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新30影14] 驚魂記
年份:1989年
監製:徐克
導演:鍾志文
編劇:呂花
演員:林青霞、王祖賢、王小鳳、李美鳳、李子雄…
自《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等超級強作之後,徐克的「電影工作室」聲望可說如日中天,聲望高就要擴張營業,八十年代後期的「電影工作室」生意越作越大,產量一多,即使工作狂如徐克,也不可能部部都親自執導,這段期間徐克常分散精力同時兼顧幾部片,本人(掛名)執導的電影不多,但大家都知道,監製那一欄掛著徐克兩字的電影,很多時候他的地位更像總導演。
《驚魂記》和稍早寫的《中日南北和》同期,都屬徐克培植導演經驗不多的電影人,《中日南北和》導演為剪接師出身的胡大為,《驚魂記》則由攝影師鍾志文執導,身兼諧星身份的胡大為執導的「中」片為輕鬆喜劇,攝影經驗豐富的鍾志文所執導的《驚魂記》,則是一部風格陰鬱的懸疑片。
徐克在1986年執導的《刀馬旦》,由林青霞、鍾楚紅和葉蒨文三位一線女星擔綱,在一片陽剛動作片中取得亮眼的票房,籌拍《驚魂記》時,原訂由林青霞、鍾楚紅和王祖賢三位旗鼓相當的當紅女星主演,但後來鍾楚紅因和廣告撞期辭演,正式開拍後,主演的女星從三位變成四位,但補上的王小鳳和李美鳳,在叫座力上都不及鍾楚紅。從戲份來看,《驚魂記》中林青霞、王祖賢和王小鳳戲份較重,李美鳳的戲份則遠比三人少,相信頂上鍾楚紅位置的是王小鳳,但很有可能在換角同時劇本也經過修改,甚至角色的分配已跟原本不同。
港產娛樂片向來熱鬧,《驚魂記》的懸疑冷調顯得不太主流,可能也因為如此,這部片的港台兩地的票房都不好,幾位當紅女星接拍本片,不約而同的都是想尋求演技的突破,徐克可說是擅於打造女角的男導演,他未必能捕捉到多少深層女性心事什麼的,但總替許多女星打造出耳目一新的明星形象,拓展戲路的可能性。像《刀馬旦》就為文藝片出身的林青霞,塑造了英氣、中性的新形象,更不用說《倩女幽魂》中王祖賢經典的淒美女鬼,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角色之前,還是得先看看故事說些什麼先。(以下提及劇情,這種片看劇透可能嚴重影響觀影樂趣,請自行斟酌)
林楚翹(林青霞 飾)是香港的開業律師,即將移民的她,卻接到一封勒索信,信中以林律師曾利用業務之便侵佔財物的秘密要脅,向她勒索一百萬。由於是自己的痛腳被抓住,林只能暗自調查是何人勒索她,她鎖定自己身邊親信的兩人——助手阿May(王小鳳 飾)和股票經紀Mimi(李美鳳 飾)。
林一再試探阿May和Mimi,她得知Mimi正缺錢,而Mimi的公事包又出現勒索信中同樣字體的雜誌,但其實勒索者是在林身邊工作多年卻一直被忽視的阿May,因為林將移民,前途惶惶的阿May遂鋌而走險。
林對阿May親切有加,令阿May感到原來自己的付出並非沒被看見,而動搖了勒索的念頭,更回家將勒索的證據燒毀,卻引起火災,幸好同住的親友阿群(王祖賢 飾)在場,阿May向阿群表達自己是一時迷失,更要放棄勒索之事。
林透過Mimi賣了手上的股票以籌措贖金,林雖繼續試探Mimi,但原來她並未全然相信阿May,更將她與阿May的對話偷偷錄音,阿May偶然發現自己被錄音,心生警戒。
阿群的雙生妹妹阿娟(王祖賢 分飾)剛剛出獄,和溫柔膽小的阿群不同,阿娟十分叛逆,更欠下大筆債款,出獄後馬上遭到逼債,阿群為替妹妹還債向阿May開口,阿May想起林剛賣了股票,家中有大筆現金,遂提議讓阿群趁林參加舞會時,潛入林家偷取。
當阿群進入林家時,林卻尚未出門,林和阿群在黑暗中撞到,糾纏中林以利器刺中阿群,阿群倒下,林大驚失色趕忙聯絡阿May商量,阿May以潛入者可能與勒索者有關,勸林不可報警。
而阿娟跟蹤阿群到了林家,卻撞見阿群的屍體,慌忙間將屍體藏進櫃子,阿May誤以為阿娟是阿群,令阿娟得知屋內有鉅款,遂假扮阿群伺機盜款。
阿娟找不到錢離去,被債主逼債時將債主推下樓,孑然一身的阿娟打扮成阿群,計畫為姊姊報仇。
阿群被刺次日,林約Mimi到家中,發現Mimi手受傷,聯想到昨晚被刺者是Mimi,心中更篤定Mimi就是勒索主謀,Mimi被林盤問,反認為林想以她收回扣之事勒索她,兩人鬧翻。
而阿娟藉故出現在林家,更對阿May攤牌,阿May勸阿娟別將事搞大,反被阿娟以勒索之事威脅,阿娟不斷製造緊張氣氛,又裝作在湯裡下藥,令阿May精神緊張。
林發現櫃子中的屍體,但沒有勇氣接近,在阿May的勸說下,林不敢貿然報警。林終對一直盡心盡力的阿May卸下心防,更對阿May說移民後不會忘了她,令阿May更加左右為難。
林要阿May將家中鉅款存入銀行,此時電話線被阿娟剪斷,阿May卻扮打電話,林發現電話線已斷,驚覺阿May並不單純。
林發現陳屍櫃子的人長得與阿娟一模一樣,驚惶失措,知道自己處境危險遠超過原本的勒索事件,此時電話和車都被阿娟破壞,林被困在自己家中,亦不再相信阿May。只能設法自救。
林不知阿May和阿娟的關係,只好對二人虛以委蛇,阿娟準備豐盛菜餚,林和阿May卻都怕菜中有毒,又不敢撕破臉,飽受精神折磨。
此時Mimi氣沖沖的來找林,原來以為林勒索她的Mimi帶支票給林,林藉機將求救訊息寫在支票背面,塞入Mimi的皮包。
當Mimi發現求救訊息時,阿娟出現將她打昏,面對越來越失控的阿娟,阿May天人交戰下決定對林坦白,但林已不相信她,阿May為勸林和她一起逃而拿斧頭劈門,進門後反被林擊昏。
林終於逃出,開Mimi的車逃走,阿娟卻已帶著阿群的屍體在車上埋伏,兩人在車上扭打,林刺傷阿娟,阿娟更加歇斯底里的想同歸於盡,車輛失控撞上變電箱,林緊急逃出,阿娟卻被迎面而來的卡車逼近,千鈞一髮之際,林救了阿娟...
