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港星潮] 綜合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港星潮] 綜合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閒聊] 1990年中視版《天龍八部》



進入九十年代,影視界對改編金庸武俠小說又熱了起來,主要因為徐克等人導演的電影《笑傲江湖》大成功,不僅武俠電影再度復興,金書更是這波武俠片潮中最受青睞的改編對象。此前三台改編金書在收視方面成績最佳的周遊阿姑,也再度將金庸作品搬上台灣螢光幕上,這回周遊相中的是金書之中篇幅最長 (和《鹿鼎記》同為50回)、人物最龐雜的《天龍八部》。

周遊在《天龍八部》之前已改編過《神鵰俠侶》、《鹿鼎記》 和《射鵰英雄傳》,稍後在1991年又為台視拍《雪山飛狐》(改編自《雪山飛狐》加《飛狐外傳》),是周遊首次到中國取景的金庸劇,周遊對此劇寄予厚望,耗時近半年拍成,甚至自掏腰包打廣告,但《雪山飛狐》收視失利,周遊之後沒再拍金庸劇,後來台灣最著名的金書改編電視人,則由楊佩佩接手。九十年代至今,台灣從獨力到合拍,到近十年已完全不拍金庸劇甚至古裝武俠劇了。

附:九十年代之後的台產金書改編劇

1990年,中視《天龍八部》,宋岡陵、惠天賜、關禮傑主演
1991年,台視《雪山飛狐》,孟飛,龔慈恩、慕思成主演
1992年,華視《書劍恩仇錄》,何家勁、劉雪華、沈孟生主演
1994年,台視《倚天屠龍記》,馬景濤、葉童、周海媚主演
1998年,台視《神鵰俠侶》,任賢齊、吳倩蓮、孫興、夏文汐主演
2000年,中視《笑傲江湖》,任賢齊、袁詠儀、陳德容主演
2000年,八大電視(與香港合拍)《小寶與康熙》,張衛健、譚耀文、朱茵主演
2002年,中視(與中國、新加坡合拍)《書劍恩仇錄》,趙文卓、陳昭榮、關詠荷主演

從上面看來,這版《天龍八部》剛好算個分水嶺,之後因已開放到中國取景,加上華人戲劇圈越來越「大中華化」,台劇亦開始「走出去」,古早的保麗龍風假山假水就很少見了。




在中視拍《天龍八部》之前,港台電視圈只有TVB在1982年拍過50集同名港劇。電影方面,邵氏曾分別取段譽和喬峯的劇情線改編成電影《天龍八部》和《幫規》,而1983年趁著TVB版《天龍八部》在台灣熱播,香港新世紀影業與台灣的學者公司合拍了一部《新天龍八部》主打台灣市場,由TVB版《天龍八部》的監製蕭笙編導,除了換由當時得令的徐少強演喬峯外,主角多是TVB版《天龍八部》的原班人馬。

和稍早中視版《射鵰英雄傳》相比,中視版《天龍八部》拍得比較緊湊——小說共40回的《射鵰英雄傳》被拍成36集的長篇,50回的《天龍八部》卻只拍20集(週日的兩小時八點檔)。可能因此預算也比較寬鬆,《天龍八部》外景的比例也比較高,起碼不會出現在棚內拍的河上泛舟場景。

拍得緊湊似乎是好事,但這版的《天龍八部》評價並不高,當年播出時,報紙上常有讀者的抗議投書,因為劇情改動幅度太大,部分改編後的劇情更讓人啼笑皆非,和原著相比大走樣,甚至被戲稱劇名應該叫《天龍掰部》或《周遊八部》。

選角方面,《天龍八部》原本就打算以港星擔任男主角,很順利的一早敲定惠天賜和關禮傑,女主角一開始則鎖定潘迎紫,主要《天龍八部》可謂周遊的翻本之作,因稍早她製作的《好小子吉利》雖有種種噱頭仍收視不佳,而潘迎紫正是當時中視女星之中最有收視叫座力的。但潘迎紫在當時中視製作的兩檔古裝劇之中,選擇拍郭建宏的《浴火鳳凰》(很顯然潘迎紫挑對了),《天龍八部》的女主角懸了將近半年,才獲曾擔綱《雙面佳人》和《王昭君》的宋岡陵首肯演出。



