉出場才讓看板明星亮相,陳玉蓮不僅分飾黃蓉的媽馮蘅,還多了個雙胞胎姊妹馮珩,這角色相當於原著的林朝英,就是把《神鵰俠侶》裡林朝英和王重陽的情節挪用到這邊演。
重點當然還是黃蓉,陳玉蓮不是最適合演黃蓉的,不過放眼望去,要找真正適合的演員也沒那麼容易,夠年輕的未必有演技撐起性格複雜的黃蓉。有翁美玲珠玉在前,難得陳玉蓮幾乎沒有受其影響的痕跡,翁美玲把黃蓉刁鑽機靈的一面演得活靈活現,陳玉蓮則比較嬌俏,是比較溫柔的一版黃蓉,而且我覺得她是少數演出黃蓉身上「大家閨秀」氣質的演員。
楊康——潘宏彬 飾
穆念慈——邱淑宜 飾
另一位港星是演楊康的潘宏彬,潘宏彬這種斯文秀氣公子哥的類型在台灣電視圈比較少見,這個選角也是不錯的,而演穆念慈的邱淑宜本來就常演苦命女,可謂駕輕就熟,這一組也搭配的不錯,不過兩人的感情戲有點太拖,而且台詞也稍嫌肉麻。
▲華箏&郭靖&鐵木真(李志堅 飾)
華箏——冼煥貞 飾
第三位港星,既然都飄洋過海來了,這版華箏比起原著加了很多戲,可是華箏在大漠怎麼加?劇情直接安排她千里迢迢跑到中原尋夫,接著沒事在中原碰到楊康歐陽克梅超風等等,放心因為她也沒跟上述人士真的發生什麼事,所以這些戲份不太影響其他劇情,只是早一點讓黃蓉知道華箏這位未婚妻的存在而已。
港星在台拍戲時常傳出和台灣演員有隔閡,不過本劇的港台演員可說是一團和氣,陳玉蓮和黃文豪結拜為姊弟還可能有點為戲宣傳的意味,倒是冼煥貞和黃文豪因合作此劇結緣交往過。
梅超風——陳麗華 飾
比起近年大陸劇裡都很華麗的梅超風,這版真是樸素到我還以為姚鳳磐鬼片裡的女鬼錯棚了,然後這版梅超風和楊康、華箏相處的一些情節,讓我覺得有點像親切的大姊姊耶。
歐陽克——戈偉家 飾
梁子翁——唐復雄 飾
趙王府那群後來常被打臉的高手們,中視版將戲份集中在這兩人身上(其他幾個只出來晃過幾次),是說參仙老怪的造型很像林小樓的神怪片錯棚來的。
歐陽克可說是近年拍《射鵰》被漂得最白的反派了,不過在八十年代好人壞人分的比較兩極化的武俠劇裡,這角色幾乎完全是往壞的方向發展,中視版更是淫賊屬性全開,為了拖戲也讓他打更多女角的主意,不過和原著一樣一次都沒得手就是。
【特別推薦】歷代壓殘歐陽克的大石
之前在網上論壇看過網友整理了83TVB版、94TVB版、03央視版和08唐人影視版的「歷代壓殘歐陽克的大石」比較圖,覺得實在很有趣,所以這裡借用一下這個梗,順便多補兩版:
▲1978年邵氏電影《射鵰英雄傳續集》
這版劇情改成郭靖把大石頭推下去壓歐陽克,接著歐陽鋒推開石頭,所以石頭比較小一點可以接受。
▲1983年TVB版
▲1988年中視版
預算所限,中視版的布景道具比其他版更粗陋一點,很多時候像在看舞台劇,也表現在石頭的size上,所以這版的歐陽克沒斷腿,只是拿個柺杖意思一下走幾天,沒辦法斷腿的話還要多找兩個臨演來抬耶。
▲1994年TVB版
▲2003年央視版
布景道具最用心的一版,也表現在石頭和它的位置,原著這個場景是「海灘附近的懸崖下」,這版整體做得很理想。
▲2008年唐人影視版
這...這個還叫石頭嗎?(囧)
╳╳╳
▲完顏洪烈(謝屏楠 飾)
▲ 包惜弱(右,林秀君 飾)
▲ 瑛姑(右,譚筱蘭 飾)
▲ 陸冠英(右,李龍吟 飾)、程瑤迦(中,翟玉娘 飾)
很多角色沒辦法慢慢介紹了,中視版拖戲的方向是將原著很快帶過的幾條感情線改編加長,畢竟方便在棚內拍、不用騎馬吊鋼絲的感情戲,對拮据的預算有舒緩的作用。尤其楊鐵心和包惜弱這一組,拖了超過五集,讓我一直邊快轉邊拜託他們早點死(對不起Orz)。
黃藥師——李藝民 飾
歐陽鋒——龍天翔 飾
最後要進入「射鵰諸神」般的絕世高手們了,這一版的五絕正好反應出八十年代台灣武俠劇的一大現象:大量七十年代的武俠、功夫電影演員,在八十年代武俠電影沒落後進入電視圈,這些演員可說是八十年代大量武俠劇裡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經驗成了這些武俠劇在演技、武打和身段各方面的基本素質。
李藝民的黃藥師是文人氣息比較重的一版,但就少了點憤世嫉俗和邪氣;龍天翔可說是當時武俠劇的反派BOSS專門戶,他的外型也頗符合原著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
(上圖:李藝民、下圖:龍天翔)
有趣的是,這兩人在邵氏時期同樣演過楊康一角,李藝民是《射鵰英雄傳》和《射鵰英雄傳續集》的楊康,龍天翔就是那如同「射鵰第四集」的《神鵰俠侶》中的楊康。
段皇爺——樊日行 飾
一燈大師——初本科 飾
中視版是極少見將南帝出家前後由不同人演出的一版。
洪七公——江生 飾
周伯通——龍冠武 飾
五絕當中有三個張徹的子弟兵:李藝民、龍天翔和江生,1978年經典作品《五毒》裡還在演小師弟的江生這時僅35歲,演洪七公是太幼齒了點,雖然相比一些白髮蒼蒼的版本,還比較接近原著的「中年乞丐」。龍冠武的周伯通是幾個絕世高手裡,我最有好感的一個,很生動可愛,成功的老頑童就是要做一些胡攪蠻纏的事卻不會讓人覺得很煩。這版給洪七公和周伯通加戲的方式是讓他們成為靖蓉的神奇寶貝,有什麼要跑腿奔走還是誰要療傷的就把他們倆叫出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