之後,每個人都展開新生活,林即將和男友(李子雄 飾)移民,阿May忙於新工作,阿娟以阿群的身份、做阿群的工作生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廉政公署帶著當天林求救的支票找上Mimi...
╳╳╳
《驚魂記》的戲份完全集中在四個女主角身上,電影最大的特色,是這幾個女角沒有一個是好人,但又沒有一個是壞個徹底,每一個都有善和惡的一面,這就是人性。林律師曾假造遺囑侵吞財產,但為人幹練、賞罰分明,遇到人命關天的緊要關頭也以救人為先。阿May勒索自己老闆,但其實出於一時迷失,從未真想傷害對方,亦懂知恩圖報。Mimi違反交易公平、貪財好賭,但為人直爽像個傻大姊。連企圖殺人的阿娟,也是出於愛惜姊姊,最後以姊姊的單純身份生活,何嘗不是想棄惡從善。
正因為角色的人性化,除了戲份較少的李美鳳,另外三人的角色都頗有發揮演技的空間,林青霞演煙不離手、世故現實的律師,王祖賢則演籌謀殺人的邪氣角色,都屬有別以往的演出,不過真要讓我選,最吸引我眼球的肯定是王小鳳,而她的演出也受到當年的金馬獎和金像獎肯定,皆入圍女配角獎,可能已是本片在票房或口碑唯一的著落。
和想突破戲路的林青霞和王祖賢不同,本身屬異色性格演員的王小鳳,此次反而演出比較平凡的人物。王小鳳以演女鬼聞名,經常演性格鮮明的角色,如讓她奪得1985年金像影后的《錯點鴛鴦》中,她演敢愛敢恨的爽辣女性,同年她入圍女配角獎的《平安夜》(台名:直冒冷汗)中,則演一個詭異的瘋狂殺手,又如《赤膽情》中的亡命賊婆,《血玫瑰》演復仇女子等,都是戲劇張力強烈的角色。
但《驚魂記》不同,她飾演律師的助手,工作多年,能力受到上司肯定,但因為學歷不高,公司推薦移民輪不到她,眼看比自己菜的新人都高高興興移民去,老闆也準備走人,自己被丟下留下,前途茫茫,終於把心一橫,利用上司痛腳想敲一筆,但畢竟她不是專門的犯罪者,有些優柔寡斷的一直徘徊在做與不做之間,但撒一個謊之後就得用更多謊來圓,於是她被迫玩下去,一方面想圓自己的謊,不讓事態擴大,一方面她並不希望相處多年的老闆真的受傷害,尤其在對方表達出對她的信賴時。這個角色戲劇轉折不激烈,但很有人味,有人性的私心和懦弱,也有重感情的一面。王小鳳來是「敢演」的演員,《驚魂記》能看到她更細膩準確的演技,把角色的心路歷程呈現的很清晰,有心計有感情,讓不太特別的角色有了很強的存在感。
劇情方面,《驚魂記》最具戲劇張力的是後段三個女人的對峙,讓角色與世隔絕、求救無門的「困獸鬥」戲碼,向來是炮製驚慄緊張情緒良方,港產驚悚片有不少例子,但多數是男兇徒對女受害人,因此多半帶有性方面的恐懼,如黃秋生和葉玉卿的《盲女72小時》、任達華和周海媚的《觸目驚心》(台名:子夜驚艷)等,《驚魂記》讓女人對抗女人,勸飲勸食不知葫蘆賣什麼藥的王祖賢,和百般急智推辭的林青霞,壓迫感稍緩,更著重心理戰。
《驚魂記》全片籠罩在一片虛無的低氣壓中,甚至蓋過了製造驚嚇懸念的懸疑片特質,人際關係的緊張,某程度是來自對現實的茫然和壓力,片中的上流社會裡,移民是一個必然選項,即使《驚魂記》只是輕描淡寫,仍讓人聯想到徐克同年的《英雄本色Ⅲ夕陽之歌》,都是少見的嚴肅而非揶揄,講的都是人在大時代中,渺小的個人其實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
對了,這部電影和希區考克的《驚魂記》,應該是沒什麼關係的...
