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30曲之30] 黃霑〈滄海一聲笑〉
演唱:黃霑、徐克、羅大佑
歌曲:滄海一聲笑
專輯: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
年份:1990年
黃霑,本名黃湛森,生於1941年的廣州,在2004年逝世,有關他的生平大概出上中下三本書都寫不完,因為他是一位奇人,也是一位奇才。
黃霑怎麼個奇才法?他是一位音樂人,參與超過兩千首歌曲的創作,詞曲兼修,偶爾客串演唱,還參與過近五十部電影配樂;他是一位電影人,當過導演、演員,還曾是電影公司老闆;他是電視主持人,主持過清談節目、也主持過金馬獎等大型晚會;他是一位作家,寫散文、寫小說,寫過不同文體的作品,其中一本《不文集》印了六十幾版,是香港暢銷書的紀錄;他是一位成功商人,曾和(當時的)女友林燕妮創辦「黃與林廣告公司」,後來被世界最大的廣告公司盛世集團收購,並請他出任香港區副主席;他是一位學者,以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取得博士學位。
黃霑與台灣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除了在香港寫過無數名作,黃霑作詞的〈我要你忘了我〉、〈愛你三百六十年〉和〈愛你變成害你〉等國語時代曲,都在台灣很流行,除此之外,黃霑首部執導的電影《天堂》曾被台北影評人協會選為年度十大佳作。
八十年代,粵語歌曲因為港劇的關係而在台灣流行,而說到港劇主題曲,黃霑和顧嘉煇這對拍檔,相信是最經典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非正式統計,在《楚留香》風靡的年代裡,主題曲的錄音帶賣了上百萬捲,其中除了鄭少秋唱的粵語原版賣得最好,還有王強等人唱的國語版,總共有超過三十間公司出版,不過裡面沒有一個真正擁有原版授權的,換句話說,作詞的黃霑、鄧偉雄,或是作曲的顧嘉煇、主唱的鄭少秋,通通收不到任何版稅。
儘管黃霑所寫作的國語歌曲和粵語歌曲,在台灣廣為流行,但他在台灣的知名度卻不算高,而且大半來自電影,直到1990年5月,喜歡體驗新事物的黃霑,以將近五十歲的年紀,來台發片當起了歌手。
黃霑來台發片的淵源,是他為那年的賀歲檔武俠片《笑傲江湖》配樂和譜寫主題曲〈滄海一聲笑〉,據黃霑訪談中口述,當時《笑傲江湖》在台灣上映時,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出現了五次,到了片尾,觀眾都會跟著大合唱了,〈滄海一聲笑〉的粵語版由男主角許冠傑主唱、寶麗金唱片發行,而台灣用的國語版則只在電影裡出現,電影一紅馬上有幾家唱片公司接洽黃霑談版權,甚至寶麗金打算由張學友來演唱國語版,而黃霑在台灣認識的朋友不多,於是找上熟人羅大佑商量,當時羅大佑正和滾石合資自己的品牌「音樂工廠」,就建議不如他們自己來出版,催生出這張黃霑演繹自己作品的《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
結果《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創下三十多萬的銷量,這一年裡,黃霑可能是除了劉德華、郭富城和草蜢外,在台灣最暢銷的港星,主要原因固然是那些電影歌曲實在太紅,除此之外,要歸功於黃霑的個人魅力,有別於港星來自包裝、外型或勁歌熱舞的魅力,他表現出的是令人嚮往的遊戲人間老頑童作風,加上風趣的言談,可說是大小通吃,買他唱片的年齡層分佈廣泛,從青少年到成熟樂迷都有。
這張創作作品集裡,大概可以分成兩類歌曲,一類是黃霑演唱他所寫的電影歌曲,一類則是黃霑重唱由他改國語詞的兒歌,主打的還是電影歌曲,其中包括《倩女幽魂》的插曲〈道〉,黃霑自己就是原唱,歌曲非常有黃霑的特色,只有他唱得來:
黃霑〈道〉@《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
曲、詞:黃霑 編曲:戴樂民
而焦點所在的〈滄海一聲笑〉,延續電影裡大合唱的氣氛,羅大佑是理所當然的合唱者,除此之外,黃霑還把《笑傲江湖》的導演徐克拖下水,成了極其罕見的徐老怪歌唱作品:
黃霑、徐克、羅大佑〈滄海一聲笑〉@《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
曲、詞:黃霑 編曲:顧嘉煇
