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90's港星潮] 從何家勁與莫少聰的出現想到…(下)

拖了半個月,老實說,我差點忘了這個下篇還沒寫Orz

前情提要:因為久違香港娛樂圈的何家勁、莫少聰兩人,不約而同的出現在今年開拍或上映的電影,而回想到他們過去的事業,其中包括出唱片當歌手。他們正好是演員撈過界當歌手的芸芸眾人當中,不起眼但頗典型的兩個。

詳情可參考上篇



何家勁早在1982年便推出過粵語專輯,而且還會作曲作詞,當時他是亞視力捧小生,得到唱主題曲的機會進而發片。他出版過兩張唱片,因為知名度不高、身處弱台亞視,再加上歌藝也不大好,沒作出什麼成績來。

在台灣靠電視劇走紅之後,他被寶麗金看中簽約當歌手,第一張國語專輯《是寂寞吧,我想!》是在1990年推出。以台灣電視演員的姿態發片的港星不多,何家勁不久後還有孫興,他們同樣被唱片公司頗為看重,但成績也同樣慘澹。

1990年是港星進軍台灣歌壇頗重要的一年,在這年之前,絕大多數來台發片的港星,都是已具高知名度、在港已是大牌紅星者;從這年開始,有不少在台灣知名度不高的單位在台灣發片,如在香港不過出道兩三年的草蜢、如名不見經傳、就憑一支機車廣告走紅的郭富城,而已靠電影吸引大量影迷的劉德華,在這年的《如果你是我的傳說》可算奠定他No.1偶像的地位。他們這一年裡極佳的成績,無疑對港星來台發展是很好的鼓舞。

好像何家勁這樣出唱片,賣的不是歌藝,自然會被劃歸在「偶像派」一類,但在當時偶像派的主要消費族群眼裡,電視演員不但占不到什麼便宜,反而是一種包袱。這些以演出「闔家觀賞」戲劇為主的「演員」,不同於電影裡看到的「明星」,既沒有流行感與新鮮感,甚至還怕被貼上「老土」、「俗」的標籤。何家勁要到1992年,才有機會推出第二張國語專輯《再偷一個夜》,成績同樣不行;只是九十年代初港星實在吃香,加上《包青天》的效應,即使他有「毒藥」的往績,到了1995年仍有藝能動音找上他,又出了一張《認真》,然後何家勁終於在歌壇買單。



莫少聰的情況比何家勁好一點,他在1992年3月發行的第一張國語專輯《半個情人》成績尚佳,當時簽他的喜瑪拉雅唱片公司也很快的在同年9月為他出第二張唱片《你在九月離開》,同名主打歌是紀念父親之作,以同類型歌手來說可算特別,然而銷量與排行榜的成績明顯不及第一張。莫少聰當時主力放在電影,外型又夠俊美,第一張專輯靠著新鮮感加上明星魅力有點成績,第二張就維持不住了。

《你在九月離開》之後,莫少聰的唱片事業不了了之,直到1993年年底被另一家唱片公司「金點」相中。

金點唱片成立於1992年,是間頗為熱愛港星的唱片公司。該公司在1993年推出雖是港產,但完全剛起步的新人孫耀威,又請到影帝梁朝偉再次開腔灌錄國語專輯,兩者都取得相當好的成績。連中兩元之下,可能也讓這間唱片公司開始對港星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接下來作風越來越大膽,居然找來五音不全、歌聲十級驚嚇的林俊賢發片,林生在台灣名氣不算頂高、歌喉又恐怖,當然只是一片歌手的份,而莫少聰好一點,在金點唱片發行了兩張專輯《與你相逢》及《牽絆一生的愛》,歌唱事業才告終結。


當《包青天》紅到香港去以後,不僅TVB都要跟風拍包公,展大俠也藉此人氣再度發行粵語專輯,還翻唱了《包青天》片尾曲〈新鴛鴦蝴蝶夢〉,唱得如何?呃……


乖乖的回家/莫少聰
曲:黎學斌 詞:黃大軍 編:黃良昇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雜感] 臥虎藏龍的TVB綠葉 (下)


鄭敬基

鄭敬基出身於八十年代組Band潮之下的兩人組合「風雲」樂隊,在1987年出了第一張唱片,一首〈Anita〉頗受歡迎,而身為主音的鄭敬基也火速單飛,同年就發行了個人第一張專輯。

單飛之後的鄭敬基,出了幾張唱片都沒有好成績,雖然創作過不少歌曲,較有名的只有和黃寶欣合唱的〈酒杯敲鋼琴〉。鄭敬基作了一陣子TVB藝員,未有忘情唱歌,與另一位八十年代尾的歌手李健達在1998年合組「李鄭屋村」,出過一張唱片,同時繼續拍劇。後來他移民加拿大,現在主要在多倫多的電台擔任中文DJ。

可能是身高所限,鄭敬基在TVB常演的角色,多半是個性溫和軟弱的主角朋友,如《烈火雄心》的司徒拔、《九五至尊》的高勁等。


蔣志光

說來也有點巧,蔣志光是「風雲」樂隊在鄭敬基離隊改組之後的成員,不過第二代的「風雲」依然只出過一張碟。

蔣志光是標準的歌紅人不紅,參與的〈相逢何必曾相識〉、〈皇后大道東〉都是紅到街知巷聞的等級,然而並未讓他成為紅歌手。他和大多數拍劇的歌手不一樣,在於他堅持不再唱歌,即使2000年以來興懷舊,他也推掉了所有的邀約。

蔣志光在TVB十餘載,拍過的劇集甚多,早期較著名的有《壹號皇庭》系列,他大多演出小人物型的角色,一部《真情》一拍就拍了五年,後來演出《男親女愛》後更發揮了他的喜劇細胞。


