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電影] 章國明之《邊緣人》(下)

阿潮的MV(特別送上國語版):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特色之一,是與粵語流行歌曲的結合。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本土化的年代,而電視、電影和流行歌曲這些「流行文化」,正好是一般人累積本土意識的重要途徑,建構並反應出這種本地文化認同的過程。

新浪潮導演大多來自電視台,而粵語流行曲的興起,也有賴於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日夜播送,電視節目仰賴歌曲宣傳並深入人心,歌曲則透過電視的播送而普及流行,這種成功的方程式也為新浪潮電影所運用。

並非只有新浪潮電影有主題曲,但新浪潮電影的主題曲,幾乎都有兩個特色:用粵語演唱、歌曲內容和電影題旨相關。前者可視為本土化過程的一部份,後者則使歌曲和電影之間關係更加密切,或畫龍點睛,或借題發揮,是跨界結合的成功經驗。

《邊緣人》的主題曲當然也符合以上條件,片中歌曲出現的場合,是在阿潮被革職之後,藉歌曲詞意表達主角內心的迷惘和失落,這一段戲拍得像是歌曲的MV般,「回想一生似蝸步」還真的配上主角對著蝸牛。

鍾鎮濤〈邊緣人〉@《溫拿——曲中情》(1981年)
曲:顧嘉煇 詞:黃霑 




刀邊槍邊幾次險 枕邊身邊幾次冤
得失悲歡苦我 心裡便剪也亂理還亂
衝出幾多險境 跨出多少深淵
忍得幾番風和雨 方算是此路我踏完
回想一生似蝸步 刀鋒口我力向上沿
戰戰兢兢心裡痛楚 沿途淚血痕伴我轉
誰不想一世轟與烈 可惜我早已力竭聲嘶
前途是那一片迷惘 只有萬歎千怨


這首歌的國語版,也叫〈邊緣人〉,同樣由鍾鎮濤演唱,當時他正好在台灣影壇發展,也出了好幾張國語唱片。台灣上映的版本是配上國語版歌曲,歌詞意思差不多,收錄在《白衣少女》(1981年)專輯裡。


(以下內容有提及劇情)


電影不全然能反應現實,但從不同年代的電影,的確能看到一些不同時代的時代脈絡存在。

《邊緣人》作為「香港臥底電影始祖」,有它的時代背景,八十年代初,一般民眾對於警察,還沒走出六、七十年代那種貪腐無能、欺善怕惡的觀感,升斗小民被壓迫久了,心知只能靠自己,而不願相信公權力,屋邨中有人出事立即同聲同氣維護治安,也反映出當時鄰里間的密切關係。

《邊緣人》拍得最好、最經典、最具戲劇張力的,肯定是結局的公屋打劫、群情失控,導致阿潮枉死一段(Youtube可找到),這一段柳暗花明、複雜多變的戲,展現了章國明的場面調度能力,拍得節奏俐落、場面逼真,不僅感官效果良好,這段結局戲,也是劇本上最精彩、最有深刻寓意的一段,有本土情懷的現實反應,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宿命遺憾,甚至還有點政治上的隱喻。

阿潮之死,誰該負責?撇開他自己行差踏錯什麼之類的遠因,最讓人捏把冷汗的是:阿潮不是身份敗露而被反派壞蛋殺死,而是被一群想維持治安的「正義鄉民」誤殺;阿泰是真心把阿潮當朋友,處處為他設想,但卻因為他的大意,造成阿潮無法挽救的局面。

屋邨群眾的盲目暴力固然不可取,但以當時的情景,幾乎無法避免也無法追究責任,因此警方疏忽、誤判形勢,不及早設法將阿潮帶走,丟下有理說不清的他置身危險,才是阿潮喪命的關鍵。所以後來在《公僕》裡,街坊們追打非禮小女孩的色魔,身兼公屋居民和警察兩種身份的李修賢,先是痛打色魔,但後來又保護色魔離開,以免他被「不留力」的街坊們群起圍攻——這正是片中的「老差骨」李修賢,展現他處理場面的經驗與判斷力,也對照出《邊緣人》裡遺憾發生的關鍵。

香港臥底片常帶給人政治聯想,好像《無間道》就被一些評論者認為是香港電影史上最具有「政治寓言」意圖的電影,《邊緣人》有意無意的,也有點香港當時的政治立場縮影——香港有如「邊緣人」般,無法自決命運,而象徵港英政府的長官上司,不是無能為力,就是坐視不管,任由香港有如片中的臥底般,走向不確定的命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歡迎留言,但即日起不回覆匿名留言,敬請見諒。(匿名留言仍會照常發佈)

2.因Blogger會自動判斷垃圾留言,有時會產生誤判,若您的留言沒有顯示(尤其留言兩次或以上,都沒有顯示時),很可能是遭到誤判,待版工發現時會代為發佈,但有時間差,請見諒。

3.除非廣告或有不雅文字,皆不會主動刪除留言,但若您有需要保存您的留言,建議在送出之前先複製好,雖然次數極少,但偶有換頁或系統問題而導致留言被吃,而無法找回來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