黃霑:滄海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徐克: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羅大佑:江山笑 煙雨遙 濤浪掏盡紅塵俗世知多少
合: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 一襟晚照
(間奏)合:蒼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 痴痴笑笑
(間奏)啦啦……………
黃霑多次替徐克電影配樂和寫歌,後期很多代表作都和徐克電影有關,但他直言和徐克合作非常痛苦,兩人時常僵持不下,吵個面紅耳赤,但出來的效果就是很好。當時黃霑很苦惱這首在原著裡地位很重要,兩大高手加上令狐沖彈奏的歌,該是一首最難還是最容易的歌?後來他翻書找靈感,找到黃友棣教授的《中國音樂思想批判》一書,裡面提到古書上有一句「大樂必易」,令他茅塞頓開,於是用中樂最簡單的五個音階寫成這首〈滄海一聲笑〉。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30曲之29] 黃秋生〈將進酒〉
歌手:黃秋生
歌曲:將進酒
專輯: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
年份:2002年
如果要我選「港星潮」的最佳專輯標題和最佳唱片包裝,我一定毫不考慮投票給黃秋生這張《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
又到年底,這張唱片的封面和封底,特別應景。
2002年年初的《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是黃秋生在台灣發行的第一張唱片,也是他個人第三張專輯。
說到黃秋生怎麼會跑去唱歌,其實和大多數跨行歌手一樣,「從小喜歡唱歌」也是原因之一,但向來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黃秋生,當然不是趁時機好撈過界玩票一下,他自己寫歌製作,是一位獨立音樂歌手。
黃秋生的老朋友邱禮濤導演從中學時就曾組Band,在演藝圈裡認識一些音樂人,1993年兩人合作電影《夢差人》時,邱導找來獨立樂隊亞龍大(Anodise)唱作主題曲,黃秋生也因此和Anodise熟絡,後來更在Anodise的演唱會上擔任嘉賓,Anodise更臨時寫了首叫做〈人肉叉燒包〉的歌曲給黃秋生在台上獻唱。
1994年,黃秋生籌拍自己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新房客》(台名:怪房客)時,因為預算吃緊,索性自己上陣寫了一首情歌〈藍色的詩〉當主題曲,由黃秋生本人和女主角陳海恆合唱,後來收錄在電影原聲帶中,是黃秋生第一首公開發行的歌曲。
可能黃秋生對音樂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也可能因為香港面臨回歸的政經局勢,讓他想藉音樂抒發一些東西,1995年,黃秋生和香港獨立音樂品牌「獨立時代」合作,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專輯《支離疏》,走「草根爛佬搖滾」的路線,「支離疏」三個字出自《莊子》,講天生殘疾受人排斥,卻怡然自得活得有尊嚴的一個人,為黃秋生引用來比喻窮苦市井小民自得其樂的生活哲學,延伸出一份對抗由上流社會制訂的建制之含意。
靠著黃秋生的知名度,《支離疏》比一般獨立音樂作品更受矚目,1996年「獨立時代」為滾石唱片收購,黃秋生繼續用「獨立時代」的班底,更齊集更多獨立音樂人,如Anodise、Black Box、....Huh!?和劉以達等,炮製一張火力更強的新專輯《地踎搖滾》。
小人物心聲、批判和反建制依然是《地踎搖滾》的主要題材,但《地踎搖滾》比前作《支離疏》更有火氣、風格更強烈,題材不僅講自身,更包括聲援民運、反共意識,加上班底強大,音樂的元素也更豐富。
黃秋生〈地踎搖滾〉@《地踎搖滾》
曲:康仔 詞:黃秋生 MV導演:邱禮濤
除了出個人唱片,1996年這一年裡,黃秋生多次參與非主流音樂人的作品,包括在台灣魔岩唱片的《魔岩十大魔王之群魔亂舞》中主唱一首〈天行健〉,同年在劉以達的創作大碟《麻木》中唱了首〈變身〉,以及群星翻唱達明一派歌曲的《天花亂墜 我們都唱達明一派》裡,翻唱〈今天應該很高興〉。
