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80's港星潮] 1986年到1989年港星在台發片概況



1986年到1989年在台灣發片的港星

1986年,滾石唱片代理香港華星唱片旗下巨星梅艷芳,在台灣推出她第一張國語專輯《蔓珠莎華》,開啟這一波香港歌星登陸台灣的風氣。之後無論當時香港巨星級人馬羅文譚詠麟張國榮,或是陳慧嫻張學友劉德華鄺美雲呂方等香港新一代佼佼者,加上台灣本地出頭的港星曾慶瑜、曾在台灣長期發展,七十年代便發過國語專輯的鍾鎮濤等,都在往後這三、四年間推出國語唱片。

港星並非從1986年開始在台灣發片,曾在台灣電影圈發展的鍾鎮濤譚詠麟等在此之前都出過國語唱片。然而1986年起這一波港星風潮,開始讓台灣唱片市場意識到海峽對面的這股勢力,形成一大話題。


當時港星發片特色與唱片環境

1.拼盤式唱片歌曲收錄:多數歌曲翻唱自走紅的粵語歌曲,甚至在碟內直接加入舊粵語歌或英語歌(如梅艷芳張國榮鄺美雲譚詠麟)。對於大多數港星而言,那時的台灣仍是未知的市場,拿過去在香港得到好成績的作品來試探這個新市場,製作成本低,是很保險的作法。

2.唱片與電影宣傳結合:這一時期港片在台灣越來越熱門,許多唱片跟熱映中的電影結合互相宣傳,收錄歌曲不少都結合電影主題曲,甚至封套上直接打上某部電影片名。即使非主題曲,這些港星的知名度很大部分都來自港產片,像呂方雖是香港實力歌手,但在當時台灣觀眾眼裡,可能只知道他演過不少殭屍片。

3.蜻蜓點水的宣傳活動時間:在港已成名的港星,本身在香港就有無數工作,能花在台灣唱片製作或宣傳的時間都極有限。

4.台灣唱片消費環境未成熟:當時台灣音樂消費風氣不盛,以市場環境來說,還不如人口遠少於台灣的香港,這可能令唱片公司和港星都抱持觀望態度。也因為會去消費音樂的人口不多,這些人的喜好通常已固定,港式歌曲較難打入。

這幾年裡在台灣發片的港星陣容雖強大,但實際上取得好成績的不多,這一陣子的港星風潮,整體上可說是「名大於實」——港星固然頗受報章媒體青睞而佔有大篇幅版面,香港影視巨星光環也助於上節目打歌,投注的宣傳費用更是不低,但實際上銷售成績上卻不見突出。以作為先鋒的梅艷芳為例,梅姑在香港地位無庸置疑,本身的演藝才華也絕對有走紅條件,然而1986年所推出的第一張國語專輯並未轟動,銷量大約在四、五萬張(來源:聯合報),這張帶有試探性質的國語專輯,可以說是港星觀望台灣市場的一個類型:翻唱粵語歌的國語歌曲,加上幾首粵語舊歌「精選」;選曲上搭上熱門港產片電影歌曲,以片打歌。

1988年進軍台灣歌壇的港星越來越多,在製作上、宣傳上也開始記取教訓。一方面,出現較針對台灣口味的選曲,如譚詠麟在1988年推出的《半夢半醒之間》,同名主打歌作曲的梁弘志本身就是台灣製作人,這首歌也是為了推出國語專輯譜寫的(但仍有粵語版),果然收得不錯的成效,《半夢半醒之間》銷量達十五萬張(來源:聯合報),是這段時期銷量最佳的一張港星唱片。另一方面,港星雖在台灣頂著影視巨星光環,但向來宣傳期短,缺少與歌迷的直接互動,這點也開始改善,如梁朝偉就曾舉辦歌友會,與歌迷面對面。

除了上述幾項,一些港星在台灣的歌路與形象尚在模糊的階段摸索,也是成績不理想的原因。以呂方鄺美雲為例,兩者後來都在九十年代的台灣歌壇,有過不錯的發展,但這段期間則都鎩羽而歸。


