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電影相關、周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電影相關、周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閒聊] 1988年中視版《射鵰英雄傳》(附:金書在台解禁十年間影視隨便聊)



金庸作品影響力深遠,即使不是武俠小說迷的我,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幾乎全看過。以現代人來說,即使沒看過金書原著,多半也看過一些改編的影視作品,再不然,也玩過《金庸群俠傳》之類吧。

第一次閱讀金庸的小說,是我國小四、五年級的事,看的是《射鵰英雄傳》,正好是公認很適合入門的一套,之所以會有動機從書架上拿來看,跟很多人的原因差不多,是因為看了改編的電視劇——1988年,中視在週日播放的同名單元劇。

周遊阿姑製作的《射鵰英雄傳》可說是我的金庸啟蒙劇,但對我而言倒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意結,也不是非要重溫不可,不過因緣際會之下拿到不錯的版本,就大概看了一下順便拿來寫寫,不過因為我實在沒耐心從頭看到尾不快轉,加上不知不覺寫了很多額外的東西卻都沒什麼重點,所以不好意思水分很重(鞠躬)。




1979年金書在台解禁和邵氏電影

1979年,金庸作品終於在台灣解禁,小說可以正式出版,改編作品也終於能名正言順的推出,自八十年代至今,以各種管道出現在台灣市面上的改編金庸影視作品,可說不計其數。

首先是邵氏改編的電影,1976年《流星蝴蝶劍》帶起武俠片的新風潮後,除了最主流的古龍,金庸作品也成了熱門的改編對象,當時金庸小說的電影版權賣斷給了邵氏,電影方面就只有邵氏可以名正言順的改編,不到十年之間,邵氏拍了約廿部的金庸小說改編電影,如下:

1976年《五毒天羅》,楚原導演, 岳華、井莉、王鍾主演。
PS.改編自《倚天屠龍記》前段張翠山、殷素素的劇情,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77年《射鵰英雄傳》,張徹導演,傅聲、恬妞、李修賢主演。
1977年《天龍八部》,鮑學禮導演,李修賢、恬妮、林珍奇主演。
1978年《笑傲江湖》,孫仲導演,汪禹、施思、陳惠敏主演。
PS. 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78年《射鵰英雄傳續集》張徹導演,傅聲、妞妞、李修賢主演。
1978年《倚天屠龍記》,楚原導演,爾冬陞、井莉、余安安主演 。
1978年《倚天屠龍記大結局》,楚原導演,爾冬陞、井莉、余安安主演。
1980年《情俠追風劍》 ,何夢華導演,汪禹、妞妞、凌雲主演
PS.改編自《碧血劍》,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80年《連城訣》,牟敦芾導演,白彪、吳元俊、岳華主演。
1980年《飛狐外傳》,張徹導演,錢小豪、郭追、江生主演。
1981年《碧血劍》,張徹導演,郭追、文雪兒、井莉主演。
1981年《書劍恩仇錄》,楚原導演,狄龍、白彪、羅烈主演。
1981年《射鵰英雄傳第三集》,張徹導演,傅聲、狄龍、妞妞主演。
1982年《神鵰俠侶》,張徹導演,傅聲、郭追、黃淑儀主演。
1982年《幫規》,徐小明導演,惠天賜、戴良純主演。
PS.改編自《天龍八部》喬峯一線劇情,片中人名與原著不同。
1982年《俠客行》,張徹導演,郭追、文雪兒、尤翠玲主演。
1983年《鹿鼎記》,華山導演,汪禹、劉家輝、谷峰主演。
1983年《楊過與小龍女》,華山導演,張國榮、翁靜晶主演。
1984年《新飛狐外傳》,劉仕裕導演,黃日華、萬梓良主演。
1984年《魔殿屠龍》,楚原導演,爾冬陞、狄龍、鍾楚紅主演。
PS.屬《倚天屠龍記》後傳,劇情是原創,但人名和設定承接自原著。

1979年之前,金書在台還沒解禁,改編的電影當然也不能上映,上述電影要到1980年起才陸續在台和觀眾見面,第一彈是1980年暑假的《倚天屠龍記》和《倚天屠龍記大結局》,金庸小說雖然才剛解禁,但解禁之前坊間早有不少盜版書流通,名聲頗盛,剛解禁公開時炒得正熱,加上導演楚原還特地來台為這部舊作宣傳,因此票房相當好,是邵氏的金書改編電影在台票房最佳的作品。