連出兩張口碑不錯的獨立音樂作品之後,黃秋生卻在1997年患甲狀腺症,音樂事業暫時休止,直到2000年,他在LMF的演唱會上唱新歌〈男人40無得撈〉,正式「復出」樂壇。2002年,新專輯《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問世,和前兩張唱片不同,這張《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只有兩首黃秋生的原創歌曲,其他十首歌曲都是翻唱,這些翻唱曲目則由各界音樂人替黃秋生挑選。由於歌曲題材不像前兩張唱片那麼偏鋒和道地,加上翻唱的歌曲有一些是台灣歌迷耳熟能詳的,《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成了黃秋生第一張在台灣發行的唱片,還取了個台灣專屬副標題「呷好道相報」。
除了封面、封底分別把獎座擺進垃圾桶和用三炷香祭拜,《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的內頁大肆惡搞了香港當紅歌手的唱片封面,大大幽了過於重視包裝和虛名的香港樂壇文化一默(請自行對號入座:P)。
以前寫「驚嗓」時曾經提過,黃秋生的嗓音屬「破鑼」一族,和一般聽歌要求的好聲音可謂背道而馳,但聽《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卻會覺得,儘管嗓音沙啞,唱功欠奉,卻出奇有種獨特的滄桑韻味,皆因他和他的班底懂得選擇適合他的歌曲,而他也瞭解自己的嗓子是怎麼回事,而發揮最大的效果。
《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的音樂班底除了Edmund Leung、BlackBox和Davy Chen等舊拍檔,還加上人山人海和黃貫中等非主流的「名牌」,負責挑選十首翻唱歌的則從業界人士到樂評人都有,其中魔岩唱片的創辦人張培仁替黃秋生選的是羅大佑的〈將進酒〉,他認為黃秋生可以表現出歌曲裡的英雄氣概,這也是碟中選曲中唯一一首全台灣原創曲:
黃秋生〈將進酒〉@《Bad taste...but I smell good》
曲、詞:羅大佑 編曲:亞賢 監製:黃貫中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30影之30] 鬼馬智多星(夜來香)
年份:1981年
監製:石天、麥嘉
導演:徐克
編劇:司徒卓漢、黃百鳴、徐克、曾志偉、麥嘉
演員:林子祥、泰迪羅賓、麥嘉、鄧寄塵、姚煒、黃造時、曾志偉、陳琪琪…
新浪潮導演當中,徐克是和主流影壇配合的最如魚得水的一位,其實徐克最早的三部電影《蝶變》、《地獄無門》和《第一類型危險》皆屬題材、手法大膽之作,前兩者改革武俠片和功夫片,但票房淒慘,後者更是意識尖銳的禁片,得不到坊間共鳴,使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民間接受」的徐克一度相當沮喪,直到和新藝城合作拍了一部《鬼馬智多星》(1981年,台灣片名:夜來香),這是一部深具漫畫風格的偵探喜劇,徐克展現他的幽默感和處理錯綜複雜場面的能力,不僅票房大躍進,還憑此片成為第一位拿下金馬獎的新浪潮導演。
以上文字是從這裡以前某篇電影文原封不動copy過來的。(毆)
喜劇一直以來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類型,從五、六十年代梁醒波、鄧寄塵或新馬仔的黑白粵語片,七十年代屢創票房紀錄的許氏兄弟,主角都是不同年代的基層小人物,美術布景或衣飾往往比較樸實,不是電影的重點。而新藝城自1980年由奮鬥影業改組成立以來,喜劇仍是其主要片種,初期兩部低成本的喜劇《滑稽時代》和《歡樂神仙窩》仍是「爛衫爛褲」的小人物光棍片,由於兩部電影都賺了錢,便開始擴大拍片規模,招兵買馬尋找更多合作對象,在《滑稽時代》導演吳宇森的推薦之下,新藝城第三部電影《鬼馬智多星》啟用徐克擔任導演,而且一改香港喜劇貼近草根的作風,《鬼馬智多星》是一部西化的喜劇,包裝豪華,排場鋪張,電影拍的美輪美奐,充滿都會氣息。
(↑從片頭畫面就特別精美,演員表還配合人物在片中的代表物品)