呂珊

呂珊是香港老牌歌手,唱了超過四十年,從荔園、酒廊、夜總會到灌錄唱片當歌手。在酒廊演唱時,每晚唱幾個鐘頭,這麼累積了一身歌唱功夫。呂珊在八十年代成為主流唱片歌手,甚至在八十年代香港還沒什麼本地Hi-Fi唱片時,她就推出過兩張長銷的《老歌集》。呂珊不僅唱老歌,也有不少流行作品,如《東方不敗》主題曲〈只記今朝笑〉及1991年獲十大中文金曲最佳歌曲的〈3650夜〉等,還曾經頂著粉紅假髮拍唱片封套。

呂珊常演出豪爽的大姊,《西關大少》裡她演劉松仁原配、張智霖之母,更露了一手唱粵曲的工夫。跟呂珊背景相似的藝員還有曾在《十月初五的月光》演張智霖生母的方伊琪。(有沒有張智霖的媽都是老牌歌手的八卦?:P)


趙學而

趙學而當TVB藝員的時間不長,可說是她事業上的中繼站,她雖沒演過第一主角,但又比純綠葉演員好一點,演出的角色大多可稱上第二、第三女主角,其中以《皆大歡喜》最深入人心。

趙學而曾是深具潛力上位的女歌手,歌藝也獲得樂迷的肯定,〈尋開心〉、〈每隔兩秒〉和〈我恨我是女人〉等歌曲都有不錯的流行程度,但她自1998年開始走較偏鋒的歌路,又碰到所屬的飛圖唱片被收購,她成了英皇娛樂旗下歌手。已有資歷的她,和大家庭式、講求歌手藝人服從的英皇不對盤,2001年與英皇分道揚鑣之後,她進了TVB當藝員,口才不錯的她也主持過《勁歌金曲》。

近年趙學而憑著幾首出色的翻唱歌曲,再度得到樂迷的注意,近期她也開始自己籌備新的唱片。

上圖是趙學而在《天龍八部》中飾演木婉清的扮相,順帶一提,劇中飾演她母親的馮曉文,跟趙學而年紀相若,也可算歌手出身,她從八十年代就有在大陸出過唱片。


蘇志威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草蜢,相信不用贅敘。草蜢在2000年以後,暫時的分開發展,其中蘇志威就進了TVB作主持人及演員。

儘管草蜢很紅,蘇志威仍只有演配角的份,《九五至尊》裡更只有幾集戲份;他與趙學而同樣演出過《O記實錄Ⅱ》和《勇往直前》,《O記實錄》系列裡還可以見到極少拍劇的八十年代專作中式小調的創作歌手蔡國權。

蘇志威當藝員的時間也不長,從2000年開始,到2006年草蜢復出演唱會大為轟動之後,也就沒有再見到他在劇集中演出。


歌手出身的藝員不少,在此無法盡錄,上面幾位都是歌手出身,藉此機會重溫一下他們的歌手形象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雜感] 臥虎藏龍的TVB綠葉 (上)

我喜歡看港劇,對香港娛樂事業的興趣更是從港劇開始,但近年對港劇的興趣已不如以往,今年到目前為止只看了兩套劇,一套是《律政新人王II》,另一套則是下檔不久的《古靈精探》。

現在看港劇,喜歡注意一些綠葉角色,幾乎每套戲都可以找到一些曾在樂壇打滾的人。

在香港作音樂很辛苦,有些時候專作音樂根本很難生活,很多音樂人也撈過界的去拍戲、作主持人等,不一定是對電影或戲劇這一途有興趣,而是為了生活、混口飯吃,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大多發生在電影圈,如以「夢遺大師」一角聞名的劉以達、八十年代尾到九十年代初演過不少丑角的盧冠廷,還有演過「海珊」的西門慶專門戶單立文等。

而歌手、音樂人拍TVB的戲劇,大致有兩類情形,一類是為了增加知名度和曝光率、能入屋打入家庭觀眾,或是傳媒常常揣測的「拍劇換獎」,這一類並非把拍劇當本業,只是偶一為之,更沒有簽約TVB成為包薪藝員,近期看到的容祖兒、關智斌(學警出更)、官恩娜(律政新人王II)和鄭希怡(秀才愛上兵)都屬此類。另一類就是簽約TVB成為旗下藝員的,這類人拍戲的數量多,有些歌手在樂壇無立足之地,於是轉換跑道,像林保怡、鄭嘉穎和馬浚偉等,更已成功熬出頭,成為一線小生。

如果經常看港劇,應該瞭解港劇之中總是重複出現一些臉孔,不見得叫得出名字的綠葉。這些人裡面,有許多是硬底子的實力派演員,甚至有不少是來頭不小的音樂人,由於外型可能不太出色,或是年齡已超過小生小旦的範圍,這類功力深厚的音樂人去拍劇,反而常演綠葉角色。

為什麼這些音樂人甘願只演一些不見得受矚目的綠葉角色?各人有各人的際遇與想法,去拍劇當然不一定是不得志的,有人本身就喜歡戲劇表演、有人是玩票兼職、也有人把當藝員作為一個可以持續找機會與曝光,又有收入的中繼站。


Joe Junior

Joe Junior是六十年代香港組Band潮時,樂隊Side Effects的主音,與許冠傑、泰迪羅賓、陳欣健同在當時的Band潮中嶄露頭角,Joe Junior的樂隊當時很受歡迎,經常在City Hall(大會堂)演出,最著名的歌曲是〈Here's a Heart〉。Joe Junior至今仍繼續公開演唱,信奉天主教的他也經常作義工及義演,為弱勢族群演唱。

Joe Junior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參與TVB戲劇演出,大多演出溫吞慈祥的好人,中葡混血的他也常演出牧師或民初西學的校長一類角色,最近一次是《古靈精探》裡,飾演郭晉安、郭羨妮所屬部門「D.I.E.」的老好人上司「費sir」。