八十年代金書所改編的台劇

1982年起,三台各播了兩輪港劇,接下來又有所謂的台製港劇(舊文),這些戲劇幾乎都是武俠劇。1983年12月,台視播出TVB港劇《天龍八部》,成了第一部在台公開播送的金書(正式)改編作,而台視也在1983年籌製單元劇《書劍江山》,是台灣本地第一齣正式改編金書的電視劇,在此之前,雖然有如1978年夏玲玲主演的《少年遊》其實就是山寨版《鹿鼎記》,但總不是名正言順的改編。

註:1979年金書解禁時,有兩部著作的書名沒有解禁,分別是《書劍恩仇錄》和《射鵰英雄傳》,前者因為「恩仇」二字被認為鼓勵逞兇鬥狠,後者則因毛澤東的詩詞中曾有一句「只識彎弓射大鵰」,於是遠景出版社出版時分別以《書劍江山》和《大漠英雄傳》為書名。

《書劍江山》是最早拍的台製金庸劇,卻不是最早推出的,《書劍江山》原本是1983年台視拿來對抗華視港劇《天蠶變》用的,但因台視主管看了不滿意,庫存了約一年才在1984年7月播出,而且原本的17集更被剪成11集,而同年6月,周遊製作的《神鵰俠侶》已快一步播出,收視成績相當好,也因為《神鵰俠侶》的佳績,三台一窩風推出好幾部金庸改編劇,1984年和1985年兩年,三台共推出六齣金庸改編劇,如下:

1984年6月,中視《神鵰俠侶》,周遊製作,潘迎紫、孟飛、沈海蓉主演。
1984年7月,台視《書劍江山》,柯冠彰製作,游天龍、森森、茅瑛、田豐主演。
1984年10月,中視《鹿鼎記》,周遊製作,李小飛、周紹棟、陳玉玫主演。
1984年10月,台視《倚天屠龍記》,陳明華製作,劉德凱、劉玉璞、喻可欣主演。
1985年3月,台視《笑傲江湖》,楊佩佩製作,梁家仁、劉雪華、應采靈主演。
1985年5月,華視《俠客行》,韋辛製作,莫少聰、張復建、趙永馨主演。



1988年中視《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最常被搬上銀幕和螢幕的金庸小說之一,電視劇方面,自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首次改編,到2008年中國唐人影視的版本,共已改編六次,這還不計TVB在九十年代拍的一系列前傳性質的衍生作《中神通王重陽》、《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和《射鵰英雄傳之南帝北丐》。

電影方面,首次改編是1958年的粵語長片,這也是金庸小說第一次被搬上銀幕,而邵氏自1977年起,由張徹接連執導三部《射鵰英雄傳》系列電影,加上1982年同樣由張徹執導的《神鵰俠侶》有超過一半情節是《射鵰英雄傳》的範圍,名為《神鵰俠侶》卻更像《射鵰英雄傳第四集》(整部片最扯的是小龍女根本沒出現)。而九十年代劉鎮偉和王家衛分別拍了《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這兩部經典,都屬於《射鵰英雄傳》的衍生創作。

金庸寫《射鵰英雄傳》時,正涉獵了不少戲劇理論,也運用在《射鵰英雄傳》書中的場景設計上,使得《射鵰英雄傳》是一部戲劇效果很強烈的小說,人物場景很鮮明的躍然紙上,對於打算改編成戲劇的製作人來說,無疑是很方便的。而金庸的六部長篇作品當中,台視在1983年播過港劇的《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也都在接著的兩年內改編成台劇,唯獨最方便改編的《射鵰英雄傳》卻到了1988年,也就是金書解禁的第十年才在台灣的電視台和觀眾見面,其實不是之前沒人想到要改編,1985年,最常改編金書的台視,曾打算由陳明華製作、劉德凱主演《大漠英雄傳》,卻被警備總部通知《大漠英雄傳》在影視方面仍是禁書而作罷。