在進入演員和劇情的閒談之前,這裡得先提提這部戲會變成這樣的主要推手。據報載,當時有人問周遊:為何《天龍八部》的劇情和原著相去甚遠?周遊回答因為編劇梁立人認為拿了編劇費,如果只照原著抄會很過意不去,這個回答我喜歡。梁立人是香港的資深編劇,經手過的三位數字的電視劇,也曾為約廿部電影擔任編劇,這裡恰巧寫過一部,而近年他比較有名的事蹟多與影視沒什麼關係,為免反感還是少提。







喬峯(蕭峯)——惠天賜 飾

惠天賜和《天龍八部》頗有緣,他首先在1982年的邵氏電影《幫規》飾演等同喬峯的角色(改編自《天龍八部》,但人名和時代背景是另創),又在上述電影《新天龍八部》裡演慕容復,最後又在這版電視劇裡再次演出喬峯。

中視版的《天龍八部》雖大改特改,但主要發生在段譽、王語嫣和慕容復的劇情線,喬峯這邊的改編幅度不算大,惠天賜也是當時中視能找到的人選當中,相當適合演喬峯的了,他演的喬峯豪情中帶溫情,加上又有武打底子,身段架勢不錯。其實比起後來楊佩佩的店小二連發,周遊幾部金庸劇的選角,最差也只是讓人覺得不太適合或年長了點,還沒有太驚嚇的情況,更有些選角算得上當時台劇端得出來的最佳菜色了。






段譽(虛竹)——關禮傑 飾

中視《天龍八部》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將段譽和虛竹合而為一,原著三個男主角剩兩個。(雖然嚴格來說,劇中是把虛竹一角刪掉,再將虛竹的戲份分散給三個角色,不過主要是加戲給段譽,包括名字。)

娃娃臉的關禮傑還蠻符合原著中段譽給人的感覺,綜觀全劇,我覺得他演得最好的也是開頭,把仁慈到有點迂腐的傻氣書呆子演得頗生動,但因為角色詭異的際遇,角色的個性也一變再變,後段關禮傑飾演的段譽或虛竹當然不可能符合原著,可說是非戰之罪。



玉像變成練功練到冰封的李秋水,這版的段譽直接拜了李秋水為師。



抓到野生的莽牯朱蛤惹~~結果這版的莽牯朱蛤被改成天山童姥的寵物Orz




段譽線一開始還沒偏離原著太多,練了該練的武功,勾搭了該勾搭的妹妹,直到段譽要變成虛竹的過程。

中視《天龍八部》改動的內容中,頗為人詬病的其中一點是加了太多怪力亂神,例如以下這段劇情:段譽某天遇到一個亂認兒子的歐巴桑,只有善良的段譽肯理她,原來歐巴桑是神秘組織「天外宮」的傳人,覺得段譽人很好,就把衣缽傳給他,於是段譽學會了「御夢術」,可以在夢中見到他心心念念的王語嫣,但好景不長,王語嫣被鳩摩智以迷魂術控制了心靈,大家束手無策,只有能入夢的段譽拼命救了王語嫣,但因為他功力不夠,自己就變得神智不清如同白癡,慕容復想藉機除掉段譽,陰錯陽差下,段譽被少林方丈玄慈所救,雖然不再神智不清,但失去記憶,於是就地出家,法號虛竹。



接下來段譽進行了原著中虛竹解開珍瓏棋局後的種種奇遇,獲無崖子傳功時順便被治好,恢復記憶後百感交集,就一直在段譽和虛竹兩個身份中徘徊。甚至同一集裡,前腳才以虛竹的身份進少林自請處分,沒多久又以大理世子的身份被拉去銀川公主那選駙馬。



直到段譽獲得王語嫣的芳心之後,就像重生一樣,既沒有成為虛竹時的避世,更沒有開頭段譽的傻氣,變得穩重又理智,更像一個全新創作的角色。







王語嫣(銀川公主)、李秋水——宋岡陵 飾

之前沒有,之後大概也不會有,我說的是一齣改編《天龍八部》的戲,以飾演王語嫣的演員掛頭牌這件事。周遊的電視劇經常以女主角為號召,如潘迎紫主演的那些戲和《射鵰英雄傳》的陳玉蓮,而《天龍八部》的男主角惠天賜和關禮傑,在台灣的知名度都不算頂高,《天龍八部》的宣傳重點,自然落在宋岡陵的身上。