對新藝城或徐克而言,《鬼馬智多星》都成了一種開端,由於《鬼馬智多星》在金馬獎入圍六項,獲得導演、剪輯和攝影三項獎項,加上在港台兩地都開出高票房,讓新藝城覺得「高成本、高宣傳費」的喜劇路線大有可為,後來的《追女仔》(台名:泡妞)和《最佳拍檔》(台名:光頭神探賊狀元)都延續這樣的路線,而且票房一部比一部驚人,讓新藝城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就能和嘉禾、邵氏平起平坐。另一方面,《鬼馬智多星》也讓新藝城注意並打開台灣市場,往後新藝城格外重視台灣,先後和中影、龍祥合作,並成立台灣分公司,而有後來兩地合拍電影如《搭錯車》等。
對徐克而言,《鬼馬智多星》讓他一吐前三部電影票房慘澹的鳥氣,還拿了大獎成為一線大導演,拍完《鬼馬智多星》後,徐克沒有立即加入新藝城,在嘉禾資金下拍了《新蜀山劍俠》,之後隨即加入新藝城,和妻子施南生同成為新藝城「七人小組」,不過徐老怪顯然不打算被侷限在新藝城的風格裡面,他想要有拍自己想拍電影的自由度,1984年,在新藝城大股東——金公主院線出資支持下,徐克成立了自己的製片公司,也就是後來拍過一脫拉庫名作的「電影工作室」。
《鬼馬智多星》原版預告:
《鬼馬智多星》承襲徐克慣用以連串事件構成故事的敘事結構,但風格上和徐克前三部作品可說有180度的大轉變,除了因為拍檔是新藝城的三巨頭(監製石天、麥嘉,編劇黃百鳴),徐克也自言:「以前看事物太灰色,企圖轉換一下角度,把生命瞧的光明一點」。《鬼馬智多星》維持徐克一貫的凌厲剪接,分鏡俐落精細,但和以往用來表現焦慮和暴戾不同,《鬼馬智多星》有一種跌宕有致的節奏感,無論鏡頭多快、畫面構圖再雜,仍維持一種輕快從容的調性,也多虧和配樂泰迪羅賓的配合,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音樂配的剛剛好,富律動感。
說到電影的內容,《鬼馬智多星》從影像到情節可說「全盤西化」,衣著、布景和用具大多是「西洋玩意」,故事則類似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偵探電影,再以一連串西洋狂想曲式的荒謬笑料、卡通化的喜劇人物和一份夢幻般的懷舊感,構成一個簡單的故事。演員部分也很有意思,主角林子祥和泰迪羅賓都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唱西洋流行歌曲的歌手,另一要角鄧寄塵則是黑白片時代的演員,既西化又懷舊。西化又懷舊的還有這首主題曲〈活色生香〉,曲風近似Tango舞曲,華麗撩人,歌曲的抑揚頓挫和電影的節奏十分配合,加上林子祥的演唱,有一種優雅的貴族氣息。
《鬼馬智多星》主題曲:林子祥〈活色生香〉@《活色生香》
曲:林子祥 詞:鄭國江
(以下內容提及劇情)
林子祥......阿喲(台灣上映時的國配叫夜來香)
泰迪羅賓....羅賓探長
麥 嘉......卡邦
鄧寄塵......胡老頭
姚 煒......胡太
黃造時......阿慧
陳琪琪......咪咪
曾志偉......第一號殺手
這是一描寫好幾幫人各懷鬼胎,螳螂補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黑幫教父卡邦出獄,黑幫的「四大天王」一直對卡邦敢怒不敢言,兩方暫時達成協議,因卡邦出獄後先要對付他的眼中釘——私家偵探阿喲。探長羅賓和阿喲從小就是歡喜冤家,知道卡邦要對阿喲不利,將阿喲關進警局保護,但阿喲不怎麼領情,這時有位美艷貴婦前來擔保阿喲。
貴婦是富豪胡老頭的太太,胡老頭想聘請阿喲保護,實際上是胡老頭懷疑胡太和小白臉勾結謀奪財產,想委託阿喲調查胡太。原來是卡邦垂涎胡老頭的大筆值錢股票,派手下勾引胡太,更設計拍下阿喲和胡太有染的照片,又派情婦咪咪接近胡老頭,打算取代胡太,謀奪遺產。
阿喲偶遇胡老頭的女兒阿慧,結為好友,原來胡老頭立下遺囑將所有財產留給阿慧一人,咪咪無功而返,卡邦打算綁架阿慧,而阿慧果然在此時失蹤,羅賓探長找卡邦和四大天王要人,卡邦矢口否認綁架阿慧,羅賓探長悻悻然離去,卡邦接到胡太電話,要卡邦拿一百萬鉅款來交換阿慧...
此時阿喲找到胡老頭、胡太和阿慧,原來他早已調查出胡老頭的真正身份是大老千,胡太是其女兒、阿慧則是他的甥女,胡老頭的目的是騙卡邦的錢,正當胡老頭要將阿喲滅口時,阿喲說出一個合作的計畫...
阿喲找一直想反抗卡邦的四大天王,聲稱阿慧在自己手上,要四大天王出一百萬交換阿慧去當與卡邦談判的籌碼,於是卡邦和四大天王各自帶著一百萬要去贖人,發生槍戰,最後全部被羅賓探長帶走...
這時阿喲出現將載有兩百萬贓款的警車開走,胡老頭等人在碼頭準備偷渡,更不顧阿慧反對,打算拿到錢後將阿喲滅口。羅賓探長追蹤阿喲到碼頭,阿喲竟對羅賓開槍,跟著胡老頭開槍偷襲阿喲...
