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1979年
監製:簡鴻基
導演:王菊金
編劇:王菊金、管管
演員:胡茵夢、管管、金士傑、韓江、樊國維…
說來慚愧,小的身為台灣人,對於台灣本地的國片卻不是特別熱衷,對於國片的涉獵也遠比港片來得少,但即使看國片看得如此粗略者如我,仍經常遺憾許多七、八十年代的國片,如今入手十分困難,經常耗費不少心力仍難一睹為快。
我真心覺得台灣電影在八十年代之前,鬼片方面的成績不會輸給香港電影,因此很希望多見識一些。鬼王姚鳳磐屢次嘗試不同風格的鬼片,固然是佳作不斷,幾位知名導演都執導過鬼片,如宋存壽的《古鏡幽魂》、丁善璽的《陰陽界》和屠忠訓的《鬼琵琶》(後改名《包公審琵琶》)…等等,其中七十年代末登場的王菊金,自1979年起接連執導兩部風格創新、言之有物的作品《六朝怪談》和《地獄天堂》,更是一鳴驚人。
有一部電影,它入圍五項金馬獎,獲優等影片和最佳導演,它的導演還是首次執導劇情片,這部作品創新的影像風格和敘事手法,也被認為是1982年起的台灣新電影先行者,此外,它還是自六十年代以來,第五部代表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台灣電影。這樣的電影,橫看豎看都有被有關單位好好珍藏的價值吧,但實際上是:到了2004年,「鬼魅影展」想選映這一部電影,才發現本地僅存的拷貝已不堪放映。
這部電影就是王菊金的《六朝怪談》,而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如「鬼魅影展」放映的姚鳳磐作品《鬼嫁》和《寒夜青燈》,同樣在台灣找不到堪用的拷貝,而是從香港電影資料館借用館藏的錄影帶,還有更多不那麼知名的台灣電影,經過三、四十年時間,甚至可能已經從這世上消失了。

在投身《六朝怪談》的拍攝之前,王菊金已因廣告、紀錄片和實驗電影頗負盛名,甚至電影界有人說:「給王菊金一個機會,台灣可能有另一個胡金銓」,可見其備受期待。投資《六朝怪談》的是西片商簡鴻基投資的新電影公司「恒基」,而《六朝怪談》的拍攝不算順遂,是很常見的矛盾:出錢的和負責拍的意見不合,《六朝怪談》是三段式的結構,但製片認為第二、三段故事沒有票房價值,而希望拍第一段的延長版就好,想當然爾王菊金不肯,最後還是保住後兩段故事,但在拍完第一段「馬女」後,在試片室放映毛片給老闆看,當下沒有人不滿,但可能樹大招風,事後卻傳出一些批評耳語,如「拍的東西根本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讓王菊金想請辭不拍,幸好最後還是慰留成功。
對了,「恒基」這間公司已查不到下落,所以《六朝怪談》的版權也不知流落何方,這種因電影公司人間蒸發而成為無主孤片的電影,台港兩地都不少,台灣尤其多。
《六朝怪談》拍完後,仍因不夠商業踢到鐵板,上映前試片多次才找到願意代理發行的片商,幸好上映後票房不惡,稍後更賣出香港的版權,卻傳出在港不但被更名為《神駒古剎》,且將把第三段故事刪剪,甚至連導演的名字都將被換掉,但事後得知是誤會一場,而購得本片的香港繽繽影業老闆葉志銘,正是王菊金下一部電影《地獄天堂》的投資者之一,據說為了表示誠意,葉志銘不僅親自來台探班,更送上一本《六朝怪談》在香港上映的紙本資料,證明絕對有「尊重創作者」,看來香港片商這方面比台灣片商圓融多了。
PS.《六朝怪談》以港名《神駒古剎》於1980年1月在香港上映。

王菊金:「我做《六朝怪談》,不過是借一個古代的時空和形式,透過現代人的眼光,用唐代古典小說如『摘神錄』、『摘仙錄』裏的幾個小點子,希望能闡述一些人性罷了!」(來源:台灣電影筆記)
《六朝怪談》成本僅約三百萬台幣,顯而易見的一大特色是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片中除了胡茵夢和韓江是職業演員,金士傑是劇團出身外,幾乎都是素人演出,此舉並非為了省錢,而是王菊金的創作意念,新面孔在觀眾眼中沒有既定的形象,更能讓導演自由揮灑:「他用心地在周圍注意造型適合的人,相信只耍予他們以生活化的表演訓練,不誇張,不矯揉,就能達到他要求的效果,希望能打破國片觀眾對『明星』的迷信。」(來源:1979-03-12/聯合報)
《六朝怪談》可說是一部徹底的作者電影,不僅從拍攝前的構思、籌備,到撰寫劇本,再到拍攝現場的導演和攝影工作,全部由王菊金一手包辦,他還自費添購35厘米攝影機和在家中設置暗房,後期更用自己的剪片機在家中完成所有剪接工作,除此之外燈光、音效和服裝等主要都是他的意念,甚至連道具都是親手製作。
經歷波折,王菊金堅持其理念的《六朝怪談》終能完成,從與電影公司的角力中對自身理念的堅持,到電影影像和敘事手法的創新和作者風格,求新求變的態度與稍後的台灣新電影不謀而合。而電影以冷靜自制的影像借古喻今,也不同於當時普遍比較八股的國片。
╳╳╳











