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展覽內容圖片,不喜勿入,可按右鍵在新視窗開啟連結放大圖片)
香港歷史博物館是這次香港行,除了演唱會、逛街逛商場、書店和影音碟店以外,唯一的定點行程。上次到香港本來就有排這個行程,但腦殘的竟排在休館日,白跑了一趟,於是上次先參觀了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
上次參觀海防博物館,在沒有欣賞影片之下,大約花了三個半小時,這次參觀歷史博物館也是預計花這些時間,結果…完全不夠,大概花了四個半小時,還不能好好看仔細,希望若以後會到香港,有機會能再次到此一遊。
歷史博物館位於漆咸道南,從港鐵尖沙嘴站或佐敦站步行,約15分鐘以內可到達,附近也有巴士站。沿著這段樓梯爬上去就可以抵達,因為奧運的關係,樓梯上有「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和北京奧運標誌。
在參觀之後,歷史博物館已經成為我大推的行程,每天早上十點開放,遊港時若不知道早上要做什麼的,大可以先排這個行程。參觀歷史博物館逢週三免費(週二休館Orz),平時入場費是十元港幣,除了可以參觀常設展「香港故事」外,還可以一併參觀專題展,這段期間的專題展是「從錢莊到現代銀行 - 滬港銀行業發展」,我在25日上午購票,票的期限到26日,也就是如果參觀完常設展、專題展其中之一,另一個來不及參觀,仍可以留著一半門票次日再參觀。
我的目的當然是衝著常設展「香港故事」來的,之所以大推這個行程,就是因為這是個收藏豐富,而且雅俗共賞,一點也不枯燥的展覽,即使對歷史沒有興趣,應該也不會覺得這個展覽無趣。扣掉少數較具國家主權認同傾向,也就是政治色彩較重的部分外,裡面不僅收藏的文物、史料都相當豐富,更有許多極具實感的建築、廟宇、船隻和生活技術的仿真造景,包括了許多似曾相識的,也許是影片裡看過,也許是在兒時朦朧的記憶出現過的日常民生用品,走進那些仿真的建築陳設,真的會有身歷其境、穿梭古今的感受。
入場之前,可以先拿博物館通訊和「香港故事」的導覽圖。
「香港故事」總共有八個展區,分別是「自然生態環境」、「史前時期的香港」、「歷代發展:從漢至清朝」、「香港的民俗」、「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日佔時期」和「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第一個展區從四億年前說起,偏重地質地貌與動植物等生態演進;第二、第三個展區則有較多出土文物與遺跡,著重人類與民族的發展;第四個展區之後,是香港的近現代,除了政權的轉移,也有大量民俗、技藝的呈現。整個常設展占地7000平方米,除了展覽收藏之外,更有許多立體的仿真造景及超過50個多媒體節目,若想看個仔細兼拍照,應該得花上五、六個小時或更多。
踏入第四展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艄仿真的船隻。香港是海港,沿海的漁業、鹽業與船隻,當然是少不了的。
「水上人」是指廣東、廣西一帶以舟為家的居民,生活起居都在船上,與陸上居民有明顯的界限,他們在水上討生活,從事捕魚、養珠及運輸等行業。
仿真的曬鹹魚景象:鹹魚製作為水上人家增加收入的方法之一,先要將魚以鹽醃製兩三天,之後洗掉鹽粒,再掛在竹子上晾乾。
水漏法鹽田:由蓄水池、曬水池、耙鹽池及鹽(乙水)組成,由高至低排列,先用水車把蓄水池裡的海水引入曬水池,利用竹管引導,等曬水池的水流到耙鹽池,曬水池內的水含鹽量已高,在測試過後確定含鹽量夠高,即可收成固體的鹽。
新界圍村祠堂:祠堂是村莊內祭祖與慶典的場所。
開燈儀式:燈籠象徵新生的男丁,開燈之後代表正是成為宗族成員。
盆菜:逢年過節在宗祠裡設盆菜、作大戲慶祝。
龍船舞:水上人家迎親的風俗,也用在一些慶典。
迎親路隊。
傳統婚禮的服飾與器具。
傳統節日有祭祀、娛樂與聯絡感情的多重功能,大型節日的慶典活動,除了祭祀外,還有粵劇團、皮影戲演出,更是小販出動做生意的好日子。傳統節日多與民間宗教信仰相關,有「節」、「誕」與「醮」三種,節與誕有固定日期,「節」是舉家團聚祭祀的日子;「誕」是神明誕辰,逢重要神明的誕辰,會大肆慶祝;「醮」是道教祭鬼神儀式,種類很多,未必有固定日期,有些會以「問杯」決定。若想體驗作醮的實況,在香港離島長洲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歷史悠久的北帝廟有大型的「太平清醮」慶典活動,其中「搶包山」活動,甚至是香港電影題材,常吸引許多遊客前往見識。
很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