胡老頭三人安然乘船逃走,才發現皮箱裡裝的不是美鈔是白紙。碼頭上,阿喲和羅賓探長安然無恙,打開裝滿鈔票的皮箱...
(完)
就是這麼誇張的《鬼馬智多星》
徐克從小喜愛漫畫和魔術,而《鬼馬智多星》的節奏和美學都類似卡通或漫畫,運用卡通片敘事誇張的特色,例如阿喲和胡太被卡邦綁在冰塊房裡,兩人運用冰塊多次撞門,大門還是紋風不動,此時胡太被冷的打了個噴嚏,大門應聲倒地,連牆都蹋了,這部電影的風格,就是這麼誇張。類似漫畫的還有最後卡邦和四大天王大戰,追逐中牆上一連串出現「危險」、「好危險」、「越來越危險」、「嘩!」、「砰、砰、嘭、嘭」的大字,而且和路過者的處境完全吻合。
《鬼馬智多星》拿金馬獎最佳導演,在當時是有些爭議的,七、八十年代的金馬獎,講究電影劇情的主題內涵,通常最受青睞的是光明正面的勵志片或者愛國主題,而《鬼馬智多星》的劇情是純粹娛樂片,甚至是徐克電影極少數幾乎沒有言志企圖的,因此有人認為這部電影「有技巧、無內涵」,不值得拿導演獎項。
但有更多站在支持角度的,認為《鬼馬智多星》並非沒內涵,甚至認為它將一種比較新穎的電影觀介紹給觀眾,對當時的電影思維造成衝擊,有位台灣資深導演劉維斌甚至說出:「看了夜來香,我深為我們這群資深導演羞愧,我想,我該退休了!」這樣的感想,在許多相關的影評當中,在此想轉載一篇標題為「採開放的態度看電影」的影評,儘管是將近三十年前的文章,篇中欣賞電影的角度和態度,一點也不過時:
採開放的態度看電影-兼談「夜來香」
【本報訊】
「夜來香」是部娛樂性很高的電影。總體而言它是架構在「感官」及「經驗」雙重樂趣上。這種因感官享受及各種電影傳統之引用(Reference of ,Cinematic Conventions)引發的樂趣反映出該片對形式的高度敏感,以及對「純電影」(purecinema)的追求。由更廣的層面言,這也與八十年代流行的電影思潮相符合。如今在世界各地轟動的幾部電影,無論是賣座冠軍的「星際大戰」及「法櫃奇兵」或是賑賣大卡斯的「砲彈飛車」,乃至備受爭議的「剃刀邊緣」都旁徵博引各型電影經驗。「星際大戰」及「法櫃奇兵」處處流露西部片、宮廷片及冒險片的幻想痕跡;「砲彈飛車」中羅傑摩爾自作Parody,扮演幻想自己是○○七的瘋狂人物;「剃刀邊緣」更自始至終對希區考克致敬。「夜來香」也是這樣,在形式上把玩。但是我認為它潛在都有個嚴肅的意義,也就是說它幾乎是一個電影宣言,自此向國片囿於「故事劇情」的老式傳統語言告別,企圖利用視覺及觀影經驗,讓觀眾對電影媒介本身產生興趣。這即使在眾多講究個人風格及形式的新潮電影中也是唯一的。
由感官的樂趣而言,「夜來香」的畫面始終維持著流動的節奏,相當富於影像魅力。這個節奏或由演員動作及物體移動造成,或用快速短切串接一連串的靜態畫面。像警局指認犯人,一系列拉窗簾、架幻燈機、裝鏡頭等動感自成一種韻律美學。再如倒香檳、切蛋糕這種瑣碎、平凡的動作,徐克照樣設計地有聲有色,顯示其對影像節秦的把握已趨純熟。
事實上,「夜來香」這種一貫以動感為節奏的銀幕美學已貼近卡通片。一般商業卡通片最引人處即其流動的畫面,這包括動作及卡通的變化能力(metamorphosis)。「夜來香」不但深得這些精粹,而且運用卡通片的誇大及幻想製造諧趣。像盥洗室鏡後地圖的忽有忽無,再如骨牌人列各拿槍抵住前人腦杓的古突,甚至羅賓探長丟個特大打火機給美女點煙的滑稽,都富卡通趣味。「夜來香」也吸取了卡通片最尋常的「再生能力」(regeneration),也就是說電影雖有許多暴力,但人物永遠不會真正受到傷害,或受傷後會再生。「夜」片中經常子彈亂飛,卻沒有人受傷,連教父卡幫最後自半空穿頂跌進監獄,仍是安然無恙。由此而言,說「夜來香」是人物化的卡通亦不為過。
就技術層面而言,徐克也是盡量利用攝影、色彩、剪接、音樂,甚至多種畫面變化來製造感官娛樂。全片色彩講究到每場戲都有主色,到中段還怕觀眾受不了,特地將胡老頭的別墅自石階到內部漆成黑白對比,造成黑白片效果。還有刻意製造驚奇的構圖,再以漫畫(倉庫木箱上「危險!」,「越來越危險!」),黑白剪影及各種特寫交錯在一起,形式多采多姿。
