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個人] 雜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個人] 雜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個人] 只是發發牢騷

本來應該很高興的...



明年2月2日和3日,我偶像將在紅館舉行暌違五年的香港大型個唱(11月28日到12月1日優先售票),從之前有風聲出來時,我的心情就是又期待又有點擔心,因為2月開唱,對我而言充滿不確定性,若是農曆年之後開唱倒沒什麼問題,若農曆年期間開唱,則我肯定去不成,但由於SK從來不是新年熱鬧拜年同樂那型的歌手,不可能選擇新年檔期開唱,這方面倒不很擔心。

但我第二擔心的情況還是發生了,SK開唱的時間不偏不倚是農曆新年的前一週,是我過年前公私都最忙碌的時間,目前完全無法確定行程,即使能成行也只能看星期六的第一場,確定不能悠哉的看兩場演唱會順便遊香江。

或許前兩次我的運氣太好,沒有次次這麼好運的。只能期望2014年,SK在入行25週年的這一年能有更多的動向,最好是能成功舉辦她理想中的音樂舞台劇。

╳╳╳

以上是第一個牢騷,以下則是第二個,很抱歉這麼久沒新post,還在這種時候發牢騷。

「彼此不要羨慕」這個Blog即將成立滿五年,但其實近兩三年Blog的發文量可說每況愈下,2012年這一年到目前更只有25篇,看到別人一個月就能寫30篇文,而這裡可能一年都無法達到這個數量,真是感到十分汗顏。

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寫Blog的這段時間,我從二字頭變三字頭,工作和人際各方面,家人的身體狀況也都有一些變化,當然我從來不是心無旁騖的在寫Blog,現實生活的狀況當然會影響,但肯定不是Blog文如此難產的唯一原因。

這兩年已經累積了二位數字的「斷頭文」甚至「斷頭擷圖」,都是開了頭卻沒辦法完成的題目,而這是剛開始寫Blog時完全沒發生過的事,所以我想Blog文難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在寫Blog這件事上迷失了,這個Blog的寫法本來就頗費時費力,因此當我越來越質疑自己正在做的事、寫的東西時,就越來越無法一鼓作氣的寫,而這是我目前無法克服的問題。

真的很感謝這麼久以來,願意將寶貴時間拿來看我廢話的朋友,和包容這個Blog和我個人種種幼稚作風的各位,在此也向對這個Blog還有一點期望的朋友說聲對不起。

最後,這篇牢騷真的只是發牢騷、閒聊交代一下,沒有討拍的意思,所以真的不用特地留言開解我什麼的,大家對我太好只會讓我更汗顏,而儘管現在我的狀況的確不太好,但正好可以沈澱一下,「彼此不要羨慕」休息一陣子還是會繼續發文的。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閒聊] 台慶夜、紅白鬥

好久沒有純水性質的閒聊花癡文了...



好久沒寫我偶像的近況了,都不知道要怎麼開頭了○( ̄﹏ ̄)○

話說上週週休的7日和8日這兩天,好久沒有關注香港大型晚會的在下,很難得有機會連續兩天都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香港播完節目後,網上的善長釋出影片,皆因我兩位較少露面的偶像,這兩天竟接連在大型晚會裡演出,這種好事還真不是年年有的。

關淑怡〈幻影〉
曲:林敏怡 詞:林敏驄
關淑怡〈細水長流〉
曲:M.Alejiandro,M.Beigbeder 詞:林振強


(標題是草蜢,但影片前段就是SK的環節。)

首先是SK在7日播出的《2012翡翠歌星紅白鬥》中,以嘉賓身份演唱兩首歌曲,兩首都是翻唱他人的作品,第一首是譚詠麟的〈幻影〉,第二首則是日前逝世的蔡齡齡的首本名曲〈細水長流〉。

所謂《翡翠歌星紅白鬥》,其實就跟《翡翠歌星賀台慶》差不多,只是還沒到TVB台慶的日子而已,《翡翠歌星紅白鬥》是TVB和四大唱片公司分道揚鑣後,首次辦翡翠歌星系列活動,為了增加星光找了不少外援和資深歌手助陣,算是盡人事了。SK上次參與《翡翠歌星賀台慶》是在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停辦),當時這個Blog剛開張,有順便回顧過SK參加這個晚會的歷史(Here),今年和2008年一樣,SK是以嘉賓身份登場,不須當背景玩遊戲被消遣等等,專心唱歌就得了。

今年二月提過SK和麥浚龍合唱,並且有與唱片公司接洽的風聲(Here),但很可惜的截至目前為止沒有太多新的消息,近幾年除了(我看不到的)各地演唱會外,TVB真是少數能見到SK的管道了,可能拜四大缺席所賜,TVB還挺常找SK撐場的,去年也找過她擔任勁歌總選的嘉賓,這點真是多謝了。