直到1988年,中視再度籌拍 《射鵰英雄傳》,既然連「射鵰」兩字都可以用,當然沒有禁書的問題了。首次被搬上台灣螢光幕的《射鵰英雄傳》被視為年度大戲,而不久前的1983年TVB版《射鵰英雄傳》又相當成功,可以想見會是中視拍《射鵰》見賢思齊的好對象(83年TVB版《射鵰》在台只有錄影帶出租,九十年代才在有線台播出過)。83年TVB版《射鵰》共計59集,分成《鐵血丹心》、《東邪西毒》和《華山論劍》三部,中視版《射鵰》也如法炮製分為前後兩部,不僅如此,連劇情也有不少地方透出參考TVB版的痕跡,尤其前半段用來拖戲的梗。

在現在仍能得見的五個中港台電視劇版本裡,中視的《射鵰英雄傳》算是比較雞肋的存在,雖然以內銷為主的此劇,沒必要和市場較大、製作條件較佳的港劇和大陸劇相比。儘管沒什麼特別好的,但仔細想想這一版的《射鵰》也沒什麼特別讓人無法接受的東西,劇中雖多了不少原著沒有的情節,但大部分屬於不影響劇情骨幹的拖戲,反而不會出現改太大而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相較之下,稍後周遊在1990年再接再厲拍《天龍八部》時,大肆改動原著劇情,甚至把段譽虛竹合而為一,兩種改編方式並沒有高下之別,但動到骨架時總是比較有批評的著力點,也比較容易前言不對後語。

拍《射鵰》,大部分情況下最重要選角會是黃蓉一角,阿姑也是這麼認為的,原本首選是金馬影后恬妞,搭配中視當家小生張晨光演郭靖,現在看起來這樣選角好像太老了,但當時的台灣武俠劇選角多數偏年長,主要是有點叫座力的電視演員大多不是十八廿二的年紀啦,像當年周遊創下高收視的《神鵰俠侶》,楊過和小龍女分別由33歲的孟飛和35歲的潘迎紫飾演,相較之下恬妞和張晨光還年輕一點,而恬妞正是1977年邵氏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儘管當年恬妞演黃蓉演得相當好,但外型和扮相卻比其他版本遜色一點,相隔超過十年又多了年紀因素,其實在演出這類膾炙人口的小說人物時,觀眾往往會先要求外型的適任,外在這一關都過不了的話,演技好也未必能彌補。

尋尋覓覓,最後黃蓉敲定港星陳玉蓮,是全劇最貴最大咖的演員,她也成了極少數演過小龍女也演過黃蓉的演員(兩大金書中少數真正稱得上女主角的角色),而郭靖一角則轉捧新人, 由1987年在周遊製作的《靈山神箭》飾演「石頭人」頗受好評的黃文豪挑大樑。





郭靖、郭嘯天——黃文豪 飾

中視版《射鵰》若要挑一個我認為最佳的選角,我投黃文豪的郭靖一票,無論外型或氣質都是那麼理想,演的也不錯。正因為當時黃文豪還是新人,有一種初生之犢的純淨感,這點很適合演單純質樸的少年郭靖,過幾年等他演多了大俠,可能也沒有這時的感覺了,而他濃眉大眼、一臉正氣的外型也很符合原著的描寫。演技方面,郭靖不是很複雜的角色,性格甚至可說是扁平,對我而言只要不要把木訥遲鈍反應慢演成智障,也不要用過多的表情去強調他的單純就夠了。



▲乞丐裝黃蓉&洪七公(江生 飾)


▲馮蘅&黃藥師(李藝民 飾)


黃蓉、馮蘅、馮珩——陳玉蓮 飾

身為全劇最貴的演員,而且也不能等黃蓉出場才讓看板明星亮相,陳玉蓮不僅分飾黃蓉的媽馮蘅,還多了個雙胞胎姊妹馮珩,這角色相當於原著的林朝英,就是把《神鵰俠侶》裡林朝英和王重陽的情節挪用到這邊演。

重點當然還是黃蓉,陳玉蓮不是最適合演黃蓉的,不過放眼望去,要找真正適合的演員也沒那麼容易,夠年輕的未必有演技撐起性格複雜的黃蓉。有翁美玲珠玉在前,難得陳玉蓮幾乎沒有受其影響的痕跡,翁美玲把黃蓉刁鑽機靈的一面演得活靈活現,陳玉蓮則比較嬌俏,是比較溫柔的一版黃蓉,而且我覺得她是少數演出黃蓉身上「大家閨秀」氣質的演員。