再就「經驗樂趣」的層面言,徐克完全在操縱觀眾對一些既成文化意象(包括宗教、類型電影等表層結構)的認知,再進一步藉聯想、扭曲,及反諷等作法,與瞭解的觀眾作進一步的溝通。他引用的經驗範圍,小至「藍與黑」的前奏曲及文藝片的陳腔爛調(阿搖與胡老頭女初遇),「教父」醫院換房的緊張,「北非諜影」的等待,馬克斯兄弟的追逐,大至鮑嘉/馬盧式的偵探造型(warlowe),黑色女人的諷刺,甚或卡幫在十字架前高舉雙手做出耶穌受難狀:「俺要和平共存!」以及丟打火機那場由偵探經典作。「To Have and Have Not--」及同名卡通引起的雙重扭曲。這些都刺激觀眾探索自己的經驗範疇,思索其中的關聯及變化。
這種訴諸觀眾經驗的作品通常都是在藝術發展晚期,有足夠累積經驗來參考把玩的自省產品,近年的世界電影也有這種傾向。有人以為此片完全是西化好萊塢產品,實則值得商榷。基本上,「夜來香」的電影語言根本是反好萊塢的。像好萊塢強調的Invisible Editing,令觀眾完全溶入故事,抹煞生產過程的作法,在「夜來香」中全被推翻。問題是「夜來香」訴求的經驗是以好萊塢電影為主,所以引起許多人反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好萊塢電影除了少數極權地區,已是世界共有的經驗。我們責備「夜來香」全盤西化缺乏內涵之餘,是否想到國片普遍說故事方法是「好萊塢式」的呢?我們滿街的好萊塢院線以及報紙大篇幅的好萊塢明星豔聞趣史不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嗎?
「夜來香」缺點在其引以為主的好萊塢經驗如四十年代的偵探片、歹徒片,均是台灣觀眾較不熟悉的(有多少人看過鮑嘉/白考兒的偵探片?)由此其在某些層次言,是圈限在小部分in-group觀眾中,當然會受到另一部觀眾排斥。同時過度講求形式及視覺效果的結果,有些場景十分造作,像阿搖及胡老頭女談話,骷髏夾在中間對兩人轉來轉去就相當勉強重複。
大致言,「夜來香」的樂趣是純電影式的。觀眾即使在經驗的層次上無法溝通,也能領略其感官的樂趣,一般不帶成見的觀眾喜歡它就是明證。事實上,這種不做價值判斷的純電影,比那種自以為肩負中國文化道統,宣傳扭曲一些不道德文化意識的電影來得健康,起碼它的意識型態是開放性的。如果誤會其娛樂的主旨,拚命規定電影應該有「中國及傳統的內涵」,自然對「夜來香」會失望了!
【1981-12-11/聯合報/12版/萬象】
下集預告:
雖然沒有言明,但1983年新藝城再拍《我愛夜來香》,某程度可算是《鬼馬智多星》的續作,主角同樣是林子祥飾演的阿喲也就是夜來香,以及泰迪羅賓飾演的羅賓探長,導演則換上泰迪羅賓。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30曲之28] 彭羚〈囚鳥〉
歌手:彭羚
歌曲:囚鳥
專輯:囚鳥
年份:1996年
google搜尋關鍵字系列第二彈!!(大誤)
彭羚在香港歌手當中,總給我一種清流的感覺,跟一般香港紅星總是多棲發展不同,她從不跨行拍戲主持,從不跳舞作動感表演,一貫堅持以歌會友,加上花邊新聞不多,這種人似乎很容易歌紅人不紅,但彭羚在香港曾躋身天后歌手,也拿過「最受歡迎女歌手」。
彭羚本名彭映盈,十二歲時隨家人赴澳洲求學,而愛聽西洋音樂,更聽CD學唱歌,回港之後,以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在1985年唱紅的〈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試音,成功獲得香港樂意唱片公司賞識而簽約,短暫當過合音歌手,接著在1990年推出首張粵語專輯《With Love》,成績平平,不過接下來的三張粵語都有成績不錯的單曲,彭羚也成為一位發展穩定的歌手。