接下來這位讓我更激動,本Blog一哥張立基在去年回流香港,不時有曝光機會,稍後還將擔任《亞洲星光大道5》的評審。但始終少有較大型較正式的演唱活動,終於在8日播出的《亞洲電視55周年頒獎禮》中,身為亞視第一屆《未來偶像爭霸戰》冠軍的他,以表演嘉賓的身份在晚會中又唱又跳首本名曲〈Electric Girl〉。

張立基〈Electric Girl 2012 Remix〉
曲:陣內大藏 詞:周禮茂 Remix:DJ Dan Tang



亞視活動能見度較低,基哥這段視頻才一千多人點閱,但已是《亞洲電視55周年頒獎禮》反應最熱烈最正面的了,反觀《翡翠歌星紅白鬥》罵聲不少,但看的人就是多很多。

基哥的表現,不得不說比我預期中還要更好,能感受到是盡力而專注的表演,開心之餘亦覺得感動。雖久疏戰陣,基哥仍邊跳邊唱現場,配合這首數月前已曝光的新混音版〈Electric Girl〉(Here),舞也是新編的,動作雖沒有當年腿像裝了馬達般複雜動感,但台風穩健不減當年,演唱水準更絕不失禮,尤其前一天《翡翠歌星紅白鬥》中,才看到不少邊跳邊唱個幾句,都全數對嘴還不見得對得好的,基哥的年紀可能是不少年輕歌手的兩倍,但無論力度和準度都一點老態也沒有,值得喝采。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公告] 即日起不回覆匿名留言

即日起,「彼此不要羨慕」不回覆匿名留言,當然匿名仍會如常發佈。

以上是重點,以下是此公告發佈的原因和心情,對多數人而言都是廢話而已,請慎入。

我一直認為,在這個所有人都很忙的時代,有素昧平生的人願意看我寫出來的東西,甚至願意花時間留言交流,是很令人感激的事。

相信「彼此不要羨慕」一直以來對網友留言的處理,干涉程度不高,既沒有啟用「意見管理」(即所有留言須在管理者同意下發佈),現況是連驗證碼都取消了,除了惡意留言、廣告或重複送出的留言外,從來沒有主動刪除過網友的留言。雖不是所有留言都有回覆,但回覆比例應該在九成五以上,未回覆的,除了眼殘漏看的,大多是求檔、留言對象(應該)不是我,或者不太善意的留言。

如果說一直以來比較苦惱的,就是匿名留言,不同於惡意留言或廣告,我可以直接刪除而不會有任何罪惡感,匿名留言一直讓我比較糾結,其實我不很想回覆匿名留言,因為在回覆時會有對著空氣講話的感覺,尤其是長篇回覆時,這樣的感覺更強烈。但很幸運的,在這裡匿名留言的網友,多數看得出是善意的,和一般留名網友無異,如果因匿名而不回覆,似乎也有糟蹋網友好意之嫌。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總覺得「彼此不要羨慕」的匿名留言比例越來越高,甚至在近期留言中,除了我的回覆,只能找到一兩個不是匿名的留言,匿名留言數量甚至凌駕有留名的留言。

相信在暱稱一欄打幾個字不會花太多時間,而這裡也並未限制一定要登入留言或留下個人網址,應該不會侵犯到網友的隱私,既然如此,不禁讓我懷疑,是不是這個Blog給人的觀感實在太糟糕,導致不願意在此留名的網友增加。

當然我也相信,很多匿名留言純粹只是因為沒有想這麼多,沒有任何惡意也不是出自對這個Blog的看不起,但匿名留言變多,對我寫Blog的心情的確有點影響,甚至偶爾讓我覺得:這是不是因為我做錯什麼,或者因文章質量下降的關係。另一個苦惱是:有些匿名網友留言次數在兩次以上,甚至也有所謂的「常客」,要分辨不同的匿名留言是否出自同一人,以便做出回覆時,著實也讓身為笨蛋的我頗傷腦筋。

在此也要強調:做出不再回覆匿名留言的決定,不是針對任何一個近期的匿名留言,這實在是累積兩三年的感受,因為越來越多,甚至擔心將來會有更多匿名留言,為了不要再讓我再這麼糾結,而做出這樣的決定。

在此也向匿名留言的網友說聲抱歉,若這篇心情抒發有冒犯到您的地方,實非我的本意,而不再回覆也不代表匿名留言的存在有任何變動,若您仍想在此匿名留言,除了不會回覆外,一切照常。再次感謝包括匿名的所有留言網友,若此舉造成您的不便或不愉快,再次向您說聲抱歉。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敗家] 陳奕迅限量版USB

全名是陳奕迅《Taste the Atmosphere/ Stranger Under My Skin》限量版USB,現在的唱片公司真是很喜歡來這套...