楊康——潘宏彬 飾
穆念慈——邱淑宜 飾


另一位港星是演楊康的潘宏彬,潘宏彬這種斯文秀氣公子哥的類型在台灣電視圈比較少見,這個選角也是不錯的,而演穆念慈的邱淑宜本來就常演苦命女,可謂駕輕就熟,這一組也搭配的不錯,不過兩人的感情戲有點太拖,而且台詞也稍嫌肉麻。


▲華箏&郭靖&鐵木真(李志堅 飾)


華箏——冼煥貞 飾

第三位港星,既然都飄洋過海來了,這版華箏比起原著加了很多戲,可是華箏在大漠怎麼加?劇情直接安排她千里迢迢跑到中原尋夫,接著沒事在中原碰到楊康歐陽克梅超風等等,放心因為她也沒跟上述人士真的發生什麼事,所以這些戲份不太影響其他劇情,只是早一點讓黃蓉知道華箏這位未婚妻的存在而已。

港星在台拍戲時常傳出和台灣演員有隔閡,不過本劇的港台演員可說是一團和氣,陳玉蓮和黃文豪結拜為姊弟還可能有點為戲宣傳的意味,倒是冼煥貞和黃文豪因合作此劇結緣交往過。



梅超風——陳麗華 飾

比起近年大陸劇裡都很華麗的梅超風,這版真是樸素到我還以為姚鳳磐鬼片裡的女鬼錯棚了,然後這版梅超風和楊康、華箏相處的一些情節,讓我覺得有點像親切的大姊姊耶。




歐陽克——戈偉家 飾
梁子翁——唐復雄 飾


趙王府那群後來常被打臉的高手們,中視版將戲份集中在這兩人身上(其他幾個只出來晃過幾次),是說參仙老怪的造型很像林小樓的神怪片錯棚來的。

歐陽克可說是近年拍《射鵰》被漂得最白的反派了,不過在八十年代好人壞人分的比較兩極化的武俠劇裡,這角色幾乎完全是往壞的方向發展,中視版更是淫賊屬性全開,為了拖戲也讓他打更多女角的主意,不過和原著一樣一次都沒得手就是。

【特別推薦】歷代壓殘歐陽克的大石

之前在網上論壇看過網友整理了83TVB版、94TVB版、03央視版和08唐人影視版的「歷代壓殘歐陽克的大石」比較圖,覺得實在很有趣,所以這裡借用一下這個梗,順便多補兩版:


▲1978年邵氏電影《射鵰英雄傳續集》

這版劇情改成郭靖把大石頭推下去壓歐陽克,接著歐陽鋒推開石頭,所以石頭比較小一點可以接受。


▲1983年TVB版


▲1988年中視版

預算所限,中視版的布景道具比其他版更粗陋一點,很多時候像在看舞台劇,也表現在石頭的size上,所以這版的歐陽克沒斷腿,只是拿個柺杖意思一下走幾天,沒辦法斷腿的話還要多找兩個臨演來抬耶。


▲1994年TVB版


▲2003年央視版

布景道具最用心的一版,也表現在石頭和它的位置,原著這個場景是「海灘附近的懸崖下」,這版整體做得很理想。


▲2008年唐人影視版

這...這個還叫石頭嗎?(囧)

╳╳╳


▲完顏洪烈(謝屏楠 飾)


▲ 包惜弱(右,林秀君 飾)


▲ 瑛姑(右,譚筱蘭 飾)


▲ 陸冠英(右,李龍吟 飾)、程瑤迦(中,翟玉娘 飾)

很多角色沒辦法慢慢介紹了,中視版拖戲的方向是將原著很快帶過的幾條感情線改編加長,畢竟方便在棚內拍、不用騎馬吊鋼絲的感情戲,對拮据的預算有舒緩的作用。尤其楊鐵心和包惜弱這一組,拖了超過五集,讓我一直邊快轉邊拜託他們早點死(對不起Orz)。




黃藥師——李藝民 飾
歐陽鋒——龍天翔 飾


最後要進入「射鵰諸神」般的絕世高手們了,這一版的五絕正好反應出八十年代台灣武俠劇的一大現象:大量七十年代的武俠、功夫電影演員,在八十年代武俠電影沒落後進入電視圈,這些演員可說是八十年代大量武俠劇裡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經驗成了這些武俠劇在演技、武打和身段各方面的基本素質。