為了增加宋岡陵的戲份,她不僅分飾外婆和外孫女,更因應段譽和虛竹的合體,王語嫣和銀川公主也成了同一個人。

原著中,王語嫣的個性不算很鮮明,選角時多數會朝氣質美女、不食人間煙火的方向找(目前電視劇改編的原著都是二版),因此常和演小龍女的演員重疊,甚至中視版一開始也這麼打算。對我而言,宋岡陵比潘迎紫要適合演王語嫣,她本來就是以氣質清雅著稱的演員,外型合適,而且她將王語嫣該有的幾種面貌:包括待人和藹親厚的親切感、涉世不深而有的天真、洞悉各家武學的睿智…等,可說面面俱到的呈現出來。戲份增加、角色也塑造的不錯,這版的王語嫣可說比原著更討好。


鳩摩智(中,楊雄 飾)


為了增添王姑娘的戲份,編劇替她多開了些桃花,不過都是爛桃花,因為這些情節被抹得最黑的角色就是鳩摩智,劇情安排鳩摩智找慕容復踢館,被王姑娘點破他的武功,鳩摩智自此就對聰明又美貌的王姑娘抱有非分之想,甚至提出拿六脈神劍跟慕容復交換王姑娘,後來又用迷魂大法控制她,增加了很多段譽勇救王語嫣的機會。




第二朵爛桃花,編劇動腦筋到原著裡被虛竹打臉的小角色「劍神」卓不凡身上,而且這段劇情真的很瞎。描寫天山童姥想找卓不凡替她護法,因為卓不凡曾偶然見過傳說中的神鵰俠侶,而迷戀小龍女數十載,天山童姥認為王姑娘風采不下小龍女,而哄騙王語嫣去成為護法的代價...

呃,重點是,《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都是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的小說,《天龍八部》是北宋,《神鵰俠侶》是南宋,《天龍八部》比《神鵰俠侶》早了約一百五十年,所以卓不凡先生應該是穿越了才會見到神鵰俠侶吧(汗)。



改了這麼多東西,好處是讓段譽和王語嫣之間的羈絆變深,在井底定情之前已經有點剪不斷,也因為慕容復被改得夠黑,顯得王語嫣沒這麼三心兩意。不過偶爾還是會出現好笑的場面,譬如銀川公主選婿原本是有點神秘的橋段,在這就變得很歡樂,王語嫣深諳各家武學,拿武功秘笈當禮物送給各國落選的王子,送高麗王子跆拳道,送日本王子空手道和相撲術,看到這裡我覺得有點像存心惡搞了。






阿朱、阿紫——張詠詠 飾
游坦之——林智洋 飾


第一女主角是不會武功的王語嫣,據說宋岡陵是因為角色不太要吊鋼絲才接演的,而辛苦的打戲就交給劇校出身、吃苦耐勞配合度高而深獲各製作人愛用的張詠詠,一人分飾阿朱阿紫姊妹花,戲份也很重,而且這版讓阿朱第一集就遇到喬峯,多了許多二人相處的戲份,在聚賢莊一役前就已同生死共患難而定情。

至於阿紫和阿紫的奴隸游坦之,比起原著也都有點洗白,阿紫初登場還算有原著的邪戾,越到後面越像只是刁蠻任性而已。而這版游坦之則比原著有主見,後段還和喬峯和解,成為主角們的好朋友,並且一直當著丐幫幫主,不過仍難逃他砲灰役的命運,送眼睛給阿紫之後,被想謀奪丐幫的慕容復所害。





木婉清——邱淑宜 飾
鍾靈——戈偉如 飾


強化段王戀之下,木婉清和鍾靈就更加砲灰了。鍾靈一家子在中後段完全神隱,不了了之。木婉清更慘,為了救段譽,以大理公主身份對慕容復進行無間道任務,結果就被弄死了。

然後兩人的造型都很糟,明明兩個都是美女啊。此劇之後兩人的星路,堪稱一明一暗,戈偉如演《浴火鳳凰》的蛇魔女一炮而紅,邱淑宜感覺就越來越少在螢幕上看到了。



段正淳(樊日行 飾)

王夫人(張瑠瓊 飾)

段延慶(中,龍天翔 飾),岳老三(右,鄭少峰 飾)

玄慈(初本科 飾),葉二娘(涂台鳳 飾)

丁春秋(鹿峯 飾)