羅敏莊

同樣在《古靈精探》看到的,還有劇中飾演「D.I.E.」擅長蒐集情報的三八警花「美人」的羅敏莊。

多棲發展的羅敏莊,除了是TVB的合約藝員外,還身兼歌手、主持人、電台DJ與劇團演員等身份。她在1995年原是以主流歌手身份出道,兩三年下來發展普通。近年熱愛歌唱且深具歌唱實力的她,與樂意唱片合作好幾張Jazz風格的Hi-Fi碟,曾經沒機會唱歌的她,現在可以把唱歌當成興趣,唱Hi-Fi碟不必花大把時間作宣傳,又有穩定的支持者。羅敏莊並非以慵懶、低沈的聲線唱Jazz,相反的,她是以較澎湃、強而有力的方式唱,這樣的個人風格,也讓她有一批捧場客,最新一張是今年的《Very Personal》。


夏韶聲

夏韶聲從不諱言,他進TVB當藝員,是為了生活。

1991年夏韶聲從大公司BMG轉投小公司Time Record,推出專輯《酸雨》,這是夏韶聲晉身主流樂壇以來,最求變、最大膽的一張唱片,整張專輯的內容大多在關心社會議題,有殖民地政府題材,也有談環保的歌曲;而音樂上也加入了不少電子元素,連唱腔都作了調整。雖然在小公司得到了自由度,但出了這張專輯以後,他被唱片公司拖欠酬勞,經濟出了問題。

夏韶聲在1992年成為藝員,儘管他是資深歌手,歌唱的口碑連羅文都說:「只會買他的唱片!」然而拍劇就得拉下身段,剛開始反派、強暴犯都演過,後來就演到一些主角的師傅、主角的教練之類忠角,但他始終是「放下尊嚴」在當藝員的。人各有志,TVB曾找夏韶聲去教古天樂唱歌,古天樂誠實的告訴他:「不喜歡唱歌、是公司硬要他唱的。」正好跟夏韶聲當藝員演戲一樣,身不由己。

1998年他推出發燒碟《諳》獲得成功,2000年他賭一把不跟TVB續約,重回光靠音樂吃飯的日子,結果《諳II》持續好賣,還在紅館舉辦個人第一次個唱,再加上參演歌舞劇《麗花皇宮》一演便演60場,夏韶聲終於得以在音樂上持續發揮。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歌迷] 這是愛


這是愛(2008)/關淑怡 Live in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2005年,當時已久未在香港露面的SK,在為南亞海嘯籌款的《愛心無國界演藝界大匯演》中,獻唱了〈這是愛〉這首歌曲。在上週六香港TVB的賑災節目《眾志成城抗震救災》,SK再度選唱〈這是愛〉,是類似今年演唱會中所唱的慢版,這首SK在《"EX" All Time Favourites》中改編翻唱的歌曲,如今再換上新的編曲,配合簡單的鋼琴伴奏,更著重歌聲的感情層面,一字一句聽得更具穿透力。


這是愛(1981)/泰迪羅賓

〈這是愛〉原唱是泰迪羅賓,曲詞則出自林敏怡(已改名林倩而)和林敏驄姊弟,這是林敏驄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歌詞作品。去年泰迪羅賓的發燒碟《點指泰迪羅賓》也曾改編成Jazz版本。



這是愛(1988)/夏韶聲

作為一首經典的曲目,一再被重唱是少不了的,也正因為一再的改編、重唱、流傳,更加深、確認了其經典地位。1988年夏韶聲就曾在《說不出的未來》專輯裡翻唱〈這是愛〉。夏韶聲近年投入HiFi發燒碟的製作,一系列三張的《諳》叫好叫座,去年更以「諳」為名在紅館舉辦演唱會。《諳》為重唱別人的歌曲,《諳II》就是重唱自己的歌,而這首〈這是愛〉被劃歸在《諳II》中再度重唱。



這是愛(1989)/張國榮

要數經典的翻唱大碟,哥哥張國榮1989年的《Salute》肯定少不了,翻唱夏韶聲的〈童年時〉唱到沒人記得原唱是Danny Summer,而這張《Salute》中,也唱了〈這是愛〉。



戀戀不捨(國語,1995)/關淑怡,國語詞:姚若龍

SK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也是一張經典的翻唱大碟,這張專輯裡翻唱的〈這是愛〉,正是由作曲人林敏怡擔任新版的改編。而在這張專輯的台灣版本裡,〈這是愛〉更改編為國語版〈戀戀不捨〉。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90's港星潮] 從何家勁與莫少聰的出現想到…(上)


不僅歌壇興Comeback,影壇同樣不時出現Comeback的人物。

今年就有兩個在香港電影久違的名字,吸引了我的注意:何家勁與莫少聰。

兩人不約而同的在今年的香港電影客串演出,莫少聰的《一個好爸爸》已經上映,飾演男主角古天樂的黑道兄弟,已經46歲的他還是一張娃娃臉,跟比他年輕近十歲的古天樂站在一起絲毫不顯老。而何家勁則客串演出《風雲II》的無名一角,儘管還看不到他的表現,這個選角著實可謂神來之筆,曾經演過亞視《中華英雄》的華英雄的他,演出無名的消息一出,普遍看到的迴響是很不錯的。

何家勁和莫少聰兩人乍看之下沒什麼關係,實際上也沒什麼關係,但兩人在娛樂圈的路,倒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兩人都出身於香港的亞視,同樣在八十年代成為台灣戲劇圈的搶手小生,同樣在九十年代成為台灣的唱片歌手。

在八十年代港劇熱潮之下(可參考敝Blog的港星潮前奏——港劇與台製港劇),莫少聰很早就來台灣演出三台的戲劇,1985年中視的《傲嘯江湖》開始,他成了炙手可熱的小生,隨後挑大樑演出華視金庸原著的《俠客行》,接著乾脆演遍三台,被楊佩佩相中演出台視《楓葉盟》、《火鳳凰》兩劇,加起來這一年他就拍了四檔三台的戲劇。只是莫少聰在台灣戲劇圈停留的時間不長,八十年代後期,他漸漸將重心擺在電影方面,1987年他主演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可說是其代表作,更靠此片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何家勁則先在1988年的《八千里路雲和月》擔綱演出岳飛一角,正派而帥氣的外型很得台灣觀眾緣,後來更加得到華視的重用,不僅幾檔連續劇搶著用他,甚至在1990年三台一波反港風潮之下,他仍被華視指名認定為「自己人」,絲毫不受影響。何家勁在台灣演出過多部電視劇,讓他在台灣比在香港更紅,一套超過兩百集的《包青天》中飾演展昭一角,正氣大俠形象深植人心,更是令他家喻戶曉兼名利雙收。