1993年,彭羚轉投EMI百代唱片,後來推出個人首張新曲+精選《未完的小說》,由於囊括在樂意唱片時期走紅的歌曲,加上和巫啟賢合作的新歌大大走紅,她也開始被譽為新天后或第幾大天后等等。
1994年,彭羚首度來台發展,推出首張國語專輯《我的眼我的淚》,同期有還叫王靖雯的王菲和關淑怡兩位在香港被列為天后級的歌手首度來台發片,相當熱鬧。和王靖雯的《迷》或關淑怡的《難得有情人》不同,彭羚這張《我的眼我的淚》由王文清製作,全碟都是原創歌曲,大半歌曲都是王文清創作,歌曲素質雖不差,但缺了首容易流行的大熱作,加上彭羚本身形象不突出,並未能憑這張唱片一炮而紅。
1995年,彭羚在香港憑著〈如夢初醒〉、〈小玩意〉和〈完全因你〉等歌曲,聲勢如日中天,亦再戰台灣樂壇,推出第二張國語專輯《隨愛而飛》,找來在台灣很紅,並且有成功合作經驗的巫啟賢跨刀,歌曲也以使她在香港走紅的主流抒情歌曲為主,大秀高亢渾厚的聲線,成績果然進步許多。
1995年可說是彭羚歌唱事業顛峰的一年,在香港,她的歌曲和唱片叫好叫座,加上葉蒨文、林憶蓮和王菲等人或轉移發展重心,或嘗試前衛歌路,彭羚成了這一年香江主流歌壇最紅、實績最好的女歌手,年底拿下多項大獎,正式擔起天后名銜。
1996年,彭羚再來台灣推出第三張國語專輯《囚鳥》,上回有巫啟賢,這回則找來台灣芭樂天王張宇、十一郎夫婦創作和製作,主打歌〈囚鳥〉仍是一首主流悲歌,深具流行元素,連作曲的張宇都想收回去自己唱,彭羚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演唱感情投入,〈囚鳥〉推出後果然大受歡迎,近年選秀節目仍多次被選唱,是彭羚在台灣最走紅的歌曲。
彭羚〈囚鳥〉@《囚鳥》
曲:張宇 詞:十一郎 編:屠穎
幾年的時間裡,彭羚憑著多首抒情歌曲,在港台兩地走紅,是公認的實力歌手,但也因歌路比較單調,漸漸無法更上層樓,接下來的幾張粵語專輯和第四張國語專輯《眼睛濕濕的》,成績都有些許回落,不過彭羚在1998年與林海峰結婚後,在歌壇上的爭勝野心並不大,她本身也不想一直被侷限在主流情歌,1999年約滿EMI後,彭羚轉投新力唱片,粵語新專輯《一枝花》改走輕快開朗的歌路,頗受好評,同年國語專輯《好好愛》同樣突破慘情歌路,和王力宏合唱的〈讓我取暖〉成績也不錯。
2000年,彭羚誕下女兒,在歌壇的腳步更趨緩,亦繼續拓寬歌路,找來不同的音樂人合作,她後期的唱片雖不見得有大熱流行的作品,但素質備受好評,直到2002年,彭羚逐漸退隱,樂於家居生活,多年來有不少人接洽她復出,都被打了回票。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30影之29] 西藏小子
年份:1991年(台灣上映早於香港)
監製:元彪
導演:元彪
編劇:黃炳耀、沈治樑、陳錦昌
演員:元彪、李嘉欣、利智、元華、喬宏、李名煬…
「元彪製作有限公司」是元彪在1990年年底與嘉禾約滿之後,自行籌組的製作公司,但發展不順,只拍攝過兩部電影。
八十年代在嘉禾期間,元彪和師兄洪金寶、成龍被稱為「嘉禾三寶」,但他不像兩位師兄擁有自己的公司,地位比較被動,雖曾和元奎合組「泰禾」,拍了部《執法先鋒》,但後來沒有持續發展,擁有海外市場的元彪,當然也會想要自立門戶,直到組成「元彪製作有限公司」後,原本打算大展宏圖,更與台灣片商合作投資拍片,可惜只拍了創業作《西藏小子》和另一部《黃飛鴻之鬼腳七》,不但名堂沒打響,還賠了不少錢,甚至惹上一些人事糾紛。
元彪以往當演員,完全不用去考慮預算什麼的,而八十年代影業繁榮,大公司如嘉禾拍片砸錢絕不手軟,可能受到洪金寶、成龍拍戲時的灑錢作風薰陶,元彪拍《西藏小子》時也是砸下重本,光是西藏外景費用就達四百萬港元,《西藏小子》港台兩地都有千萬票房,乍看是不錯,但對照高額的成本,賺錢有限。