↑主題曲由曾慶瑜主唱,歌名是〈掙扎〉,曾慶瑜雖是港星,但歌唱事業完全在台灣發展,這是她少見的粵語歌,但我沒有完整版,只能提供片尾擷取的版本。
↑日版VHS封面,焦點完全集中於在日本走紅的王祖賢。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影歌] suk-e〈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
SK生日快樂!!***\( ̄▽ ̄)/***
最早想寫電影歌曲的時候,我偶像關淑怡的歌當然是首選,不過寫了一篇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寫下去,近期也打算慢慢補完。
除了港片,SK還唱過一部日本電影的主題曲,歌名和電影片名都是《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這首歌僅僅發行過單曲,沒有收錄在SK其他唱片裡,可說是一張夢幻逸品。
關淑怡〈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1990年)
曲:羽田健太郎
↑電影《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VHS封面。
《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是1990年由南果歩和佐野史郎主演的純愛片,不算名作,我個人是沒看過啦,所以也無法介紹電影的內容和主題曲出現的場面,反而想稍微提一下SK的日語唱片。
SK出道初期是香港和日本兩頭兼顧的,由於她是經由日本「第五屆Marine Blue音樂節」的歌唱比賽脫穎而出,而得到進軍歌壇的機會,1988年年底推出第一首粵語單曲〈叛逆漢子〉,1989年即推出第一首日語單曲〈あなたのために〉,1989年一年裡,SK推出過三張大碟,包括首張日語大碟。
SK在香港很快就紅,在歌壇佔有一席位,而日本市場不是外地歌手這麼容易打進去的,何況SK只是兼顧,因此她只有出道初期有灌錄日語唱片,後來只有粵語專輯或合輯在日本推出。1989年至1990年之間,總計推出過三張單曲和兩張大碟,依序是:
1989年《あなたのために》,單曲。
1989年《Say Goodbye》,專輯。
1990年《ホノルル・シティ・ライツ》 ,單曲。
1990年《Borderless》,專輯。
1990年《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 ,單曲。
這些唱片當中,兩張大碟是比較容易蒐集的,其實兩張大碟已收錄了SK在日本推出的大多數歌曲,除了日語歌還有一些英語歌曲。
可惜的是,仍有少數歌曲是只有單曲唱片才有的,最後出版的《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當然不會先收錄在前兩張唱片裡,此外,《ホノルル・シティ・ライツ》的同名單曲是日語版,後來《Borderless》中則另外灌錄英語版。
拜網上善長仁翁所賜,SK不少珍貴的視頻和音源都能在網上得見:
↓ SK的首支日語單曲〈あなたのために〉,翻唱自德永英明的同名歌曲(Here),以下則是SK剛出道時在香港節目清唱的片段,超珍貴啊>///<
↓ Youtube的熱心網友78474tony上傳了SK每一張日語唱片的歌曲,還附上清晰封面,真是就感心。以下是首張日語單曲〈あなたのために〉的完整版。
↓ 首張日語大碟《Say Goodbye》中的歌曲〈Hong Kong Sight〉,來自香港的歌手難免要唱些香港情懷。
↓ 第二張日語單曲〈ホノルル・シティ・ライツ〉,和〈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一樣沒有收錄在任何大碟過,也是夢幻單曲啊啊~~
↓ 第二張日語大碟同名歌曲〈Borderless〉,這首很精彩,日語英語粵語三聲道,曲風也比較接近SK在香港的快歌歌路,比較美式風格,很能發揮SK獨有的節奏感。
有關SK在日本的發展過程,維基已有頗詳細的記載。
最早想寫電影歌曲的時候,我偶像關淑怡的歌當然是首選,不過寫了一篇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寫下去,近期也打算慢慢補完。
除了港片,SK還唱過一部日本電影的主題曲,歌名和電影片名都是《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這首歌僅僅發行過單曲,沒有收錄在SK其他唱片裡,可說是一張夢幻逸品。
關淑怡〈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1990年)
曲:羽田健太郎
↑電影《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VHS封面。
《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是1990年由南果歩和佐野史郎主演的純愛片,不算名作,我個人是沒看過啦,所以也無法介紹電影的內容和主題曲出現的場面,反而想稍微提一下SK的日語唱片。
SK出道初期是香港和日本兩頭兼顧的,由於她是經由日本「第五屆Marine Blue音樂節」的歌唱比賽脫穎而出,而得到進軍歌壇的機會,1988年年底推出第一首粵語單曲〈叛逆漢子〉,1989年即推出第一首日語單曲〈あなたのために〉,1989年一年裡,SK推出過三張大碟,包括首張日語大碟。
SK在香港很快就紅,在歌壇佔有一席位,而日本市場不是外地歌手這麼容易打進去的,何況SK只是兼顧,因此她只有出道初期有灌錄日語唱片,後來只有粵語專輯或合輯在日本推出。1989年至1990年之間,總計推出過三張單曲和兩張大碟,依序是:
1989年《あなたのために》,單曲。
1989年《Say Goodbye》,專輯。
1990年《ホノルル・シティ・ライツ》 ,單曲。
1990年《Borderless》,專輯。
1990年《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 ,單曲。
這些唱片當中,兩張大碟是比較容易蒐集的,其實兩張大碟已收錄了SK在日本推出的大多數歌曲,除了日語歌還有一些英語歌曲。
可惜的是,仍有少數歌曲是只有單曲唱片才有的,最後出版的《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當然不會先收錄在前兩張唱片裡,此外,《ホノルル・シティ・ライツ》的同名單曲是日語版,後來《Borderless》中則另外灌錄英語版。