王夫人變神婆,還紮草人詛咒段正淳的原配刀白鳳(草人還有笑臉是怎樣XD),是這部戲給我的第一個爆點。

《射鵰》那篇提過的「張徹子弟兵@台灣電視圈」,《天龍八部》又有龍天翔,那時候中視的武俠劇大概十齣有九齣有他吧。和江生同期的鹿峯則飾演丁春秋,他也兼走幕後。而張徹在長河電影公司時期捧過的程天賜,則是《天龍八部》的武術指導之一。





慕容復——崔浩然 飾

本篇的壓軸必須是他,我覺得這版慕容復在改編後產生的爆點,絕不下段譽。

該怎麼說呢,當時的武俠劇多少有點肥皂劇傾向,包括反派的塑造上,為了集中火力成就一個大魔王,看這版《天龍八部》,常常有種「全世界任何壞事都和慕容復脫不了關係」的感覺。

於是這版慕容復從一出場開始,就不斷的在籌謀壞事、陷害好人,例如他會蒙上面紗去殺人,嫁禍給喬峯,先不論這麼薄的面紗和那身都不換的衣服,真的不會被認出來嗎?重點是做壞事總要有動機,慕容復何以無故陷害身為丐幫幫主的喬峯?是因為他認為喬峯是大英雄好人才,為了拉攏喬峯,要先陷害以孤立他,這樣喬峯就只能投向慕容復的懷抱啦~~(不要亂腐)

接下來,慕容復為了復興大燕,廣結各方惡人勢力,只是他真的很衰,跟鳩摩智勾結之後又跟鳩摩智鬧翻、跟丁春秋勾結之後丁春秋被主角打敗收服了,跟段延慶勾結之後段延慶認了兒子要帶著岳老三一起去當好人,跟耶律洪基勾結之後耶律洪基又被蕭峯感動就不甩慕容復了 。

看到這裡我都開始同情慕容公子了。



而且這版待段譽和王語嫣落井後,換成慕容復被鳩摩智打到井裡,又給了慕容復一次恩將仇報的機會,而且剝奪了鳩摩智成為高僧的機會(竄改歷史啊~),罪過罪過。



對我而言最爆炸的來了,上面有提到,虛竹被刪掉,戲份一分為三,主要分給段譽,另一個是替阿紫換眼睛的老神醫,還有一個就是慕容復了。只是慕容復真的很衰,虛竹的金手指都加給原本就開金手指的段譽,而他只繼承了虛竹的身世,成為玄慈方丈和葉二娘的私生子。

故事被掰成:蕭遠山把慕容博的兒子以狸貓換太子之計掉包,原本該從小為僧的玄慈之子成了慕容復,而慕容博的兒子流落少林,成為一個叫「緣根」的和尚。

緣根是誰?就是虛竹破了一堆戒回少林受罰時,找他麻煩的那個欺善怕惡的管事和尚,而且這版他在得悉身世後,還跑到燕子塢大呼小叫,結果當然是被慕容復解決啦。



緣根自稱慕容根,我忍不住了哈哈哈哈,連慕容博都對這位「親生兒子」看不下去,寧可選擇心狠手辣的慕容復。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閒聊] 1988年中視版《射鵰英雄傳》(附:金書在台解禁十年間影視隨便聊)



金庸作品影響力深遠,即使不是武俠小說迷的我,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幾乎全看過。以現代人來說,即使沒看過金書原著,多半也看過一些改編的影視作品,再不然,也玩過《金庸群俠傳》之類吧。

第一次閱讀金庸的小說,是我國小四、五年級的事,看的是《射鵰英雄傳》,正好是公認很適合入門的一套,之所以會有動機從書架上拿來看,跟很多人的原因差不多,是因為看了改編的電視劇——1988年,中視在週日播放的同名單元劇。

周遊阿姑製作的《射鵰英雄傳》可說是我的金庸啟蒙劇,但對我而言倒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意結,也不是非要重溫不可,不過因緣際會之下拿到不錯的版本,就大概看了一下順便拿來寫寫,不過因為我實在沒耐心從頭看到尾不快轉,加上不知不覺寫了很多額外的東西卻都沒什麼重點,所以不好意思水分很重(鞠躬)。




1979年金書在台解禁和邵氏電影

1979年,金庸作品終於在台灣解禁,小說可以正式出版,改編作品也終於能名正言順的推出,自八十年代至今,以各種管道出現在台灣市面上的改編金庸影視作品,可說不計其數。