大環境的轉變

上面第四點提到的唱片市場,在1988年11月得到突破性的發展,經濟部投審會通過十餘家國外公司在台灣的投資案,寶麗金BMGEMI科藝百代)等國際唱片公司,能夠陸續進軍台灣市場,此後台灣唱片業大為開放,唱片行業的景氣一片大好,使得九十年代以後台灣唱片環境能夠百花齊放。在此之前,八十年代的台灣,大多數唱片公司是本地經營,港星進軍台灣歌壇,要透過國內代理公司引介,兩家主要的代理公司是齊飛(代理香港寶麗金唱片歌手,1988年年底併入寶麗金)與滾石(代理香港華星唱片歌手),另外還有飛羚銀河可登唱片都代理、推出過港星的唱片。


個別特例

曾慶瑜是個特別的例子,是唯一在八十年代從台灣電視圈走入歌壇的港星,也是長期停留台灣發展的港星。她在1986年參演華視八點檔《雙雄奇緣》,同劇還有董瑋陳復生等港星,當時她並非頭牌。她原本一心在歌壇發展,但在香港演戲、主持多年未有機會,反而一次她在台灣節目演唱蔡琴歌曲,被劉家昌相中,因此在1986年灌錄了個人第一張專輯《我不哭》,但成績平平,到了1987年由鈕大可製作的《今夕是何夕》一炮而紅,接下來在1988年她更拿下金鐘獎最佳女歌星,此後她在台灣歌唱、主持事業發展順利,反而很少參與戲劇演出。

倪詩蓓這個名字,可能不少人覺得陌生,或者依稀記得她曾是很久以前張國榮女友、或是曾與著名漫畫家黃玉郎結婚。而她也曾是長留台灣發展的港星,在1987年演出《葫蘆奇兵》之後,她本有出唱片計畫,結果唱片沒出成,倒是進入台灣秀場發展。八十年代台灣秀場是藝人淘金的好出路,這塊大餅也吸引不少港星,據說《楚留香》熱潮之下,鄭少秋等人來台作秀的收入就超過千萬台幣。而倪詩蓓是少數曾專攻台灣秀場的港星,秀場之中歌唱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只是秀場文化之下歌聲只是配角,主要的還是炫目的秀服、歌舞與互動。

這段時間台灣市場上還出現過一位專唱英語歌曲的港星,以「米媞」之名在1988年與1989年發行兩張英語專輯,她原名Rita Carpio,是第一屆香港新秀歌唱大賽亞軍,後來以「韋綺姍」這個名字在香港發片,唱紅過一首〈相逢何必曾相識〉。她沒有顯赫的影視背景,甚至連國語也不會講,再難以進行宣傳之下,儘管歌藝與態度都頗獲得業內肯定,仍無法立足。


附錄:1986年至1989年港星出版之國語專輯

1986年

梅艷芳《蔓珠莎華》
曾慶瑜《我不哭》
張學友《情無四歸》

1987年

曾慶瑜《今夕是何夕》
呂方《癡情小子》
張國榮《英雄本色當年情》(停止轉動)
張學友《在我心深處》
*羅佩芝《好大的風》

1988年

鄺美雲《堆積情感》
梅艷芳《烈焰紅唇》
陳慧嫻《傻女》
曾慶瑜《誰會想你》
羅文《朋友一個》
羅文《塵緣》
羅文《卡門》
張國榮《拒絕再玩》
張學友《意亂情迷》
譚詠麟《半夢半醒之間》
譚詠麟《心手相連》
劉德華《回到你身邊》

1989年

譚詠麟《像我這樣的朋友》
劉德華《愛的連線》
鍾鎮濤《詩人的情人》
鍾鎮濤《捨不得》
張國榮《兜風心情》
張學友《似曾相識》
梁朝偉《我心中有愛》(吳岱融合灌)
呂方《最愛的是我還是我》

1 則留言:

  1. 當時的香港的天皇巨星像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都比台灣當地的本土歌星還要受歡迎吧!!80‘s的香港個影壇是全亞洲第一,一直到90年代中期。

    回覆刪除

1.歡迎留言,但即日起不回覆匿名留言,敬請見諒。(匿名留言仍會照常發佈)

2.因Blogger會自動判斷垃圾留言,有時會產生誤判,若您的留言沒有顯示(尤其留言兩次或以上,都沒有顯示時),很可能是遭到誤判,待版工發現時會代為發佈,但有時間差,請見諒。

3.除非廣告或有不雅文字,皆不會主動刪除留言,但若您有需要保存您的留言,建議在送出之前先複製好,雖然次數極少,但偶有換頁或系統問題而導致留言被吃,而無法找回來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