拜網上善長仁翁所賜,SK不少珍貴的視頻和音源都能在網上得見:
↓ SK的首支日語單曲〈あなたのために〉,翻唱自德永英明的同名歌曲(Here),以下則是SK剛出道時在香港節目清唱的片段,超珍貴啊>///<
↓ Youtube的熱心網友78474tony上傳了SK每一張日語唱片的歌曲,還附上清晰封面,真是就感心。以下是首張日語單曲〈あなたのために〉的完整版。
↓ 首張日語大碟《Say Goodbye》中的歌曲〈Hong Kong Sight〉,來自香港的歌手難免要唱些香港情懷。
↓ 第二張日語單曲〈ホノルル・シティ・ライツ〉,和〈さよなら、こんにちわ〉一樣沒有收錄在任何大碟過,也是夢幻單曲啊啊~~
↓ 第二張日語大碟同名歌曲〈Borderless〉,這首很精彩,日語英語粵語三聲道,曲風也比較接近SK在香港的快歌歌路,比較美式風格,很能發揮SK獨有的節奏感。
有關SK在日本的發展過程,維基已有頗詳細的記載。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新30影13] 靈幻童子
日本人系列(完)
年份:1988年
監製:周國忠
導演:李作楠
編劇:張信義
演員:林小樓、大島由加里、常山、汪強、林雨潔…
靈幻家族、靈幻祖師、靈幻至尊、靈幻先生、靈幻小姐、靈幻少女、靈幻童子…,「靈幻╳╳」果然是術士、殭屍片最芭樂的片名,連我最喜歡的《人嚇人》在日本的名字都叫《靈幻師弟》。
這個Blog好久沒有出現國片了,最後這篇與其說寫日本元素,更想首次提及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這段期間,台灣本地所流行開拍的術士片和神怪片,這類電影可說是台灣外銷日本最成功的一種。稍早那篇提到,1986年的台灣掀起殭屍熱,本地完成的第一部殭屍片《殭屍小子》創佳績,拍了六部續集(詳情),這系列還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和《殭屍先生》系列平分秋色。但台灣的殭屍熱僅燒了一兩年,便因作品太多、彈性疲乏而退燒,取而代之主打兒童市場的是題材類似的神怪電影,1987年由林小樓主演的《新桃太郎》便是代表作,《新桃太郎》是用台式手法演繹日本童話,亦曾外銷日本。
台灣本地殭屍熱退燒,但在日本,殭屍熱方興未艾,日本出現了殭屍故事書、漫畫、電玩和玩具,甚至日本的幼稚園和小學教兒童玩類似「殭屍跳」的遊戲運動——這也可以看出兩地對題材的接受完全不同,台灣有關單位對殭屍是避之唯恐不及,每每搬出「戕害兒童身心」的大帽子強扣,在台灣《殭屍小子》遭禁映後才以「限制級」過關,但在日本卻可以在電視台播放,闔家觀賞,坊間也以開放的態度看待,這才叫寓教於樂。
殭屍片流行,日本片商大舉來台採買殭屍片,卻發現此時台灣已不拍殭屍,於是也將腦筋動到正開拍的神怪電影上面,1988年的《靈幻童子》並屬此例,「靈」片原本不涉及殭屍題材,但在日本片商捧著銀子要求下,加入了殭屍的橋段。
↑《靈幻童子》在日本的VHS封面,片中只佔小段篇幅的殭屍成了封面上的主角。
《靈幻童子》有殭屍的戲份,但和一般印象中的「殭屍片」有很大的不同,若要將《靈幻童子》歸類成某個類型片,我覺得差不多介於神怪片和神怪武俠片之間,說神怪片會比較概略,但我覺得不夠準確,我更想說它是「神怪武俠片」,雖然它的手法和賣點亦不在武俠方面。
「神怪武俠片」是中國武俠片史上發展極早的片種,最早的武俠片概念來自於「傳奇」,「傳奇」裡出現神魔仙怪並不出奇,二、三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系列,就有不少神怪情節,在五十年代大中華電影重心從上海南移至香港之後,初期神怪武俠片仍占大宗,但隨後「黃飛鴻」等片集興起,「俠義」情節成主軸,再到六、七十年代則越來越重武打,武俠片中出現神怪元素者越來越少,反倒是台灣的武俠片較常出現神怪元素。七十年代是台灣武俠電影的量產年代,1971年到1977年之間,就有五百多部的產量,產量雖多,但習於跟風,在國際上的聲望遠不及香港武俠片。
《靈幻童子》的導演李作楠和編劇張信義,都是七十年代在台灣拍武俠片出身的,表現在這部主打靈幻神怪的《靈幻童子》上,其中無論拍攝手法或場面,甚至人物和劇情部分,都有一種舊武俠片的氣息,這點和《新桃太郎》等純粹神怪片很不一樣,雖然八十年代武俠電影已沒落,但武俠電視劇仍很多,而《靈幻童子》大部分篇幅,就我自己觀看的感覺是和八十年代的神怪武俠電視劇很像。
日本人系列的最後一篇,該「在華人地區發展的日本演員」出場,港台兩地的電影圈裡,長期發展的日本演員多半是動作明星,最著名的應屬倉田保昭和大島由加里(大島ゆかり,也常音譯為大島由加利),倉田保昭自七十年代已參與過大量香港動作電影,直到近年仍演過《新宿事件》等港片,而大島由加里是倉田保昭的再傳弟子,由倉田保昭引薦到香港拍片,首部電影是嘉禾的大堆頭片《富貴列車》。
「富」片之後,大島被新藝城相中簽約,並介紹她到台灣拍攝新藝城的合作對象龍祥的電影,因此大島由加里第一部戲份較重的電影,就是台灣片《歡樂龍虎榜》,往後十餘年大島曾多次來台拍片,相比多數拍港片的倉田保昭,大島可謂空中飛人,除了台灣還曾在菲律賓發展。大島由加里是空手道冠軍,學過柔道、體操和綜合武術,和多數舞蹈底的香港動作女星相比,武打身手更紮實硬淨,屬於具有力量的硬派女打星,《靈幻童子》中她與國光藝校出身的林小樓同台,她亦負責較多的實打,有許多俐落的踢腿動作。
有關大島由加里:
維基百科:有作品年表,連片中的角色定位都有(要把她後期拍的B級C級片全看過也不容易)。
香港女動作影星回顧:大島由加利。
╳╳╳
在進入歡樂的劇情之前,有件讓我小小吃驚的事:《靈幻童子》在1988年的台灣上映時,竟是限制級上映,須知1988年電檢尺度已略有放寬,「輔導級」亦已經上路(相關文),但這麼一部看似主打兒童市場的電影,竟仍乖乖的以限級上映。話說回來,當年八歲的我照樣在二輪電影院看個飽,不只我,我記得當時我很多鄰居同學都看過(畢竟當時的林小樓是兒童界的巨星啊),上有政策,但坊間自己會變通就是。
由於這是主打兒童市場的限制級電影,壞人一定要壞的簡單明瞭,開頭就看他對自己師兄弟父女趕盡殺絕,還把兩人收到葫蘆裡要帶回去採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明明沒人的場景下,很有氣勢的自言自語接下來打算做的壞事,然後哈哈哈哈哈的大笑一番。
接著壞人把一塊令牌丟給殭屍手下,要殭屍去殺師兄弟另一個女兒,令牌的造型讓我想到國中時喜歡去的禮品店。
殭屍這段其實很雞肋,沒辦法這本來就是為了賣埠多加的,原來殭屍爸爸是個單親爸爸,獨自扶養兩隻可愛的小殭屍,是說小殭屍還拿著奶瓶是怎樣...