首先是邵氏改編的電影,1976年《流星蝴蝶劍》帶起武俠片的新風潮後,除了最主流的古龍,金庸作品也成了熱門的改編對象,當時金庸小說的電影版權賣斷給了邵氏,電影方面就只有邵氏可以名正言順的改編,不到十年之間,邵氏拍了約廿部的金庸小說改編電影,如下:

1976年《五毒天羅》,楚原導演, 岳華、井莉、王鍾主演。
PS.改編自《倚天屠龍記》前段張翠山、殷素素的劇情,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77年《射鵰英雄傳》,張徹導演,傅聲、恬妞、李修賢主演。
1977年《天龍八部》,鮑學禮導演,李修賢、恬妮、林珍奇主演。
1978年《笑傲江湖》,孫仲導演,汪禹、施思、陳惠敏主演。
PS. 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78年《射鵰英雄傳續集》張徹導演,傅聲、妞妞、李修賢主演。
1978年《倚天屠龍記》,楚原導演,爾冬陞、井莉、余安安主演 。
1978年《倚天屠龍記大結局》,楚原導演,爾冬陞、井莉、余安安主演。
1980年《情俠追風劍》 ,何夢華導演,汪禹、妞妞、凌雲主演
PS.改編自《碧血劍》,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80年《連城訣》,牟敦芾導演,白彪、吳元俊、岳華主演。
1980年《飛狐外傳》,張徹導演,錢小豪、郭追、江生主演。
1981年《碧血劍》,張徹導演,郭追、文雪兒、井莉主演。
1981年《書劍恩仇錄》,楚原導演,狄龍、白彪、羅烈主演。
1981年《射鵰英雄傳第三集》,張徹導演,傅聲、狄龍、妞妞主演。
1982年《神鵰俠侶》,張徹導演,傅聲、郭追、黃淑儀主演。
1982年《幫規》,徐小明導演,惠天賜、戴良純主演。
PS.改編自《天龍八部》喬峯一線劇情,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82年《俠客行》,張徹導演,郭追、文雪兒、尤翠玲主演。
1983年《鹿鼎記》,華山導演,汪禹、劉家輝、谷峰主演。
1983年《楊過與小龍女》,華山導演,張國榮、翁靜晶主演。
1984年《新飛狐外傳》,劉仕裕導演,黃日華、萬梓良主演。
1984年《魔殿屠龍》,楚原導演,爾冬陞、狄龍、鍾楚紅主演。
PS.屬《倚天屠龍記》後傳,劇情是原創,但人名和設定承接自原著。

1979年之前,金書在台還沒解禁,改編的電影當然也不能上映,上述電影要到1980年起才陸續在台和觀眾見面,第一彈是1980年暑假的《倚天屠龍記》和《倚天屠龍記大結局》,金庸小說雖然才剛解禁,但解禁之前坊間早有不少盜版書流通,名聲頗盛,剛解禁公開時炒得正熱,加上導演楚原還特地來台為這部舊作宣傳,因此票房相當好,是邵氏的金書改編電影在台票房最佳的作品。



八十年代金書所改編的台劇

1982年起,三台各播了兩輪港劇,接下來又有所謂的台製港劇(舊文),這些戲劇幾乎都是武俠劇。1983年12月,台視播出TVB港劇《天龍八部》,成了第一部在台公開播送的金書(正式)改編作,而台視也在1983年籌製單元劇《書劍江山》,是台灣本地第一齣正式改編金書的電視劇,在此之前,雖然有如1978年夏玲玲主演的《少年遊》其實就是山寨版《鹿鼎記》,但總不是名正言順的改編。

註:1979年金書解禁時,有兩部著作的書名沒有解禁,分別是《書劍恩仇錄》和《射鵰英雄傳》,前者因為「恩仇」二字被認為鼓勵逞兇鬥狠,後者則因毛澤東的詩詞中曾有一句「只識彎弓射大鵰」,於是遠景出版社出版時分別以《書劍江山》和《大漠英雄傳》為書名。