李藝民的黃藥師是文人氣息比較重的一版,但就少了點憤世嫉俗和邪氣;龍天翔可說是當時武俠劇的反派BOSS專門戶,他的外型也頗符合原著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


(上圖:李藝民、下圖:龍天翔)

有趣的是,這兩人在邵氏時期同樣演過楊康一角,李藝民是《射鵰英雄傳》和《射鵰英雄傳續集》的楊康,龍天翔就是那如同「射鵰第四集」的《神鵰俠侶》中的楊康。




段皇爺——樊日行 飾
一燈大師——初本科 飾


中視版是極少見將南帝出家前後由不同人演出的一版。






洪七公——江生 飾
周伯通——龍冠武 飾


五絕當中有三個張徹的子弟兵:李藝民、龍天翔和江生,1978年經典作品《五毒》裡還在演小師弟的江生這時僅35歲,演洪七公是太幼齒了點,雖然相比一些白髮蒼蒼的版本,還比較接近原著的「中年乞丐」。龍冠武的周伯通是幾個絕世高手裡,我最有好感的一個,很生動可愛,成功的老頑童就是要做一些胡攪蠻纏的事卻不會讓人覺得很煩。這版給洪七公和周伯通加戲的方式是讓他們成為靖蓉的神奇寶貝,有什麼要跑腿奔走還是誰要療傷的就把他們倆叫出來這樣。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影人] 那些年,夏文汐演過的幾部台灣片

港星潮之八十年代電影篇。



恕我囉唆,因為這篇原本的構想,和成品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只想看夏文汐相關,請跳過這些紫色的字。

這個Blog現在經常被視為專寫電影,尤其是寫港片的Blog,其實這是我開Blog時沒有設想到,也從未如此設定過的。一開始這個Blog唯一想較有系統和花時間寫的,只有「港星潮」這個主題,主要寫八、九十年代的港星攻台史,並以歌壇為主,但幾年下來,歌壇部分我能寫的已經寫得差不多了,而這個Blog存活的算是比我預想中久,這點真是多虧了轉寫電影。

在幾個「港星潮」的標籤下,寫過港星進軍台灣電視圈和唱片界的一些事,唯獨電影方面還沒有專文,雖然在某些個別電影篇章中可能有過零星的閒聊。八十年代,當電視圈出現「
台製港劇」的風氣時,港星之於台灣電影圈,也有一些微妙的變化。

港星來台拍電影,是由來已久的事,但1982年至1984年電視台的港劇風潮下,加上台灣影圈本身的質變,台灣影界與港星的合作模式和態度也逐漸不同。以往在台灣電影中出現的港星,大多是來台做一段時間的發展,並非單一電影特別去聘請,如鍾鎮濤、譚詠麟等人都是與特定電影公司簽約,而拍下多部台灣電影,在這些演出中並沒有特別強調他們的港星身份,而這類長留台灣發展的港星仍然一直都有。但八十年代以後,多了更多特地為個別電影飄洋過海演出的港星。

之所以會有更多片商捧著鈔票,專程聘請港星來拍戲,一來和港台電影圈氣勢的消長有關,台灣在三廳式文藝片沒落之下,二秦二林等明星逐漸後繼無人,而此時香港剛經歷新浪潮,不少新演員嶄露頭角,八十年代的金馬獎中,越來越多港星入圍和得獎就是具體的成果。二來港星在電視圈的鋒頭也延燒到電影中,某些因為某部港劇或港片成為話題的明星,台灣片商自然會認為大有助於票房,而專程捧著鈔票聘請來拍戲,如因《楚留香》紅到翻的鄭少秋就在兩年內演出《昨夜之燈》、《午夜蘭花》、《迷你特攻隊》等五、六部台灣電影。其三則是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外埠市場的轉變,部分片商也想藉港星來打開香港乃至其他地區的市場。