接下來要進入比較難堪的部分了,這兩個人,在九十年代都推出國語唱片,之所以能發片,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唱得好,而是看中他們的影視知名度。

事隔多年,這邊再提到這兩人的歌唱生涯,倒不是為了批評他們的歌藝,是想回顧一下那個對本地唱片市場而言,可以說最好也可以說最壞的年代裡,不斷有演員撈過界跑去唱歌的現象。

八十年代還未算有大量港星在台灣發片,(港星)由電視圈走入歌壇的例子更是屈指可數,曾慶瑜是一個,不過也算是特例,因她的歌藝的確不俗,1988年還曾拿下金鐘獎最佳女歌星。大部分演員出唱片,唱功歌喉不是賣點,而是弱點,找演員出唱片,大多是看中他/她已具高知名度,不但方便上綜藝節目宣傳,也有基礎的影迷支持。

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台灣歌壇「演而優則唱」早不是新鮮事,這從來不是港星的專利,反而是台灣本地先出現大量這種撈過界的例子,九十年代之前便有寇世勳、湯蘭花、林以真、陸小芬與李明依等等,除了走青春路線的李明依小有成績以外,其他幾位阿哥阿姐級的知名度雖高,但反而鎩羽而歸。追根究底唱片市場的結構到底與電視圈不同,要在唱片市場成功,最起碼要有明確的市場定位,知道哪些人是自己的消費者、會把唱片買回家——會打開電視看寇世勳、湯蘭花演戲的家庭觀眾,不是這些新唱片的消費人口,而他們又不是學生族群會追捧的偶像、更不是歌藝非凡的唱將,唱片賣點欠奉,於是空有高知名度,卻討不到便宜。

那為什麼明明演員出唱片大多失利,卻還是前仆後繼的越來越多人搶著加入唱片市場?

到了九十年代初,唱片市場一片榮景,有說法是只要十位歌星裡,有一人大賣就能賺,正好此時是香港影歌視在台灣最風行的年代,許多港星的唱片即使不能大賣,光靠知名度吸引的買氣,回本也不成問題,更別說如果能再製造出一兩個劉德華、郭富城,那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找已知名的港星發片,不僅宣傳方便,港片港星的巨星光環,也能吸引消費者的好奇心,於是不斷有港星重複著「演而優則唱」模式發片。

然而這種靠巨星唱歌的新鮮感來推銷唱片的方法,等新鮮感一過便慢慢失靈,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演而優則唱」的港星,大多是第一張國語專輯成績最好,後來就每況愈下。

扯了這麼多,何家勁跟莫少聰,正好是可以拿來驗證一下的例子。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90's港星潮] 驚鴻一瞥的Chyna



1992-03-13/聯合報
CHYNA合唱團進軍國語歌壇


頗具知名度的CHYNA合唱團,在「友善的狗」負責人沈光遠引薦下,進軍國語歌壇,將為國內始終不夠興盛的樂團風氣帶來一股新刺激。

CHYNA當年曾以「WINTHIN YOU,LL REMAIN」紅遍各國,這首歌還被翻唱成六國語言,台灣歌名為「我愛你」,是唯一多次打入美國告示排行榜的東方搖滾團體。

這支將近十年的團體今年重新整軍,團員來自加拿大、美國和香港等地,主唱崔元姝卻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友善的狗」昨天與「波麗佳音」簽約,冀望在雙方的合作下讓CHYNA順利得到歌迷的支持。為了讓年輕歌迷的認識CHYNA,「友善的狗」已為他們安排了十場中型演唱活動,於五、六月展開。


1992-03-13/民生報
台灣 成為進軍亞洲的跳板
"CHYNA"樂團復出 澳洲樂人諾爾 均選擇在台出發


記者:王中言/特稿

●台灣在亞洲音樂市場上的份量與日俱增,成為外國藝人心目中的「踏腳石」,希望藉由在台灣蓬勃樂壇成功的第一步打下亞洲的江山。多年前以一曲「Within you'll remain」走紅被翻唱成6國語言的「CHYNA」樂團將在台錄製首張國語專輯做為復出大作,而澳洲知名音樂家諾爾昆蘭也製作「中國及台灣民謠」專輯,打算立足台灣進軍亞洲再放眼全世界。

「CHYNA」樂團當年以「我愛你,I love you,我要你,I need you」大膽將中文放在歌詞中,成為多次打入美國告示牌的東方搖滾團體。這首歌被視為當年樂壇熱門話題,而由美、加、港等地團員組合成的該團也聲名大噪。

1年半前,沈寂數年的「CHYNA」與沈光遠簽約,並且加入了台灣女主唱崔元姝,打算重組上陣。崔元姝在pub豐富的演唱經驗,由她擔任幕後主唱的「國泰航空」廣告歌即可見其功力。「CHYNA」身為香港樂團,如今與沈光遠合作,透過「波麗佳音」唱片進軍國語樂壇,正是對台灣一向缺乏的樂團陣容進軍。而「波麗佳音」看好他們多國語言實力,更打算再往日本以及國際樂壇推動。

而身為WEA國際音樂機構旗下的重要創作者,澳洲人諾爾昆蘭在東南亞地區也推出了「神州風情」。將台灣民謠與中國民歌改編,成為外國人做東方音樂的第一人,尤其唱片封面以紫禁城中太和殿為背景,一名清裝中國男子戴著耳機,別具巧思。

諾爾此次的作品包括「高山青」、「康定情歌」、「陽關三疊」、「繡荷包」、「茉莉花」、「燕子」、「漁歌」等。其中「道情」一曲更以中國古樂葫蘆絲、鈸等與電子合成樂相容,還請北京歌劇名伶演唱。