大島由加里是女主角(林小樓則是男主角XD),這是少數她以美女路線登場的電影(小殭屍還對她說阿姨妳好漂亮),她就是壞人要追殺的對象。
美女歸美女,打起架來是完全不含糊的,對付殭屍不用靈符或黑狗血,直接用踢的。
殭屍的戲份到此為止,這段刪掉其實沒差。
林小樓出場,旁邊還有哼哈二將的搞笑人物,林小樓和爺爺汪強在道觀廚房打雜,爺爺其實也是修道者,而道觀掌門其實就是隱藏身份的壞人。
很快的,林小樓三人認識了大島,還一起打架成了朋友,同時知道大島正在尋找父親和妹妹。(這個退場動作XD)
壞人在道觀後山那可愛的基地裡,修練邪惡的沾壽大法,而大島可憐的父親和妹妹不僅被害死,還被放進罈子裡,每晚被吸取元神,我對於罈子有異樣的感受,這個畫面記的特別清楚。
而大島夜探後山被打傷,受了傷就要擦藥啦,相信導演是想製造一點曖昧的感覺,不過林小樓看起來太純良,反串起來太像小男生,兩人甚至像阿姨 VS 小弟,完全沒有男女情愫的感覺。
這種片的情節真是沒什麼好講得太詳細,總之林小樓一行五人發現壞人的陰謀,正式和壞人對抗,有些畫面當時只是搞個笑,並沒有打算往太低級的方向去,但現在心術不正的我看起來就蠻啼笑皆非的,該不會是因為這種場面被評為限制級的吧。(誤)
最後的大戰風格很雜匯,武打加茅山術,連動畫都出來了,原來壞人練了半天的什麼大法,是把自己變成一沱捲曲的青色物體,結果...
大島首先戰死,最後一向搞笑的小兵使出感動的自殺式攻擊,和壞人同歸於盡,全部死光光只剩林小樓和爺爺,這類電影很少有這麼悲壯(?)的結局的說。
年份:1988年
監製:周國忠
導演:李作楠
編劇:張信義
演員:林小樓、大島由加里、常山、汪強、林雨潔…
靈幻家族、靈幻祖師、靈幻至尊、靈幻先生、靈幻小姐、靈幻少女、靈幻童子…,「靈幻╳╳」果然是術士、殭屍片最芭樂的片名,連我最喜歡的《人嚇人》在日本的名字都叫《靈幻師弟》。
這個Blog好久沒有出現國片了,最後這篇與其說寫日本元素,更想首次提及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這段期間,台灣本地所流行開拍的術士片和神怪片,這類電影可說是台灣外銷日本最成功的一種。稍早那篇提到,1986年的台灣掀起殭屍熱,本地完成的第一部殭屍片《殭屍小子》創佳績,拍了六部續集(詳情),這系列還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和《殭屍先生》系列平分秋色。但台灣的殭屍熱僅燒了一兩年,便因作品太多、彈性疲乏而退燒,取而代之主打兒童市場的是題材類似的神怪電影,1987年由林小樓主演的《新桃太郎》便是代表作,《新桃太郎》是用台式手法演繹日本童話,亦曾外銷日本。
台灣本地殭屍熱退燒,但在日本,殭屍熱方興未艾,日本出現了殭屍故事書、漫畫、電玩和玩具,甚至日本的幼稚園和小學教兒童玩類似「殭屍跳」的遊戲運動——這也可以看出兩地對題材的接受完全不同,台灣有關單位對殭屍是避之唯恐不及,每每搬出「戕害兒童身心」的大帽子強扣,在台灣《殭屍小子》遭禁映後才以「限制級」過關,但在日本卻可以在電視台播放,闔家觀賞,坊間也以開放的態度看待,這才叫寓教於樂。
殭屍片流行,日本片商大舉來台採買殭屍片,卻發現此時台灣已不拍殭屍,於是也將腦筋動到正開拍的神怪電影上面,1988年的《靈幻童子》並屬此例,「靈」片原本不涉及殭屍題材,但在日本片商捧著銀子要求下,加入了殭屍的橋段。
↑《靈幻童子》在日本的VHS封面,片中只佔小段篇幅的殭屍成了封面上的主角。
《靈幻童子》有殭屍的戲份,但和一般印象中的「殭屍片」有很大的不同,若要將《靈幻童子》歸類成某個類型片,我覺得差不多介於神怪片和神怪武俠片之間,說神怪片會比較概略,但我覺得不夠準確,我更想說它是「神怪武俠片」,雖然它的手法和賣點亦不在武俠方面。
「神怪武俠片」是中國武俠片史上發展極早的片種,最早的武俠片概念來自於「傳奇」,「傳奇」裡出現神魔仙怪並不出奇,二、三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系列,就有不少神怪情節,在五十年代大中華電影重心從上海南移至香港之後,初期神怪武俠片仍占大宗,但隨後「黃飛鴻」等片集興起,「俠義」情節成主軸,再到六、七十年代則越來越重武打,武俠片中出現神怪元素者越來越少,反倒是台灣的武俠片較常出現神怪元素。七十年代是台灣武俠電影的量產年代,1971年到1977年之間,就有五百多部的產量,產量雖多,但習於跟風,在國際上的聲望遠不及香港武俠片。
《靈幻童子》的導演李作楠和編劇張信義,都是七十年代在台灣拍武俠片出身的,表現在這部主打靈幻神怪的《靈幻童子》上,其中無論拍攝手法或場面,甚至人物和劇情部分,都有一種舊武俠片的氣息,這點和《新桃太郎》等純粹神怪片很不一樣,雖然八十年代武俠電影已沒落,但武俠電視劇仍很多,而《靈幻童子》大部分篇幅,就我自己觀看的感覺是和八十年代的神怪武俠電視劇很像。
日本人系列的最後一篇,該「在華人地區發展的日本演員」出場,港台兩地的電影圈裡,長期發展的日本演員多半是動作明星,最著名的應屬倉田保昭和大島由加里(大島ゆかり,也常音譯為大島由加利),倉田保昭自七十年代已參與過大量香港動作電影,直到近年仍演過《新宿事件》等港片,而大島由加里是倉田保昭的再傳弟子,由倉田保昭引薦到香港拍片,首部電影是嘉禾的大堆頭片《富貴列車》。
「富」片之後,大島被新藝城相中簽約,並介紹她到台灣拍攝新藝城的合作對象龍祥的電影,因此大島由加里第一部戲份較重的電影,就是台灣片《歡樂龍虎榜》,往後十餘年大島曾多次來台拍片,相比多數拍港片的倉田保昭,大島可謂空中飛人,除了台灣還曾在菲律賓發展。大島由加里是空手道冠軍,學過柔道、體操和綜合武術,和多數舞蹈底的香港動作女星相比,武打身手更紮實硬淨,屬於具有力量的硬派女打星,《靈幻童子》中她與國光藝校出身的林小樓同台,她亦負責較多的實打,有許多俐落的踢腿動作。
有關大島由加里:
維基百科:有作品年表,連片中的角色定位都有(要把她後期拍的B級C級片全看過也不容易)。
香港女動作影星回顧:大島由加利。
╳╳╳
在進入歡樂的劇情之前,有件讓我小小吃驚的事:《靈幻童子》在1988年的台灣上映時,竟是限制級上映,須知1988年電檢尺度已略有放寬,「輔導級」亦已經上路(相關文),但這麼一部看似主打兒童市場的電影,竟仍乖乖的以限級上映。話說回來,當年八歲的我照樣在二輪電影院看個飽,不只我,我記得當時我很多鄰居同學都看過(畢竟當時的林小樓是兒童界的巨星啊),上有政策,但坊間自己會變通就是。
由於這是主打兒童市場的限制級電影,壞人一定要壞的簡單明瞭,開頭就看他對自己師兄弟父女趕盡殺絕,還把兩人收到葫蘆裡要帶回去採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明明沒人的場景下,很有氣勢的自言自語接下來打算做的壞事,然後哈哈哈哈哈的大笑一番。
接著壞人把一塊令牌丟給殭屍手下,要殭屍去殺師兄弟另一個女兒,令牌的造型讓我想到國中時喜歡去的禮品店。
殭屍這段其實很雞肋,沒辦法這本來就是為了賣埠多加的,原來殭屍爸爸是個單親爸爸,獨自扶養兩隻可愛的小殭屍,是說小殭屍還拿著奶瓶是怎樣...