《書劍江山》是最早拍的台製金庸劇,卻不是最早推出的,《書劍江山》原本是1983年台視拿來對抗華視港劇《天蠶變》用的,但因台視主管看了不滿意,庫存了約一年才在1984年7月播出,而且原本的17集更被剪成11集,而同年6月,周遊製作的《神鵰俠侶》已快一步播出,收視成績相當好,也因為《神鵰俠侶》的佳績,三台一窩風推出好幾部金庸改編劇,1984年和1985年兩年,三台共推出六齣金庸改編劇,如下:

1984年6月,中視《神鵰俠侶》,周遊製作,潘迎紫、孟飛、沈海蓉主演。
1984年7月,台視《書劍江山》,柯冠彰製作,游天龍、森森、茅瑛、田豐主演。
1984年10月,中視《鹿鼎記》,周遊製作,李小飛、周紹棟、陳玉玫主演。
1984年10月,台視《倚天屠龍記》,陳明華製作,劉德凱、劉玉璞、喻可欣主演。
1985年3月,台視《笑傲江湖》,楊佩佩製作,梁家仁、劉雪華、應采靈主演。
1985年5月,華視《俠客行》,韋辛製作,莫少聰、張復建、趙永馨主演。



1988年中視《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最常被搬上銀幕和螢幕的金庸小說之一,電視劇方面,自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首次改編,到2008年中國唐人影視的版本,共已改編六次,這還不計TVB在九十年代拍的一系列前傳性質的衍生作《中神通王重陽》、《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和《射鵰英雄傳之南帝北丐》。

電影方面,首次改編是1958年的粵語長片,這也是金庸小說第一次被搬上銀幕,而邵氏自1977年起,由張徹接連執導三部《射鵰英雄傳》系列電影,加上1982年同樣由張徹執導的《神鵰俠侶》有超過一半情節是《射鵰英雄傳》的範圍,名為《神鵰俠侶》卻更像《射鵰英雄傳第四集》(整部片最扯的是小龍女根本沒出現)。而九十年代劉鎮偉和王家衛分別拍了《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這兩部經典,都屬於《射鵰英雄傳》的衍生創作。

金庸寫《射鵰英雄傳》時,正涉獵了不少戲劇理論,也運用在《射鵰英雄傳》書中的場景設計上,使得《射鵰英雄傳》是一部戲劇效果很強烈的小說,人物場景很鮮明的躍然紙上,對於打算改編成戲劇的製作人來說,無疑是很方便的。而金庸的六部長篇作品當中,台視在1983年播過港劇的《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也都在接著的兩年內改編成台劇,唯獨最方便改編的《射鵰英雄傳》卻到了1988年,也就是金書解禁的第十年才在台灣的電視台和觀眾見面,其實不是之前沒人想到要改編,1985年,最常改編金書的台視,曾打算由陳明華製作、劉德凱主演《大漠英雄傳》,卻被警備總部通知《大漠英雄傳》在影視方面仍是禁書而作罷。



直到1988年,中視再度籌拍 《射鵰英雄傳》,既然連「射鵰」兩字都可以用,當然沒有禁書的問題了。首次被搬上台灣螢光幕的《射鵰英雄傳》被視為年度大戲,而不久前的1983年TVB版《射鵰英雄傳》又相當成功,可以想見會是中視拍《射鵰》見賢思齊的好對象(83年TVB版《射鵰》在台只有錄影帶出租,九十年代才在有線台播出過)。83年TVB版《射鵰》共計59集,分成《鐵血丹心》、《東邪西毒》和《華山論劍》三部,中視版《射鵰》也如法炮製分為前後兩部,不僅如此,連劇情也有不少地方透出參考TVB版的痕跡,尤其前半段用來拖戲的梗。

在現在仍能得見的五個中港台電視劇版本裡,中視的《射鵰英雄傳》算是比較雞肋的存在,雖然以內銷為主的此劇,沒必要和市場較大、製作條件較佳的港劇和大陸劇相比。儘管沒什麼特別好的,但仔細想想這一版的《射鵰》也沒什麼特別讓人無法接受的東西,劇中雖多了不少原著沒有的情節,但大部分屬於不影響劇情骨幹的拖戲,反而不會出現改太大而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相較之下,稍後周遊在1990年再接再厲拍《天龍八部》時,大肆改動原著劇情,甚至把段譽虛竹合而為一,兩種改編方式並沒有高下之別,但動到骨架時總是比較有批評的著力點,也比較容易前言不對後語。