諾爾曾與「印艾克斯」及「比吉斯」等團體合作,並在廣告及電影配樂界負有盛名,對中國獨到的興趣,使他向民族音樂又邁出步伐,他不久後還將到香港演出。

台灣樂壇的活潑氣息使得不同的音樂有多元化的發展,而且對華語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這種背景正吸引了外國藝人。不論是「CHYNA」的美籍主唱丹諾或是澳洲音樂家諾爾,均認為站穩台灣樂壇是一個重要的起點,這種新型態的合作打破了時空的距離,除了讓本地歌迷有更多的音樂素材可吸收,更重要的是,證明了台灣唱片界對國際化的企圖心及雄厚實力。

-------------------------------------------------------------------------------

跟其他香港團體來台灣發片不同,在台灣發片的Chyna是經過重組的。

要說Chyna,就不能不提Donald Ashley,他是一手組成這個樂團的人,現在「Chyna」仍然存在,仍是Don Ashley的Band。

Don Ashley(
Official Website),有「亞洲鼓王」的美譽,在組成Chyna之前,他是Ram Band的一員,Ram Band雖是香港樂隊,但成員之中只有Don與吉他手Peter Ng屬華人,後來Ram Band的主音Jun過世,Band也就解散。之後Don替夏韶聲的樂隊「Visa Band」鼓手替工,認識了當時Visa Band的成員黃良昇、蘇德華與單立文,四人在1983年組成新Band,由Don取名為「Chyna」,其意思就是中國也有搖滾樂。(初成立時的訪問

Chyna的第一張唱片《There is Rock & Roll In China》,推出後打入美國Billboard排行榜,一首〈Within You’ll Remain〉是Chyna名曲,被翻唱成六種語言,其中包括徐小鳳的〈一臉紅霞〉。Chyna打出名堂以後,Don與另外三位成員出現分歧而分道揚鑣,離開Chyna的三人後來組成「Blue Jeans」。而Don找回了Peter Ng合作,隨後推出Chyna的第二張唱片《Back Together》,繼續打入Billboard排行榜;1988年Chyna出版了他們最滿意的唱片《灰色都市》,唱片裡有超過十分鐘的Drum Solo,中文歌詞更找來了林夕,可惜因政治題材太敏感而遭電台禁播。在現在提起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香港Band熱潮中,Chyna反而較少被提起。


Within You’ll Remain/Chyna

Don Ashley也與許多香港主流歌手合作過,包括徐小鳳、譚詠麟、張學友與關淑怡等等。可能因為葉廣權監製的穿針引線,他替Shirley作曲、編曲過幾首頗知名的歌曲,如曾奪得年度十大勁歌金曲的〈愛恨纏綿〉,以及〈夜夜求上帝〉與〈又再見面〉等,最神工鬼斧的莫過於他為Shirley改編的〈忘記他〉。他也曾與台灣的趙傳、黃品源及剛澤斌等合作。南方之星〈真夏の果実〉這首被港台歌手翻唱再翻唱的歌曲,台灣這邊當年剛澤斌搶得先機的一首國語版〈妳在他鄉〉,正是Don所編曲。

《灰色都市》之後幾年,Chyna都沒有推出新作,直到1992年進軍台灣歌壇的重組(這部份可參考上面的新聞)。

Chyna的首張國語唱片《答案》在1992年3月推出,這次重組成員除了Don與新的女主唱崔元姝外,還有香港知名製作人Richard Yuen等。1992年當時,台灣主流樂壇的樂隊風氣並不興盛,但唱片公司下了重本,該年五月為Chyna一連舉辦了十場中型演唱會演出,唱片的銷量不俗,據報載賣了四白金。

過了兩年,Chyna在台灣的第二張唱片卻又難產,官方說法是「團員召集不易,彼此對音樂理念又有不同的想法」,實際上就是Don跟Richard Yuen鬧翻,Richard Yuen要求成為Chyna團長,又開始頻繁的接外務,這正是Don所不喜(當年Don與Blue Jeans三人的分歧,據說也是三人的外務太多),而Don也因此被告上法庭,被禁止以Chyna之名工作三年,「Chyna」這個樂隊名字也從此在台灣銷聲匿跡,後來在台灣只有女主音崔元姝發行過個人唱片。


答案/Chyna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歌迷] Unexpected Shirley Kwan in Concert 2008 雜記 (3)

看第一場的好處

在香港看演唱會,「尾場」無疑是最搶手的,到了尾場,歌手毫無保留,氣氛特別熱烈,Encore也會特別多。

第一場正好相反,可以說是最實驗階段的一場,在第一場之前,即使經過再多綵排,臨場仍有著不確定因素。

有些觀眾比較不喜歡看第一場,某程度而言,第一場演唱會是一系列演唱會裡最重要的排練,在第一場結束後,必須盡快的改善在這一場發現的缺失。

也有些人特別喜歡看第一場。

去年Eason一系列16場的《Eason's Moving On Stage 1》,將原本用來綵排的一天,增開了一場,即10/24的第一場演唱會,當時看到看第一場的歌迷,不少失望聲音,諸如過場拖太久、視線不佳、Background及和音太大聲掩蓋了Eason的聲音等等。

這並非單一事件,不是只有Eason這系列發生,只是說明第一場的不確定因素,也無可厚非。事實上Eason這一系列演唱會口碑仍然很好,他也很快修正了第一場的問題。

如果我不是這位歌手的歌迷,只想湊個熱鬧、娛樂一下,我想我也會比較抗拒第一場;如果我是這位歌手的歌迷,那麼第一場更加要看。

第一場沒有前車可鑑,可以看到最原本的演唱會概念,很多時候變得獨一無二。比較一下Rundown,不計Encore,Eason那一系列只有第一場是把〈黃金時代〉和〈落花流水〉放在最後,第二場以後就將〈第五個現代化〉和〈演唱會〉移到最後一Part,直到尾場。

回到SK這一系列演唱會,只有短短兩場,也看到了Rundown的更動:

1. 在第二場刪掉第一Part的第二首歌〈So Sad〉,並且將第六首〈梵音〉移到第二首。

第一Part原本有八首歌,而且大多不是SK的熱門歌曲,可能因為第一場部份觀眾現場的反應,這一Part不得不縮短,於是找〈So Sad〉開刀。原本第一場的〈梵音〉,SK甚至下場跟觀眾握手,這點我在現場是有點不解的,〈梵音〉不像是一首握手位的歌曲,直到冷靜下來,並且看到一些解讀,我才瞭解到這可以是這一部份裡的一個小結,代表天使的入世,相對前面的人間疾苦,可以代表一種看開、看透。第二晚把〈梵音〉提前唱,接在梵文歌曲〈萬物生〉之物,比較簡單直接。


2. 第二場的第二Part更動很大,唯一國語歌〈是誰〉慘被開刀,日語歌〈My Dear Friends〉由最後一Part提前。

第二Part仍重意境,在兩男糾纏之後的〈眾生花〉、〈夜迷宮〉乃至〈天規〉,似乎就是走不出命運安排般,被情愛吞噬。這一部份原本的五首歌,是迷幻、疑惑、沈淪到最後〈仍流著眼淚〉的空虛。如果要相連一脈的連貫氣氛,〈My Dear Friends〉肯定是格格不入的。


3. 第二晚〈離開請關燈〉換成第一晚的Encore曲〈一切也願意〉。

我不知道這部份是什麼考量,也許因為〈一切也願意〉比較多觀眾識唱?〈把歌談心〉到〈假的戀愛〉是最哀怨的一段。〈只得一次〉開始,由抽離到互動,這首SK最新的飲歌,靠著處境劇每晚播送,成了演唱會第一首觀眾大合唱的歌曲。

若以演唱會的意念為主,可以推估第一場的Rundown是比較完整的。

除此之外,看第一場還有什麼好處?

1. 座位:很多人不喜歡看第一場,第一場的好位置自然比較好搶。2006年《關於我演唱會》,我在城市售票開賣才買票,還買到加位後的第一排,一晚與SK握手兩次;這次演唱會拜suk-e.com所賜,兩場座位都很好,不過第一場坐的AB段,貼近舞台、近距離程度更加令人難忘。

2. 開的場數越多,歌手對節目固然越來越能掌握,但也有可能越來越「油」,反而第一場雖然戰戰兢兢,但就是有一種最Fresh的感覺。

後記...

只開兩場,留下了一些遺憾,SK說她只給自己五十分,還說想在博覽館開Part 2。

這點我不敢太樂觀,博覽館位置偏遠,且和紅館一樣屬大型場地,在Part 1銷情已經不夠理想的情況下,若想到交通便利性比紅館差很多,又同樣得賣過萬張票的博覽館開唱,相信主辦單位也不會冒這個險。

也許小一點的場地更適合,全部都是私心,不要再讓那些拿免錢票又特別愛嫌的人進來了,給死忠歌迷一個專屬的演唱會吧,可以盡情的編排節目,整場全唱所謂的冷門歌也不打緊,不要再為了部分觀眾的反應改Rundown,關淑怡不須要接受這種待遇。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歌迷] 攝氏零度的Cucurrucucú Paloma



西班牙文歌〈Cucurrucucú Paloma〉是SK這次的「Unexpected」演唱會,其中一首Unexpected的曲目。如果要估她會唱的冷門歌,猜〈繾綣28800BPS〉或〈請你入綺夢〉的大概都遠多過這首。

這是當年SK參演《春光乍洩》時所獻唱,王家衛欣賞她的歌喉,先是在《墮落天使》裡用了〈忘記他〉,到了《春光乍洩》更找她演出兼演唱,〈Cucurrucucú Paloma〉是片中張震錄下她哼著的歌。結果上映時她的戲份被剪得一乾二淨,連帶著歌也不見天日,直到2000年《春光乍洩》的花絮與刪剪鏡頭——《布宜諾斯艾利斯.攝氏零度》問世,也就是後來的《攝氏零度‧春光再現》。

〈Cucurrucucú Paloma〉一般譯為「鴿子之歌」(Paloma為西班牙文的鴿子),翻譯版本眾多,當年在選用這首歌後,王家衛曾找至少五個人翻譯,結果每個人翻譯出來的都不一樣,也許這就是一首歌的想像空間,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SK曾在商台的「有誰共鳴」提過這一首歌,她說這首歌有西班牙版「梁祝」的感覺——梁祝是化蝶,而這首歌則是主角死去之後化身鴿子,等待他的情人,這應該是她的解讀。

她演唱這首歌只能在影片裡欣賞到,電影原聲帶也沒有收錄,或許以後會多了個Live版。《攝氏零度‧春光再現》的DVD於2003年推出,SK的戲份和演唱終於得以留存,演唱會裡再次播放,也算是還她一次公映。







《春光乍洩》十週年時,推出過大大盒的六合一限量紀念DVD+CD BOX,除了正片、「攝氏零度」與電影原聲帶各一張外,還有十週年紀念海報與紀念冊,以及一件名為「愛到底BOXERS」的男用內褲。台灣版是限量1000套,原價近三千,但似乎不大搶手,現在全新的拍賣價大約五百元上下,不計包裝,光是買那三張DVD與CD,五百元我認為抵。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歌迷] Unexpected Shirley Kwan in Concert 2008 雜記 (2)



看完第一場演唱會次日,我買了報紙邊看邊吃早餐,由於報紙截稿時演唱會才剛開始,演唱會新聞佔的版面都不大,兩份最多人看的大報標題分別是「關淑怡遲出場噓聲伴唱」、「關淑怡開騷遲大到」,不太意外。

SK這次演唱會的評價,普遍來說是不及上一次的。2006年的《關於我演唱會》時,由於她剛剛久休復出,狀態未明,而媒體又不時唱衰,什麼「零排練」、「神化」的耳語不時出現,說得像是她唱到一半會落跑似的;結果看到的演唱會現場,不但Live水準穩定,而且台型十足、表現從容,演出的氣氛也一場比一場好,到了尾場不僅全場爆滿,觀眾更是投入不已,不願離開。在這樣的情況下,上一次的演唱會在口碑上贏得滿堂彩,除了表現真的夠好外,也因為表現是「超過預期」的。