大島由加里是女主角(林小樓則是男主角XD),這是少數她以美女路線登場的電影(小殭屍還對她說阿姨妳好漂亮),她就是壞人要追殺的對象。
美女歸美女,打起架來是完全不含糊的,對付殭屍不用靈符或黑狗血,直接用踢的。
殭屍的戲份到此為止,這段刪掉其實沒差。
林小樓出場,旁邊還有哼哈二將的搞笑人物,林小樓和爺爺汪強在道觀廚房打雜,爺爺其實也是修道者,而道觀掌門其實就是隱藏身份的壞人。
很快的,林小樓三人認識了大島,還一起打架成了朋友,同時知道大島正在尋找父親和妹妹。(這個退場動作XD)
壞人在道觀後山那可愛的基地裡,修練邪惡的沾壽大法,而大島可憐的父親和妹妹不僅被害死,還被放進罈子裡,每晚被吸取元神,我對於罈子有異樣的感受,這個畫面記的特別清楚。
而大島夜探後山被打傷,受了傷就要擦藥啦,相信導演是想製造一點曖昧的感覺,不過林小樓看起來太純良,反串起來太像小男生,兩人甚至像阿姨 VS 小弟,完全沒有男女情愫的感覺。
這種片的情節真是沒什麼好講得太詳細,總之林小樓一行五人發現壞人的陰謀,正式和壞人對抗,有些畫面當時只是搞個笑,並沒有打算往太低級的方向去,但現在心術不正的我看起來就蠻啼笑皆非的,該不會是因為這種場面被評為限制級的吧。(誤)
最後的大戰風格很雜匯,武打加茅山術,連動畫都出來了,原來壞人練了半天的什麼大法,是把自己變成一沱捲曲的青色物體,結果...
大島首先戰死,最後一向搞笑的小兵使出感動的自殺式攻擊,和壞人同歸於盡,全部死光光只剩林小樓和爺爺,這類電影很少有這麼悲壯(?)的結局的說。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新30影12] 全職殺手
日本人系列(4)
年份:2001年
監製:杜琪峰、韋家輝、劉德華
導演:杜琪峰、韋家輝
編劇:韋家輝、Joey O'Bryan
演員:劉德華、反町隆史、任達華、林熙蕾、應采兒、林雪…
《全職殺手》簡單年表:
1995年,在香港商業電台任職,22歲的彭浩翔,開始籌備構思其生平第一部「認真和不懶惰」的小說《全職殺手》。
1997年年底,經過十八個月的實際走訪、蒐集資料和撰寫,分兩冊的25萬字小說《全職殺手》正式出版。
1998年,商業電台將《全職殺手》改編為廣播劇,由劉德華聲演「O」,謝霆鋒聲演「托爾」,以及楊千嬅、盧巧音、雷頌德和張達明等人參與演出。
2000年,劉德華有份投資的天幕電影公司取得《全職殺手》電影版權,計畫與銀河映像合作開拍電影版。
2000年,劉德華有份投資的nmg公司標得反町隆史亞洲巡迴演唱會主辦權,隨後劉德華力邀反町隆史合作主演《全職殺手》。
2000年~2001年,彭浩翔不願參與《全職殺手》的拍攝工作(相關文章),但在天幕電影公司支持下,開始執導短片及個人第一部導演電影《買兇拍人》,同樣與殺手題材有關,和《全職殺手》風格迥異,展現其「認真的不正經」風格。
2001年8月,電影《全職殺手》在香港上映,稍後入圍多倫多影展,在該影展中舉行國際首映。
2001年9月,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推薦《全職殺手》參選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是該年度唯一一部香港候選影片,但並未正式入圍。
反町隆史 飾演 O
劉德華 飾演 托爾
林熙蕾 飾演 秦小姐
任達華 飾演 Lee
應采兒 飾演 Gigi
林雪 飾演 托爾的經紀人
柯林頓 飾演 職業殺手
1. 杜琪峰加韋家輝炮製過許多超級好片,是黃金組合品質保證,不過任何大師都可能有失手的時候,雖然我不知道這部算不算。
2. 除了贊助商,所有Staff名單全部只用英文,我當然不喜歡這樣...
3. 一派衝出香港的強片氣勢,從頭到尾像不斷把「我是大片」四個字用亮色螢光筆畫粗線。
4. 我能接受將原著大改特改,畢竟要將25萬字的小說原汁原味拍成電影,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5. 何況在十年後重看,我發現我也沒多喜歡原著,當然還是比電影喜歡就是。
6. 對於改編最有微言的一點:原著很重視反映真實殺手的生態(雖然一般人不會知道,到底真實反映了多少或唬爛多少),但片中的O完全往小說裡說的「只存在電影裡」的方向發展,既然連這點都改掉幹嘛還要改編這本小說?