Eason最近期的三張唱片都是EP,不過後面兩張:去年十月出的《Taste the Atmosphere》和今年二月發行的《Stranger Under My Skin》,本來是計畫以雙EP專輯的形式一起發行的,有點類似2002年的《The Line-Up》,但因為籌備時間和唱片公司唯利是圖讓歌曲發揮宣傳效益的考量,兩張EP最終還是各自獨立發行。



這筆生意算盤打得精,兩張EP若以同一張專輯的形式發行,頂多賣將近一百港元,但分開賣的話,一張起碼六、七十元港紙,待兩張出齊後,為了一償歌迷對於完整專輯概念的遺憾,還能出個限量版USB再撈一票。



身為一條水魚,還是想都不想就買了,本來三月初時,我就已在寰購網預購,但不知道是太搶手還是怎樣,出版後寰購網竟調不到貨,只好在某拍賣購買,連運費比原本寰購網的價格還高約兩百台幣。(香港當地預購價是200 HKD,寰購網預購價227 HKD。)


(↑陽光太耀眼導致色差很嚴重,盒子顏色其實是深灰的,比較類似↓圖。)


開封後是一只長寬高約18*19*5(公分)的布面月餅盒,正面是藍色繡圖以及兩張EP的標題,背面貼一張紙,上面有所謂的限量編號。



打開盒子,偌大的空間只放了一個錄音帶盒。



噱錢歸噱錢,做得還蠻像一回事的。



拿出來以後就知道不是了,不過意思到了就好。



兩面分別是《Taste the Atmosphere》和《Stranger Under My Skin》的圖文,的確卡帶的AB面很適合這概念,也代表兩者終於合而為一。



可當隨身碟,我當然不會拿來當隨身碟用,主要是要看看裡面的東西...



附有七首《Taste the Atmosphere》和《Stranger Under My Skin》的歌曲MV,原本預計是八首,但後來少了〈最後派對〉。




盒子空間這麼大,是預留來放入兩張EP用的。



兩張EP的大小剛好可填滿凹槽。



抽屜狀,不知道還以為真的是月餅,還有防油紙。

不知不覺,兩張EP加個MV USB再加個月餅盒,花了我超過一千七百元台幣,若真的視為一張專輯的話,應該是我買過最貴的一張專輯。

話說回來,我成為陳奕迅的歌迷已進入第十三個年頭,他老兄出過這麼多唱片,還加上演唱會影音,日積月累下來...



基本上我是新專輯必買,改版買不買看心情,演唱會至少買一影音,有新歌的精選輯原則上會買,沒新歌的精選或復刻那些原則上不買,完全算不上是逢碟必買的死忠Fan。扣掉幾張借人的、找不到的、懶得找的,這裡有我95%以上的Eason碟了,只是個人音樂作品,還不包括合輯和電影DVD,而我房間除了床以外,沒有其他地方舖得下了,可見這人出過的碟實在有多到。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閒聊] Blog文章的篇幅和日後走向

「新30影」只剩最後一篇,如無意外還是3000字以上的篇幅,重點是這系列之後的走向,我自己是覺得「新30影」有些走火入魔,日後不會動輒三五千字的,但是否還應該更加精簡呢?我則不太有頭緒,所以希望有在閱讀,而且日後還打算繼續看這個Blog的網友,提供一些意見,謝謝。




1000字以內文章例如:

822字:[閒聊] 《小小小警察》馬來西亞版DVD
877字:[30曲之4] 梁雁翎〈像霧像雨又像風〉

2000字以內(1000字以上)文章例如:

1243字:[閒聊] 樂貿版《大迷信》DVD入手
1453字:[30影之4] 鬼迷心竅(驚嚇王)
1989字:[30影之2] 忠義群英(七福將)

2000字以上:

太多了,例如左邊標籤「[2010特] 新30影」點進去每一篇都是。Orz





順便閒聊一下,有關「彼此不要羨慕」近期的心路歷程,以及日後的走向和計畫...

1.「新30影」寫完後的計畫是...沒有計畫(毆),不是啦,因為我去年真是深深感受到:計畫真的趕不上變化,所以真的不敢再開什麼支票,唯一期許是希望今年仍維持一個月(至少)有兩三篇文。

2. 平均的篇幅一定要縮短,老實說我一直非常疑惑,寫這麼長真的有人看嗎?當然寫Blog不全然為了給人看,自High也很重要,但直到去年有一篇七千多字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我覺悟了。

根據「Google Analytics」的統計,這個Blog的...