有了上次的成功經驗,這一回想要得到更好的口碑就難了——即使她的表現好過上次,也不太會讓人驚訝。純就演唱這點,她的聲音表現好過上次,比上次更加細膩;選曲也比上次好,在節目的編排上,上次那個由新到舊「回顧式」的Rundown並不是很新鮮的作法,而這次「Unexpected」則真的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出乎意料之外,選唱的歌曲令SK的唱腔聽起來更多元。

如果一開八場十場,即使前幾場較不穩定,還有大把修正機會,兩場演唱會很快就結束,是留下了一點遺憾。這次出現了幾個「顯而易見」的缺點:遲開場、沒記熟歌詞走位,因為缺點顯而易見,要批評也容易,許多傳媒又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加上前半段的冷門歌曲令少部分觀眾較沒有共鳴,演唱會的服裝、舞台又沒有上次華麗(但我欣賞這次的服裝、舞台多過上次),整體氣氛與上次相比是有所不及的。

要看清、看懂整個演唱會想表現的,就要多花一些心思與注意力。自稱死忠歌迷的我,似乎把焦點都放在歌者與演唱上,再來就是盡量High一點、當個投入的觀眾;也因此整個演唱會的內涵、布景的用意等等,我在當時是無暇細想的,幸好拜網路所賜,能看到許多精彩的解讀與心得,也能對演唱會更加深刻。

這裡想分享的,是一篇來自香港經濟日報的整版報導。娛樂新聞非經濟日報的重心,但這份報紙不時會有精闢的影歌視分析,這一篇演唱會報導非常詳盡,而且把重點都擺在演唱會呈現的內容,而不是幾點開唱、有哪些名人入座之類。(報導內容是第一場的演出內容)

這篇文章無法直接在網上取得,是我用純手工的方式照著打的,人有錯手,如果有發現錯字別字請告訴我,謝謝。

-------------------------------------------------------------------------------

電光靈幻關淑怡一奇章迭起〔Unexpected Concert〕
香港經濟日報
撰文:葉健茵 編輯:鄺素媚


近期紅館很熱鬧,兩位天后劉美君和關淑怡相繼開個唱,誰也沒搶掉誰的風頭。Shirley 的《Unexpected Concert》,從選曲到舉動,名副其實奇章處處,許多意想不到的心思,顯示只有關淑怡才擁有的膽識和品味。

兩年前的《關於我演唱會》,Shirley從最新唱到最舊,大有回顧、總結及重新認識的意味,可說從個人層面出發。《Unexpected Concert 08》則放眼世界,借關淑怡最尊重的音樂,唱出larger than life 的信息。她相信,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好意和花火,也有可能締造奇跡。

唱藏語及西班牙語

燈暗下來後,video wall 打出一行字:「This is the life we lived」。隨後展示的照片,包括瘦骨嶙峋的孩子、被遺棄的狗、污染、戰亂、貧窮與死亡,關淑怡以一身白色羽毛披肩出場,仿似天使以悠遠靈幻的唱腔,既吟且嘯,引出蒙古女聲薩頂頂的《萬物生》,再與另一女高音交會輝映,兩把天籟之聲像為蒼生解困。觀眾冷不防 Shirley以非自家作品開場,還以藏語誦唱,頓時肅穆以待。《So Sad》回應人世疾苦,編曲與唱法皆變得 soulful。唱《山水》時她脫下羽毛,像折翼天使下凡,把憂愁唱到人心,「Loneliness is full of life」,迷幻電音加上縹緲歌詞,世界紛亂,人心也不安。

《這是愛》的轉眼成空、《忘記他》的情留不住,她都唱得孤寂,螫中不少都市人的痛。幸好《梵音》變成愉快版,她不忘帶笑走到觀眾席前,開心唱罷這首智慧歌。經過重新編曲的《帶我去跳舞》相當有型,鋼琴前奏後黑裙女高音再出,配以如雷電的燈光,不論聲與畫的效果都震撼。再出乎意料的是,現場播出她在王家衛《春光乍洩》的演出片段,她再以西班牙語演繹當年在戲中翻唱過的《Cucurucucu Paloma》,百感交集。

迷離孤寂

過場續播《春光乍洩》的被刪剪戲分,兩名男舞蹈員從台中升出,大跳探戈,從擁抱、變奏、角力到接吻,似表達戲中何寶榮與黎耀輝關係複雜卻難捨難離。此時換上金色歌衫的 Shirley,為普世紅顏唱出《眾生花》,聽得出她唱法不同了,少了迷離假音,多用真聲來唱。

舞台上一直放了一個炸彈,Shirley 唱國語歌《是誰》時,才知是問號的那個圓點,有正合大會主題「unexpected」之意。這件金色衣裝也機關重重,bra top 和熱褲可以一拉而下,露出蝦肉色貼身舞衣,像未來、科幻的金屬太空衣。

首兩個環節是對世界、對自身的疑問,第三部分 Shirley 以黑頭飾、黑披肩打扮亮相,唱出別人的不理解,以及人無可避免的孤獨。她唱《把歌談心》不無幽怨,唱《一首獨唱的歌》更踏上升降台,一升而上,是與群眾更近,還是高處不勝寒?記錄了不快故事的《假的戀愛》,也是在半空唱了半首才下來的,她就是有種倔強的美。

翻唱、改編出色

直到此時此刻,Shirley 才首次開聲說話,也是一反演唱會常規的招數吧。相信歌迷還是喜歡她唱歌多於說話,而個唱從這裏開始,由之前的人文關懷角度,漸進為熱鬧主流的調子。她一口氣唱了多首較為人熟悉的作品,如《離開請關燈》及《患難建真情》。不知是否預先設定的驚喜位,唱《患難》時,Shirley執意與各大傳媒記者握手,更開玩笑叫攝影記者先放下相機,握手要緊,更為此多唱了一遍,相當執著。成名作《難得有情人》被改編成深宵低迴版,靜靜的、慢慢的,很新鮮。