7. 影像可以去延伸文字的畫面感,原著五行篇幅、很容易漏掉的東西,在電影裡就可以拍五分鐘,還變成一個重要的題目。
8. 所以很多時候成功的改編,就是成功的情節抽取,成功的小處放大,成功的不貪心...
9. 要把大作濃縮成兩小時是超高難度的,失敗的例子太多了,即使《全職殺手》小說不算太大作,電影也未必失敗。
10. 和原著走不同的方向也是改編的道路,但如果方向差太遠甚至完全相反,可能會讓人覺得這樣何必改編。
11. 原著很冷靜很踏實,而電影整個浪漫風。
12. 原著一開頭就提到殺手(Killer)和刺客(Hit Man)的分別,電影版的英文片名是《Fulltime Killer》,原著小說則是《Full Time Hit Man》,可見很多東西是自覺的偏離原著。
13. 電影的結局很韋家輝,虛實交錯、霧裡看花,還有揮之不去宿命觀。
14. 其實這只是個有關任達華要寫書的故事吧,可是以他在後面的精神狀態,我會懷疑我前面看到的都是在呼弄我,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哈哈...
15. 觀眾以全知旁觀者角度看戲,但好幾個角色的口白角度和客觀角度並存,敘事方式有點複雜,但整齣戲的情節其實沒有很複雜。
16. 何況以事先看過原著聽過廣播劇的如我來講,上面這些好像沒差...
17. 情節不複雜,但也許背後有很多複雜的隱喻什麼的,以杜韋的功力,後段絕對不是瞎掰亂搞,而是一些有深度的東西。啊,我才不管這些咧...
18. 有一個超級頭痛的部分,就是看這部電影在聽覺上很痛苦。
19. 日語、英語、國語、粵語,最後那種最少出現,卻是唯一一種發音感情語調都OK的。
20. 看劉德華和林熙蕾用日語交談,我懷疑我正身處在另一個星球...
21. 劉德華背這麼多日語台詞真是辛苦他了。
22. 任達華和應采兒都用英語對話,香港國際刑警果然很國際。
23. 而且任達華連自言自語發神經的口白還是堅持說英語,彷彿廣東話這語言並不存在於世上。
24. 香港演員都不太講廣東話,反町隆史倒是都說日語,謝天謝地。
25. 我還是覺得把語言搞得這麼複雜,是裝模作樣多過一切,當然這可能是我很痛苦所以有偏見。
26. 總之外語的配置這部份,我比較欣賞《順流逆流》之類電影,裡面恭碩良多型啊,連伍佰的台灣國語和不標準粵語都完全協調,因為他們該閉嘴的時候都閉得緊緊的,拼命講、講很多只會露餡。
27. 整部電影不講話的時候比較好看,動作戲是高水準,香港電影拍動作戲最厲害了!
28. 流暢歸流暢,也很刺激奪目,但在銀河映像的電影裡,這部的動作戲沒啥特色,終場對峙遠不如《鎗火》或《PTU》這些低成本片的經典場面。
29. 只是猜測:如果為了打入國際普羅市場,而把部分動作戲拍得有點樣板,可能有點本末倒置。
30. 反正這部電影也不自認是香港電影...
31. 要改變對劉德華根深蒂固的印象,唯有臉被遮住一部份或全遮的情況下,戴面具的目的就是這個吧?(毆)
32. 已經不是劉德華有沒有辦法突破的問題了,而是觀眾有沒有辦法突破對劉德華的既有印象。
33. 我還是比較喜歡劉德華演動作很劉華的角色。
34. 不敢奢求O的工作哲學會被電影好好拍出來,但不喜歡角色少了原著的人味。(有個小八卦:聽說原劇本有O自瀆的戲份,這個原著也有,但後來刪了,不知道是日本方面反對,還是為了讓戲更闔家觀賞。)
35. 為了把原著的配角托爾變主角,O的角色力度似乎必然比原著弱。
36. 低調的O會在車站大庭廣眾之下,不作任何變裝連墨鏡都沒戴就開槍殺人,我不是好能接受,不是比托爾低調就叫低調吧?
37. 日本大咖男星裡,反町隆史的演技不算好,不過他在片中還蠻有型的,和老杜電影的氣場符合。
38. 女主角的重要性提升了,但反而更花瓶了是怎樣。
39. 當時的林熙蕾演技不好,口白也很僵硬,偏偏她的角色戲份很重。
40. 很高興在兩大巨星夾擊下,任達華沒有變路人,而是神經病。(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角色就是要表現一些「深」的東西,啊,我才不管這些咧...)
41. 有沒有理由都好,我真是非常非常非常討厭最後三個人坐在桌子說笑的那場戲。
42. 應該說最後廿分鐘的戲都很......總之我不會想再看。
43. 無可避免的對決加上為了搶女人決鬥,其實骨子裡還是最古老的雙雄情意結。
44. 扣掉一些不喜歡的場面,最後的結局我還蠻喜歡的,但整部電影就喜歡不起來了。
年份:2001年
監製:杜琪峰、韋家輝、劉德華
導演:杜琪峰、韋家輝
編劇:韋家輝、Joey O'Bryan
演員:劉德華、反町隆史、任達華、林熙蕾、應采兒、林雪…
《全職殺手》簡單年表:
1995年,在香港商業電台任職,22歲的彭浩翔,開始籌備構思其生平第一部「認真和不懶惰」的小說《全職殺手》。
1997年年底,經過十八個月的實際走訪、蒐集資料和撰寫,分兩冊的25萬字小說《全職殺手》正式出版。
1998年,商業電台將《全職殺手》改編為廣播劇,由劉德華聲演「O」,謝霆鋒聲演「托爾」,以及楊千嬅、盧巧音、雷頌德和張達明等人參與演出。
2000年,劉德華有份投資的天幕電影公司取得《全職殺手》電影版權,計畫與銀河映像合作開拍電影版。
2000年,劉德華有份投資的nmg公司標得反町隆史亞洲巡迴演唱會主辦權,隨後劉德華力邀反町隆史合作主演《全職殺手》。
2000年~2001年,彭浩翔不願參與《全職殺手》的拍攝工作(相關文章),但在天幕電影公司支持下,開始執導短片及個人第一部導演電影《買兇拍人》,同樣與殺手題材有關,和《全職殺手》風格迥異,展現其「認真的不正經」風格。
2001年8月,電影《全職殺手》在香港上映,稍後入圍多倫多影展,在該影展中舉行國際首映。
2001年9月,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推薦《全職殺手》參選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是該年度唯一一部香港候選影片,但並未正式入圍。
反町隆史 飾演 O
劉德華 飾演 托爾
林熙蕾 飾演 秦小姐
任達華 飾演 Lee
應采兒 飾演 Gigi
林雪 飾演 托爾的經紀人
柯林頓 飾演 職業殺手
1. 杜琪峰加韋家輝炮製過許多超級好片,是黃金組合品質保證,不過任何大師都可能有失手的時候,雖然我不知道這部算不算。
2. 除了贊助商,所有Staff名單全部只用英文,我當然不喜歡這樣...