其實這篇本來是想數一數這種情形下來台拍片的香港女星,當時正值台灣新電影運動,無論是否屬於新電影,這段期間有更多改編自文學作品,或者有著較多的「女性書寫」成份的電影,而有許多女港星也參演過這些電影,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的姚煒,《殺夫》和《怨女》的夏文汐,《沙喲娜拉再見》和《竹籬笆外的春天》的鍾楚紅,《恐怖份子》的繆騫人,《惜別海岸》的袁潔瑩和《黃色故事》的張曼玉等等,當然也有一些男女港星參演純粹的商業片,由於人一多容易寫很亂,而且工程太大我也做不來,這篇最後決定專寫夏文汐一人在台的作品,她在台演出的電影不少,而且囊括不同片種,以她為例舉一反三,或許焦點較不易模糊。




夏文汐,電影處女作是1982年由譚家明導演的新浪潮爭議作《烈火青春》,可以說她生對了時代,八十年代是個社會、經濟和性別意識都急遽改變的年代,電影裡的夏文汐以她飄忽、自我而自主的形象,反映出當代香港女性走向自主的一面,尤其是心靈的自主和性自主。夏文汐不拒性感演出,纖瘦的她甚至也曾被冠上性感女神一類稱呼,但不同於大多被稱為性感女神者通常是男性欲望的投射對象,她反其道而行,經常演出主動享受性並且擁有或追求性自主的角色,她身上特有的率直和勇於突破禁忌的氣質,也受到許多導演垂青。

夏文汐是特別屬於八十年代的,實際上她主要的電影作品也集中在八十年代,1989年,夏文汐與名字曾和高金素梅、倪淑君和鄧瑋婷等女星牽扯在一起的台灣商人黃冠博相戀,當時黃冠博因被控詐財案,逃往美國躲官司,夏文汐毅然為愛走天涯,就此中斷演藝事業,更放著已接下的中視戲劇《塔裡的女人》不管,而被控違約,官司纏訟數年間,夏文汐一直待在美國,直到1995年,已是三個孩子的媽的她,與楊佩佩達成協議,楊佩佩為她處理對中視的賠償,而她也復出拍《新龍門客棧》。

八十年代的夏文汐片約不斷,七、八年裡演出三十多部的港台電影,到台灣拍戲也常有軋戲或所屬的邵氏外借問題等新聞。港星來台常傳耍大牌之類負面新聞,而夏文汐個性隨和好相處,深受台灣片商愛用,據說她在台拍《唐朝綺麗男》期間,就有七部電影找上門談片約。自1984年到1988年,夏文汐依序演過《殺夫》、《唐朝綺麗男》、《糊塗妙賊小神偷》、《何姨十二金釵》、《旗正飄飄》和《怨女》六部台灣電影,1989年還演過楊佩佩的電視劇《春去春又回》。




《殺夫》(1984年,湯臣官網介紹

導演:曾壯祥
編劇:吳念真
演員:夏文汐、白鷹、陳淑芳…


1983年,李昂的中篇小說《殺夫》引起不少輿論爭議,話題火熱令不少片商想改編成電影,最後李昂將版權售予湯臣影業,並敲定《兒子的大玩偶》導演之一的新銳導演曾壯祥執導。

《殺夫》話題性高,電影公司不敢怠慢,尤其最重要的女主角更是精挑細選,連請李昂親自出馬都在備案之列(李昂本身是戲劇碩士),而首先主要鎖定該屆亞太影后的「阿信」田中裕子,但被婉拒,後來又想招考新人,還組了個頗可觀的八人評審團,包括湯臣老闆徐楓的恩師胡金銓都幫手審核,但最後也沒用新人,而是敲定剛在香港嶄露頭角的夏文汐。



夏文汐被相中演《殺夫》,最主要原因是她的清瘦身材和偏長的臉型,和小說中女主角的形象吻合(當然又更漂亮一些),再來就是她隨性瀟灑的打扮和表演風格,以及以往幾次大膽演出的成功經驗,而讓湯臣啟用當時在台灣沒什麼名氣的她來擔綱。



拍《殺夫》時,夏文汐僅約19歲,她無論外貌或演技都頗早熟,為了演活角色也素顏上陣連腋毛都留,但總覺得還是不夠像一個無力亦無法自主,被壓抑且有口難言的台灣鄉下貧女。

《殺夫》小說的爭議很大,相比之下,電影甚至有點雷大雨小,《殺夫》在台正好和夏文汐另一代表作《唐朝豪放女》同期上映,結果無論票房或話題性都是「唐」片較強,可能無論從欣賞或不欣賞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都有點難以形容吧...