拍《射鵰》,大部分情況下最重要選角會是黃蓉一角,阿姑也是這麼認為的,原本首選是金馬影后恬妞,搭配中視當家小生張晨光演郭靖,現在看起來這樣選角好像太老了,但當時的台灣武俠劇選角多數偏年長,主要是有點叫座力的電視演員大多不是十八廿二的年紀啦,像當年周遊創下高收視的《神鵰俠侶》,楊過和小龍女分別由33歲的孟飛和35歲的潘迎紫飾演,相較之下恬妞和張晨光還年輕一點,而恬妞正是1977年邵氏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儘管當年恬妞演黃蓉演得相當好,但外型和扮相卻比其他版本遜色一點,相隔超過十年又多了年紀因素,其實在演出這類膾炙人口的小說人物時,觀眾往往會先要求外型的適任,外在這一關都過不了的話,演技好也未必能彌補。

尋尋覓覓,最後黃蓉敲定港星陳玉蓮,是全劇最貴最大咖的演員,她也成了極少數演過小龍女也演過黃蓉的演員(兩大金書中少數真正稱得上女主角的角色),而郭靖一角則轉捧新人, 由1987年在周遊製作的《靈山神箭》飾演「石頭人」頗受好評的黃文豪挑大樑。





郭靖、郭嘯天——黃文豪 飾

中視版《射鵰》若要挑一個我認為最佳的選角,我投黃文豪的郭靖一票,無論外型或氣質都是那麼理想,演的也不錯。正因為當時黃文豪還是新人,有一種初生之犢的純淨感,這點很適合演單純質樸的少年郭靖,過幾年等他演多了大俠,可能也沒有這時的感覺了,而他濃眉大眼、一臉正氣的外型也很符合原著的描寫。演技方面,郭靖不是很複雜的角色,性格甚至可說是扁平,對我而言只要不要把木訥遲鈍反應慢演成智障,也不要用過多的表情去強調他的單純就夠了。



▲乞丐裝黃蓉&洪七公(江生 飾)


▲馮蘅&黃藥師(李藝民 飾)


黃蓉、馮蘅、馮珩——陳玉蓮 飾

身為全劇最貴的演員,而且也不能等黃蓉出場才讓看板明星亮相,陳玉蓮不僅分飾黃蓉的媽馮蘅,還多了個雙胞胎姊妹馮珩,這角色相當於原著的林朝英,就是把《神鵰俠侶》裡林朝英和王重陽的情節挪用到這邊演。

重點當然還是黃蓉,陳玉蓮不是最適合演黃蓉的,不過放眼望去,要找真正適合的演員也沒那麼容易,夠年輕的未必有演技撐起性格複雜的黃蓉。有翁美玲珠玉在前,難得陳玉蓮幾乎沒有受其影響的痕跡,翁美玲把黃蓉刁鑽機靈的一面演得活靈活現,陳玉蓮則比較嬌俏,是比較溫柔的一版黃蓉,而且我覺得她是少數演出黃蓉身上「大家閨秀」氣質的演員。






楊康——潘宏彬 飾
穆念慈——邱淑宜 飾


另一位港星是演楊康的潘宏彬,潘宏彬這種斯文秀氣公子哥的類型在台灣電視圈比較少見,這個選角也是不錯的,而演穆念慈的邱淑宜本來就常演苦命女,可謂駕輕就熟,這一組也搭配的不錯,不過兩人的感情戲有點太拖,而且台詞也稍嫌肉麻。


▲華箏&郭靖&鐵木真(李志堅 飾)


華箏——冼煥貞 飾

第三位港星,既然都飄洋過海來了,這版華箏比起原著加了很多戲,可是華箏在大漠怎麼加?劇情直接安排她千里迢迢跑到中原尋夫,接著沒事在中原碰到楊康歐陽克梅超風等等,放心因為她也沒跟上述人士真的發生什麼事,所以這些戲份不太影響其他劇情,只是早一點讓黃蓉知道華箏這位未婚妻的存在而已。

港星在台拍戲時常傳出和台灣演員有隔閡,不過本劇的港台演員可說是一團和氣,陳玉蓮和黃文豪結拜為姊弟還可能有點為戲宣傳的意味,倒是冼煥貞和黃文豪因合作此劇結緣交往過。