3. 一派衝出香港的強片氣勢,從頭到尾像不斷把「我是大片」四個字用亮色螢光筆畫粗線。
4. 我能接受將原著大改特改,畢竟要將25萬字的小說原汁原味拍成電影,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5. 何況在十年後重看,我發現我也沒多喜歡原著,當然還是比電影喜歡就是。
6. 對於改編最有微言的一點:原著很重視反映真實殺手的生態(雖然一般人不會知道,到底真實反映了多少或唬爛多少),但片中的O完全往小說裡說的「只存在電影裡」的方向發展,既然連這點都改掉幹嘛還要改編這本小說?
7. 影像可以去延伸文字的畫面感,原著五行篇幅、很容易漏掉的東西,在電影裡就可以拍五分鐘,還變成一個重要的題目。
8. 所以很多時候成功的改編,就是成功的情節抽取,成功的小處放大,成功的不貪心...
9. 要把大作濃縮成兩小時是超高難度的,失敗的例子太多了,即使《全職殺手》小說不算太大作,電影也未必失敗。
10. 和原著走不同的方向也是改編的道路,但如果方向差太遠甚至完全相反,可能會讓人覺得這樣何必改編。
11. 原著很冷靜很踏實,而電影整個浪漫風。
12. 原著一開頭就提到殺手(Killer)和刺客(Hit Man)的分別,電影版的英文片名是《Fulltime Killer》,原著小說則是《Full Time Hit Man》,可見很多東西是自覺的偏離原著。
13. 電影的結局很韋家輝,虛實交錯、霧裡看花,還有揮之不去宿命觀。
14. 其實這只是個有關任達華要寫書的故事吧,可是以他在後面的精神狀態,我會懷疑我前面看到的都是在呼弄我,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哈哈...
15. 觀眾以全知旁觀者角度看戲,但好幾個角色的口白角度和客觀角度並存,敘事方式有點複雜,但整齣戲的情節其實沒有很複雜。
16. 何況以事先看過原著聽過廣播劇的如我來講,上面這些好像沒差...
17. 情節不複雜,但也許背後有很多複雜的隱喻什麼的,以杜韋的功力,後段絕對不是瞎掰亂搞,而是一些有深度的東西。啊,我才不管這些咧...
18. 有一個超級頭痛的部分,就是看這部電影在聽覺上很痛苦。
19. 日語、英語、國語、粵語,最後那種最少出現,卻是唯一一種發音感情語調都OK的。
20. 看劉德華和林熙蕾用日語交談,我懷疑我正身處在另一個星球...
21. 劉德華背這麼多日語台詞真是辛苦他了。
22. 任達華和應采兒都用英語對話,香港國際刑警果然很國際。
23. 而且任達華連自言自語發神經的口白還是堅持說英語,彷彿廣東話這語言並不存在於世上。
24. 香港演員都不太講廣東話,反町隆史倒是都說日語,謝天謝地。
25. 我還是覺得把語言搞得這麼複雜,是裝模作樣多過一切,當然這可能是我很痛苦所以有偏見。
26. 總之外語的配置這部份,我比較欣賞《順流逆流》之類電影,裡面恭碩良多型啊,連伍佰的台灣國語和不標準粵語都完全協調,因為他們該閉嘴的時候都閉得緊緊的,拼命講、講很多只會露餡。
27. 整部電影不講話的時候比較好看,動作戲是高水準,香港電影拍動作戲最厲害了!
28. 流暢歸流暢,也很刺激奪目,但在銀河映像的電影裡,這部的動作戲沒啥特色,終場對峙遠不如《鎗火》或《PTU》這些低成本片的經典場面。
29. 只是猜測:如果為了打入國際普羅市場,而把部分動作戲拍得有點樣板,可能有點本末倒置。
30. 反正這部電影也不自認是香港電影...
31. 要改變對劉德華根深蒂固的印象,唯有臉被遮住一部份或全遮的情況下,戴面具的目的就是這個吧?(毆)
32. 已經不是劉德華有沒有辦法突破的問題了,而是觀眾有沒有辦法突破對劉德華的既有印象。
33. 我還是比較喜歡劉德華演動作很劉華的角色。
34. 不敢奢求O的工作哲學會被電影好好拍出來,但不喜歡角色少了原著的人味。(有個小八卦:聽說原劇本有O自瀆的戲份,這個原著也有,但後來刪了,不知道是日本方面反對,還是為了讓戲更闔家觀賞。)
35. 為了把原著的配角托爾變主角,O的角色力度似乎必然比原著弱。
36. 低調的O會在車站大庭廣眾之下,不作任何變裝連墨鏡都沒戴就開槍殺人,我不是好能接受,不是比托爾低調就叫低調吧?
37. 日本大咖男星裡,反町隆史的演技不算好,不過他在片中還蠻有型的,和老杜電影的氣場符合。
38. 女主角的重要性提升了,但反而更花瓶了是怎樣。
39. 當時的林熙蕾演技不好,口白也很僵硬,偏偏她的角色戲份很重。
40. 很高興在兩大巨星夾擊下,任達華沒有變路人,而是神經病。(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角色就是要表現一些「深」的東西,啊,我才不管這些咧...)
41. 有沒有理由都好,我真是非常非常非常討厭最後三個人坐在桌子說笑的那場戲。
42. 應該說最後廿分鐘的戲都很......總之我不會想再看。
43. 無可避免的對決加上為了搶女人決鬥,其實骨子裡還是最古老的雙雄情意結。
44. 扣掉一些不喜歡的場面,最後的結局我還蠻喜歡的,但整部電影就喜歡不起來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