╳╳╳



《唐朝綺麗男》(1985年)

導演:邱剛健
編劇:秦天南、邱剛健
演員:夏文汐、鈕承澤、揚帆、張世、張國柱、張盈真…


《唐朝豪放女》有話題有票房,尤其在台灣更引起一陣小小的古裝異色片風潮,《唐朝豪放女》的兩位編劇邱剛健和秦天南,在由李祐寧導演等人合組的「新風格影業」投資下,開拍這部半原班人馬的《唐朝綺麗男》。



雖然很容易和《唐朝豪放女》聯想在一起,音樂美術服裝風格也頗像,但《唐朝綺麗男》和《唐朝豪放女》的故事完全兩回事,所謂「綺麗男」,導演邱剛健的解釋是「唐朝的武陵少年,個個俊秀有致,行止雖然浪漫不羈,神容卻斯文有度」。邱剛健是編劇出身,具有人文素養亦有自己一套世界觀,而主要編劇秦天南是研讀唐史的歷史學者,在電影公司的支持下,《唐朝綺麗男》在資料考證和呈現上更認真嚴謹,邱剛健身為「宗教詩人」,在片中也加入了大量異色色彩的宗教元素,在影像的風格化這方面,可說是值得一提卻頗受忽略的作品。

是說雖然《唐朝綺麗男》影像的風格化在台灣片裡很少見,但海報怎麼弄得像女性復仇片似的...(海報請見最上面的圖。)




《唐朝綺麗男》描寫:兩位綺麗男鈕承澤和揚帆(陽帆花美男時代的藝名,取自其成名曲)、日本小和尚張世,以及實為官宦之女的神秘少女夏文汐四人,一同展開一段闖蕩遊歷之旅,遇見一些個性鮮明的人物。片中對情欲的描寫開放自然,夏文汐繼《烈火青春》後,再次演出一個很自然坦率的同時愛上兩個男人的角色,還演變成真正的三人行,不過因為她的出身,最後仍無法率性而為。

╳╳╳



《糊塗妙賊小神偷》(1986年)

導演:林昌時
編劇:姚慶康
演員:關繼威、夏文汐、廖峻、澎澎…


終於有輕鬆的片了,我要300字內了結它。《糊塗妙賊小神偷》是一部純粹的商業片,片中主要噱頭是《魔宮傳奇》的華裔童星關繼威首次接拍台灣電影,加上前一年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秀》主角廖峻和澎澎,以及夏文汐的港星美女牌,構築成這一部1986年的農曆新年檔國片的陣容。








《糊塗妙賊小神偷》描寫偷雞摸狗的扒手關繼威,專騙男人的豔賊夏文汐,以及老千廖峻三人,一起幫特技團團長澎澎對抗黑道老大的故事,是夏文汐在台灣唯一的喜劇演出,還有她扮男人廖峻扮女人的場面。有點動作場面,有點溫馨情節,加上大量笑料和低級笑料,屬於朱延平那一路的喜劇風格,和同檔期的大卡司大製作的港片相比,明顯是部以小博大的電影。

╳╳╳



《何姨十二金釵》(1986年)

導演:白景瑞
編劇:宋項如、夏美華
演員:夏文汐、雲中岳、應曉薇…


《何姨十二金釵》和《糊塗妙賊小神偷》同期拍攝,這兩部片是夏文汐在台自行接戲,還發生老東家邵氏不肯放人的問題,三方搶人搶得不亦樂乎。

《何姨十二金釵》說實在是挺悶的一齣戲,而且拍攝手法在八十年代來說都是挺過時的。「何」片取材自五十年代的花國名女人何秀子的故事,但絕大多數情節都屬創作,而非拍人物傳記,可能因為《我這樣過了一生》和《法外情》等片的叫好叫座,片中也加入不少夫妻、家庭關係的著墨,甚至有點蓋過女主角身為私娼老鴇的「專業」。




雲中岳是和女主角糾纏一生的前夫,片中兩人互愛互虐的關係真是夠糾結,糾結到有點離題。現在是議員的應曉薇則飾演女主角的寶貝女兒。



開頭的法庭戲不知是不是受到《法外情》影響。




女主角在丈夫出軌後,為了獨力生活養小孩而走上風塵路,這個設定真是...