梅超風——陳麗華 飾

比起近年大陸劇裡都很華麗的梅超風,這版真是樸素到我還以為姚鳳磐鬼片裡的女鬼錯棚了,然後這版梅超風和楊康、華箏相處的一些情節,讓我覺得有點像親切的大姊姊耶。




歐陽克——戈偉家 飾
梁子翁——唐復雄 飾


趙王府那群後來常被打臉的高手們,中視版將戲份集中在這兩人身上(其他幾個只出來晃過幾次),是說參仙老怪的造型很像林小樓的神怪片錯棚來的。

歐陽克可說是近年拍《射鵰》被漂得最白的反派了,不過在八十年代好人壞人分的比較兩極化的武俠劇裡,這角色幾乎完全是往壞的方向發展,中視版更是淫賊屬性全開,為了拖戲也讓他打更多女角的主意,不過和原著一樣一次都沒得手就是。

【特別推薦】歷代壓殘歐陽克的大石

之前在網上論壇看過網友整理了83TVB版、94TVB版、03央視版和08唐人影視版的「歷代壓殘歐陽克的大石」比較圖,覺得實在很有趣,所以這裡借用一下這個梗,順便多補兩版:


▲1978年邵氏電影《射鵰英雄傳續集》

這版劇情改成郭靖把大石頭推下去壓歐陽克,接著歐陽鋒推開石頭,所以石頭比較小一點可以接受。


▲1983年TVB版


▲1988年中視版

預算所限,中視版的布景道具比其他版更粗陋一點,很多時候像在看舞台劇,也表現在石頭的size上,所以這版的歐陽克沒斷腿,只是拿個柺杖意思一下走幾天,沒辦法斷腿的話還要多找兩個臨演來抬耶。


▲1994年TVB版


▲2003年央視版

布景道具最用心的一版,也表現在石頭和它的位置,原著這個場景是「海灘附近的懸崖下」,這版整體做得很理想。


▲2008年唐人影視版

這...這個還叫石頭嗎?(囧)

╳╳╳


▲完顏洪烈(謝屏楠 飾)


▲ 包惜弱(右,林秀君 飾)


▲ 瑛姑(右,譚筱蘭 飾)


▲ 陸冠英(右,李龍吟 飾)、程瑤迦(中,翟玉娘 飾)

很多角色沒辦法慢慢介紹了,中視版拖戲的方向是將原著很快帶過的幾條感情線改編加長,畢竟方便在棚內拍、不用騎馬吊鋼絲的感情戲,對拮据的預算有舒緩的作用。尤其楊鐵心和包惜弱這一組,拖了超過五集,讓我一直邊快轉邊拜託他們早點死(對不起Orz)。




黃藥師——李藝民 飾
歐陽鋒——龍天翔 飾


最後要進入「射鵰諸神」般的絕世高手們了,這一版的五絕正好反應出八十年代台灣武俠劇的一大現象:大量七十年代的武俠、功夫電影演員,在八十年代武俠電影沒落後進入電視圈,這些演員可說是八十年代大量武俠劇裡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經驗成了這些武俠劇在演技、武打和身段各方面的基本素質。

李藝民的黃藥師是文人氣息比較重的一版,但就少了點憤世嫉俗和邪氣;龍天翔可說是當時武俠劇的反派BOSS專門戶,他的外型也頗符合原著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


(上圖:李藝民、下圖:龍天翔)

有趣的是,這兩人在邵氏時期同樣演過楊康一角,李藝民是《射鵰英雄傳》和《射鵰英雄傳續集》的楊康,龍天翔就是那如同「射鵰第四集」的《神鵰俠侶》中的楊康。




段皇爺——樊日行 飾
一燈大師——初本科 飾


中視版是極少見將南帝出家前後由不同人演出的一版。






洪七公——江生 飾
周伯通——龍冠武 飾


五絕當中有三個張徹的子弟兵:李藝民、龍天翔和江生,1978年經典作品《五毒》裡還在演小師弟的江生這時僅35歲,演洪七公是太幼齒了點,雖然相比一些白髮蒼蒼的版本,還比較接近原著的「中年乞丐」。龍冠武的周伯通是幾個絕世高手裡,我最有好感的一個,很生動可愛,成功的老頑童就是要做一些胡攪蠻纏的事卻不會讓人覺得很煩。這版給洪七公和周伯通加戲的方式是讓他們成為靖蓉的神奇寶貝,有什麼要跑腿奔走還是誰要療傷的就把他們倆叫出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