若只是賺不到錢還好,1990年當時是港片在台灣的顛峰時期,大批台灣片商與香港片商或製作公司合作,往往在電影還沒拍之前,就搶先買下版權,元彪在自組公司後,也與台灣的協和公司簽下四部片約,到了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有感在香港的拍片成本水漲船高、香港明星漫天喊價,且投資的「台資港片」有不少收了錢卻未能如期交貨的現象,於是組成「國片海內外聯誼會」,團結起來與港方談判,而元彪就成了第一號被共同抵制的「祭品」。
事緣元彪當時與協和簽了四部片約,但直到1992年年底合約到期時,只交出一部《西藏小子》,1993年又將新作《黃飛鴻之鬼腳七》賣給龍祥公司,使得協和和龍祥兩間公司差點翻臉,而認為元彪的信用不佳,適逢「國片海內外聯誼會」成立,對投資港片的事務諸多檢討,某程度追究元彪也有對其他公司的警告意味,稍後元彪來台澄清誤會,而與協和、龍祥達成協議,後續並未繼續遭抵制,但此後元彪幾部電影都不受重視,身價不再。
回到電影本身,雖然是元彪開公司的創業作,但《西藏小子》沒有多少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規規矩矩的依循著八十年代主流模式,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執導電影的元彪,表現方面是演優於導。電影風格仍是八十年代主流的複合式動作電影,在一部電影裡面複合多種賣座元素,以及熱門的電影題材,說的具體一點,包括:
遠赴西藏拍片
自1989年台灣開放在大陸取景的影片後,港台兩地大舉赴大陸拍片,作為一部大製作,不出個國好像有點遜,於是元彪向高難度挑戰,選擇審查困難兼氧氣稀薄的西藏拉薩,赴布達拉宮實地拍攝,全片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西藏完成。
搭上特異功能列車
一部《賭聖》掀起了港台電影的「特異功能」熱潮,《西藏小子》的DVD封套還寫著「元彪、元華特異功能式打鬥」,還能是什麼,其實就是一些水桶木箱在空中飛來飛去這樣。
笑料、追逐、打鬥
趕完流行,換看看一些基本的東西,動作喜劇基本上例牌有這三要素,這三個拍得好的話也就夠了。看《西藏小子》我總不由的和元彪前作《急凍奇俠》相比,元彪都飾演和現代香港社會格格不入的外來者,而他都對接待或收留他的女性(李嘉欣、張曼玉)動心,大反派也都由元華擔任,不過在角色塑造上,「急」片要更突出,畢竟明朝人要比西藏喇嘛更格格不入得多,愛上妓女也比對女助理淡淡的暗戀要有戲劇性。其實《西藏小子》可以看到元彪想要塑造出一個純粹、大智若愚又充滿幽默感的年輕喇嘛角色,但可能他同時要兼顧太多東西,使得演出的效果和以往的角色差別不大。
至於動作場面,《西藏小子》只算不過不失,主要的動作場面大約有西藏市集追逐戰、元彪和利智的特異功能大戰,以及最後元彪對抗元華及其手下的殊死戰,可能要插入一些特異功能的鬥法橋段,拳腳功夫的發揮較不盡興,值得一讚的是其「特異功能式打鬥」沒有用一些不入流的特效充數。
不可或缺的美女
《西藏小子》一口氣請來兩位著名的大美女,被譽為「最美麗的港姐」的港姐冠軍李嘉欣,和曾被倪匡讚為「五十年難得一見的美人」的亞姐冠軍利智,也許是我太敏感,這兩位合作過兩次,都是李嘉欣作忠、利智作奸角,不知道是否跟港姐一直被視為「正統」有關?
不過論角色的搶眼程度,在此就要投利智一票了,雖然李嘉欣戲份吃重是女主角,而且親自到西藏吃苦受罪,但角色還是偏向花瓶功能,反觀戲份不重的利智,一出場就有動作戲,短髮冷豔造型配合用皮鞭當武器,整個就是女王啊,甚至她也獨當一面的和元彪有一場對打戲,雖然不是拼真功夫的拳腳肉搏,但從頭到尾動作俐落且不用替身,已很有看頭。
客串的大明星
以元彪在電影圈的人脈,開張之作的串星只有午馬、樓南光兩位甘草演員是少了點,但其實片中有一位超級巨星也露了面~
人未到,鼻先到,巨星的戲份大概不到五秒,而且沒有台詞,圖有夠難擷啊~(請注意黃箭頭)
這髮型很熟悉…
這張已經是最清楚的了,應該看得出來是誰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