女主角旗下的十二金釵,片中比較有看頭的還是取材是花國名女人的部分,據說何秀子之所以成功,就是她在私娼中走先進而高級的路線,不搞暗無天日、逼良為娼那套,甚至教育旗下小姐注意衛生、讀書增值等等,在當時已算比較「人道」,這方面在電影中可能又更美化不少。



順帶一提,這部片的策劃有個劉青雲耶,當然只是同名同姓。

╳╳╳



《旗正飄飄》(港名:烽火佳人,1987年,維基介紹頁

導演:丁善璽
編劇:丁善璽
演員:林青霞、呂(女秀)菱、夏文汐、林偉生、柯俊雄…


為了紀念對日抗戰五十週年,中影又要拍愛國片了,《旗正飄飄》以七七事變後的上海英國租界為背景,主線是愛國片很少用的諜報題材,以諜影歌聲來側寫抗戰,希望能以較抽離史實的通俗故事,為已沒落的愛國片爭取關注。

大堆頭明星仍是愛國電影不可少的,《旗正飄飄》請來暌違兩年沒在台接戲的林青霞,飾演主角「藍鳳二號」情報員,加上飾演交際花的呂秀菱和對頭「川島芳子」夏文汐,三大女星是全片的焦點。

主角是間諜,為了執行任務經常要變裝,有如千面女郎,但又不能獨厚青霞,於是另兩位女主角的服裝也是一套接一套的換,三位女角的服裝秀,可能已是全片最吸睛的部分。




林青霞在片中的造型太多不能盡錄,印象最深的是戴黑框眼鏡和假髮扮洋人的打扮,初登場的側面鏡頭我竟看成張小燕。(毆)



呂秀菱飾演有點任性的俱樂部老闆,最後犧牲生命毒死敵人,臨終前抱琵琶彈唱一曲,身為貨真價值的琵琶演奏家倒是很有說服力。



男角色都屬綠葉,其中勉強稱得上男主角的是《國父傳》中演國父的林偉生,飾演愛國音樂家的他在片中和林青霞、呂秀菱譜出三角戀。





夏文汐飾演川島芳子,由於她是掛客串主演,戲份關鍵但出場不多,角色發揮不大,戲份也與史實沒什麼關係,感覺只是為了有個實際上是滿人的日本對手,關鍵時刻好讓她受青霞說教感召而覺悟,而借用此一傳奇人物的身份而已。

╳╳╳



《怨女》(1988年,維基介紹頁

導演:但漢章
編劇:但漢章
演員:夏文汐、徐明、高捷、張盈真…


張愛玲的小說不容易拍成電影,但仍有很多導演挑戰,大導演如許鞍華、關錦鵬、侯孝賢和李安都拍過。當年中影取得張愛玲《怨女》版權時,原訂是交給張毅導演和楊惠姍主演這組成功方程式,但兩人緋聞爆出後,中影換掉導演,楊惠姍亦和張毅同進退,而敲定改由影評出身的但漢章執導,女主角則找上張艾嘉,但張艾嘉要拍西片《酸甜》而又換角,最後落在夏文汐身上。

《怨女》在幾部張愛玲小說改編電影中成績不算突出,導演但漢章對自己拍片夾在藝術和商業之間一向頗遺憾,從《怨女》來看,服裝器物的講究固然是已盡人事,但莫說張愛玲筆下細膩的心理刻劃本來就難用影像呈現,萬物皆空的生命之怨成了嘴上喋喋不休的台詞,意境難免打折扣,甚至還有些顯而易見的可惜之處,例如夏文汐一點都不老的老粧。





夏文汐在片中挑戰從年輕演到老,從少女時期的「麻油西施」,到嫁給駝背眼瞎兼肺癆的二爺的「怨女」,再到媳婦熬成婆後的惡婆婆。




高捷飾演女主角的丈夫「二爺」,現為催眠大師的徐明則飾演撩撥女主角的「三爺」。



第二次和夏文汐合作的張盈真飾演被惡婆婆欺負的苦命肺癆媳婦,夏文汐演《殺夫》和《怨女》都頗有挑戰影后的企圖心,然而事與願違,倒是張盈真這回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不得不說,這老粧真的很不老,連帶原本該很有感覺的打開門罵街戲份都變得有點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