《六朝怪談》是三段式的結構,就我看到的版本,九十分鐘的片長裡,第一段「馬女」篇幅最長,第二段的「古剎」則較短。
「馬女」的確是全片最有「票房價值」的一段,除了唯一的明星卡司胡茵夢外,寂寞少女和白馬間的情愫、情慾和愛恨交織也頗撩人。「馬女」的故事出處不難找,就是《搜神記》中的〈馬皮蠶女〉,忘記了可以找蔡志忠複習一下。
王菊金版「馬女」中,有許多少女和白馬的獨處戲份,少女情挑白馬,氣氛曖昧而詭異,同樣半戲言的說出「將父親從戰場上帶回來,我就嫁給你」,不同的是父親已死,只帶回一副骷髏,白馬則被希望少女早點嫁給大戶人家的保姆夫婦瞞著少女殺害,而少女最後遭到白馬的報復,比起失信,更因為變心。
《六朝怪談》頗受小林正樹的《怪談》影響,無論人物的衣著和姿態,到配樂的運用,和一些冷眼旁觀似的尖笑、冷笑聲音效等,都頗有日式怪談的影子。








「古剎」描寫四名殺手追殺流亡的皇族途中,夜宿一間詭異的破舊古剎,古剎裡乍看只有兩名和尚,但神秘的廂房卻不時發出怪聲。落單的殺手遇害,最後兩人在怪聲房裡與和尚大戰,僅存被傷了眼睛的白衣殺手(金士傑飾,他似乎是四殺手裡比較正氣的一位),他勉力睜開眼,朦朧間只看見三口棺材,是他們追殺的皇族和兩位和尚的...
「古剎」的出色之處,在於不明講,只以影像和戲劇張力來戲謔,轉當時的影評有很清楚的解讀:
「此段的諷刺手法卻完全奠立在戲劇過程的細節舖排上面,而非實質的諷刺概念的抒發。首先,四個惡徒的裝扮和造型已經含有突梯怪異的嘲弄味道,繼則各人的動作表情,不管是破門入廟或桌上的喝粥飲水,甚至眾人受鬼愚弄至死等等過程,在在皆顯示了導演匠心獨運的諷刺筆調,而整段故事刻意求工的氣氛營造,從開場前的序場前奏,以至結尾的靜止鏡頭,都是講究咄咄逼人的一呼一應,應合著眾惡徒的木訥表情和怪異動作,以及整個古廟的陰森氣氛,遂使整段故事顯得生動無比。」(來源:1979-09-25/民生報)
「古剎」頗有幽時下流行的武俠片一默的筆觸,這方面也讓我想到《蝶變》,高手不僅沒輕功,爬個牆都得墊東西,最後大戰中和尚以看似神乎其技的暗器傷了金士傑後,卻是笨拙的拿著菜刀和殺手頭子比劃(還贏了!),更是讓人絕倒。








「鏡中孩」由首次拍片的詩人管管獨挑大樑,管管日後也參演過不少電影,他飾演一個在外人眼中德高望重、道貌岸然的老禪師,但其實對物質生活極為看重,且對人十分刻薄,他在銅鏡裡看見詭異的小孩身影,飽受驚嚇,但那原來是童年的自己——童年的他曾一片赤誠想救世,而現實中儘管他能粉飾太平扮演有道高僧,攬鏡自照時卻逃不過自我的譴責...
這一段可說是王菊金選用非職業演員最成功的一段,管管的表演揮灑自如,有幽默感亦有深度,可說是全片最好的選角,可能也和年紀和歷練有關。而「鏡中孩」普遍也是《六朝怪談》中評價最高的一段,被認為劇本最完整,敘事最流暢,藉生活上的細節來觀看主角被物欲腐蝕、忘記初衷的內心,故事簡單,借古諷今的寓意卻深,連李翰祥都讚其中的禪味「有靈氣」。
【附錄】有關王菊金...
王菊金的生平介紹和作品年表,請見台灣電影筆記的專題。
王菊金的劇情片作品:
1979 《六朝怪談》
1980 《地獄天堂》
1981 《上海社會檔案》
1982 《中國開國奇譚》
1983 《女性注意》
1984 《一代名妓小鳳》(原名:南京的基督)
1985 《典妻》
1988 《三頭魔王》
王菊金的劇情片作品不算多,以較早的三部《六朝怪談》、《地獄天堂》和《上海社會檔案》最受注目,「上」片捧紅新人陸小芬,使她成為八十年代重要的台灣女演員,也是和王菊金合作最多次的演員。但接下來幾部作品無論話題性或評論界都冷淡許多,1985年的《典妻》甚至被部分輿論批評賣弄色情,《典妻》之後王菊金蟄伏三年,再次拍片拍的卻是娛樂片《三頭魔王》,據說是為了證明他能拍娛樂片,但《三頭魔王》也沒有成為成功的商業片,今時今日甚至被當成一部囧片看待。
1998年,王菊金久別台灣影壇十年後,終於又有消息,傳出將在香港和中國的電影公司合資下,開拍一部講慈禧太后晚年趣談的電影《大清專列》,但只聞樓梯響,最後不了了之。1998年當時,據說王菊金已從事電腦繪製室內設計圖的工作,這也是我所能查到王菊金最後的消息。2008年,金穗獎三十年週年的活動中,號召歷屆金穗獎導演共聚一堂,王菊金是為第一屆得主,是有關單位最想聯繫到的一位,但無論柯一正等人站出來「通緝」,或是動用關係得到的地址,都已找不到王菊金的下落。
王菊金的作品中,《地獄天堂》在台港都有正版DVD,目前市面上最好找,《上海社會檔案》和《典妻》香港海岸貢獻出過VCD,皆已絕版。其他大多只能從網路資源或古早錄影帶等片源尋找,才有機會得見。

▲《上海社會檔案》海報和劇照都以陸小芬的身材先聲奪人,其實最激的莫過於這幅露暈兼自殘的劇照。
▲《上海社會檔案》中陸小芬自殘等話題畫面。
▲《三頭魔王》片段。這部近年在中國被改名叫《霹靂小子鬥魔王》推出過,用這個片名較容易找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