第四部分強勁音樂響起,大家都意會到是起身跳舞時段,而驚喜繼續拍岸而來,Shirley 竟唱回收錄在日本碟《Borderless》的《My Dear Friends》,也是她當晚唱的第四首非廣東話歌(不計在 video wall 播出的《Imagine》)。唱《Dela》時,她不止坐在觀眾席前的欄桿,還跨過去直上觀眾席,打破表演者和觀眾的界限。其後她選唱《黑豹》、《午夜狂奔》等快歌,雖然舞步未見突出,觀眾同樣受落得很。

身為關淑怡的歌迷,都知她唱 cover version,往往比原唱出色。Encore時她身上掛著問號、戴上墨鏡如盲目之人,翻唱許美靜的《明知故犯》,活活演繹歌中意,聲音透出沉溺與柔弱。《繾綣星光下》也來了個慢版,激光效果使她披上一身星光,很漂亮。節奏感較強的《戀一世的愛》,成了是夜完場曲,結束這個「非常關淑怡」的個唱。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雜感] Comeback...

昨天(5/3)香港蘋果日報娛樂版,一篇專訪的標題是「你在何方:張立基親解為情自殺之謎」。

除了談過去,這篇專訪裡看到張立基與大陸一間唱片公司簽約,打算再戰樂壇。

我心想:「還好是大陸。」

張立基霉過,精神失常、為情自殺、被唱片公司追債什麼什麼的傳聞,在他九十年代中人間蒸發時,從沒什麼好新聞,上「大平反」根本平反不到,反而加深落魄形象,作娛樂圈最怕衰給人看。如果要在香港復出,難聽話絕對少不了,「過氣歌手」已經難聽,何況那麼多舊帳可清算,現在媒體比十多年前更惡,看人仆街打落水狗簡直是全民運動,即使當事人不介意,有這麼多包袱在身上的復出路很難走的。

我不特別期待張立基復出,甚至有某一部份是抗拒的。對我而言他是很重要的回憶,而這個人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也是回憶,而不是未來。

有些人的復出作得很成功,好像孫耀威般,七分的往績也變十分,要復出除了利用「集體回憶」,也要與時並進。張立基2000年的復出相當難看,他是有實力的,唱歌、跳舞乃至對音樂的觸覺都是,這樣有實力的人,即使遇不到好的復出機會,也不該選擇最難看的「關注失意歌手大行動」。難看在於這只是有線電視的一場Show,歌手不過是被利用來完成這場Show的道具。你要作明星歌星,「星」是意氣風發的,就算失意也不可以賣可憐,哪裡有星的掌聲是哀求來的。

我相信這次的復出(如果真的有的話)不會像上次那樣,因為上次爛無可爛,如果出唱片,在我買得到的情形下,我還是必然的支持,其他的也只能祝福,我相信一個經過這麼多風浪的人,選擇走回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倒的。

[香港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 - 香港故事 (3)

(內有展覽內容圖片,不喜勿入,可按右鍵在新視窗開啟連結放大圖片)


去過香港,對俗稱「叮叮」的電車應該不陌生,除了作為本地人的交通工具,也是外來旅客不可錯過的旅遊要點。香港電車於二十世紀初開始營運至今,行走於香港島北部已超過百年。除了電車外,太平山山頂纜車與天星小輪,也是在香港運作逾百年、歷史悠久的交通工具。旅遊香港的好處之一,正是時常可將生活體驗、旅遊景點與交通的目的一次解決。



電車內部,與現正運作的電車無異。





香港歷史博物館第六區有許多逼真的造景,除了上一篇的船、唐樓與店鋪外,沿著樓梯走上閣樓,沿路的建築陳設,配合昏黃燈光與播放著叫賣聲響,有如回到二十世紀初的景象。



煤汽即煤氣(gas),香港的煤氣公司於1862年成立。



開埠之前的香港治安惡劣,臨海有海盜、陸地則有三合會橫行,改善治安是開埠之後的當務之急。1844年香港警隊正式成立,而駐香港的英軍亦加入維持治安。



開埠之後西式教育隨之傳入,而民間仍有私人團體開辦傳統的中式教育。1865年教育司成立,在政府加強輔導補助之下,香港教育漸以西式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香港亦為日本所佔領,自1941年年底起,為期三年又八個月。



香港歷史博物館最吸引人的,還是讓人身歷其境的造景。1953年發生的「石硤尾大火」,造成超過五萬人無家可歸。為了安置災民,港府興建「徙置區」,每個居住單位約11平方米(不到3.5坪),要容納七到八人居住,浴廁是大廈同層共用。儘管居住環境不盡理想,但租金非常低廉,是政府的德政,也是今日約有三分之一的香港居民居住的香港公共房屋的早期型態。





士多(store),即雜貨店。




早期休閒場所不多,到涼茶舖飲茶順便聽收音機、看報或聊天,是常見的餘暇活動。有些涼茶舖設有點唱機,投幣後可點播歌曲。






六、七十年代的戲院,不但是重要的休閒場所,更是約會最常見的地點。



理髮檔,此為上海式的男士理髮檔。




五、六十年代的連環圖書(漫畫),是小孩的休閒娛樂,行情是一毛錢租十本,熱門漫畫也塑造出「老夫子」之類經典的漫畫人物。漫畫不止是孩童讀物,也常出現在一些文藝雜誌或政情諷刺。


旅遊業多年來為香港帶來可觀的收入。六十年代在電影、小說的渲染之下,香港成為越戰時美國士兵喜愛的渡假區,逐漸沒落的灣仔駱克道酒吧街就是當時美國大兵聚集的地區。




五十年代起,香港工業快速成長,從紡織工業開始,到了六十年代之後,塑膠與電子產品也巨幅的成長。

此次參觀歷史博物館的照片到此為止,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