文章A:2084字,訪客平均停留時間04分05秒。
文章B:3343字,訪客平均停留時間04分35秒。


AB兩篇皆為個別電影的專文,兩部電影的題材很相近,且兩篇都只有文字和圖片,沒有任何影音,瀏覽次數也相近,都在1000以上,1500以下,相信即使個別瀏覽者停留時間較長,影響也不會太大。

更那個的例子也有:

文章C:72XX字,訪客平均停留時間04分28秒。
文章D:38XX字,訪客平均停留時間03分56秒。


這兩篇也都是個別電影專文,都屬於比較認真,也比較枯燥的電影文,電影本身也比較嚴肅,整體來說就是比較趕客的,瀏覽量都還不到1000,文章C就是連我自己都快看不下的一篇,也相信以後不會再有這種篇幅者。

3. 單獨電影的文在集滿100部後,應該會少寫,也想從其他角度,例如人物、歌曲或DVD等等,或者比較閒聊的電影文,再看看吧。

4. 希望再寫「港星潮」系列,但我能想到的題材,手邊有的資料實在剩下不多,或者會更新舊文吧...

5. 不可否認,寫Blog的熱情已經沒有兩三年前這麼高昂,一方面是本身生活上的轉變,沒有那麼多閒情,加上想寫的東西也寫了一大半了。另一方面,時代變得太快,寫Blog不過三年,網路世界的生態都有不小變化,好像微網誌的崛起,顯得長篇大論更沒有容身之處,或許兩三年後就會幾乎沒有人在看或在用Blog也說不定,真的值得繼續花這麼多時間攪和下去嗎?




╳╳╳

3/5更新一下:

6. 的確有時候會有點煩,倦勤也是有的,畢竟人生不是只有網路,更不是只有Blog,但我目前完全沒有停寫Blog的打算,徵詢篇幅的意見,是作為以後定題目和範圍的參考,這明明就是因為我想繼續寫下去,所以要找新的出路啊XD。

7. 稍微解釋一下,投票的第一和第二項,是想知道讀者的閱讀習慣,希望知道是不是很多讀者不習慣看太長的篇幅,但即使投第一項的人最多,我也不可能嚴格執行成每篇文都不到1000字,第二項亦同。至於三、四項,為什麼「維持現狀」還會分兩種:其實這裡現有的文章裡,就是有些比較精簡,有些比較囉唆,所以若喜歡較精簡文章請投第三,喜歡東拉西扯或覺得圖多文長正好殺時間的話,則是第四項。

8. 投票人數不多,大概只有點閱文章的三分之一,可見很多人應該對這個沒什麼意見Orz。似乎後兩選項較多人選,不過會參與投票的,應該大部分都是常客吧,所以比較能接受原來的發文方式,只能感謝捧場了。

9. 這個投票我自己是選第三項啦,其實縮短篇幅也不代表東西會變少,相反的,也許原本只能PO兩篇文,縮短篇幅後可將多出來的心力多發一篇也說不定。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老陳] DUO @ 台灣

演唱會都沒拍照,周邊還沒拿到,這篇沒什麼圖。



只有隨口吹幾句,小小的個人觀感。

1. Eason的狀態比上次好一點(應該吧),小巨蛋的音響則比上次好很多(肯定是),起碼沒有超大的回音。

2. 雖然說狀態有好一點了啦,但每次聽完演唱會,最大的希望都是要他快休息護嗓是怎樣。

3. 第二場開頭的〈今天等我來〉唱成那樣讓我有點驚,還好很快就回神了,原來只是狂灌可樂的緣故啊。

4. 「DUO」主題的兩兩對照組合比香港場少一組,除了〈今天等我來〉&〈好歌獻給你〉外沒有一組和香港相同,〈浮誇〉和〈無人之境〉對照的歌換成〈我〉和〈失樂園〉,現場聽Eason唱〈失樂園〉實在太爽了,這是我最喜歡的草蜢慢歌。

5. 承上,「DUO」的選曲還是很多冷門歌(包括國語的都是),很感謝Eason和他的團隊沒有遷就普及性而犧牲主題的完整。

6. 如果是第一次看Eason演唱會的非歌迷觀眾,這種曲目應該會很茫吧?不過想想Eason在四年內在台灣開了三次大型售票演唱會,是該給前兩次都有看的歌迷們一點(大規模的)新東西了。

7. 只能說,演唱會的曲目無論怎麼編排,一定都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好像我不想聽全場都是大熱國粵語歌的演唱會一樣。

8. 唱很多別人的歌是好事,自己的歌有的是機會唱,有很多歌這輩子大概只能聽他唱這麼一次。

9. 有很多遺珠,哪次不是?Eason歌太多了...陳老師我想聽〈葉問風中轉〉呀~(巴頭)

10.演唱會裡快歌才是王道,我最High的一段是香港DVD看過的快歌組曲,曲目是〈芳華絕代〉。

11.第二場唱得「又」比第一場長很多?其實這次沒有,第二場這麼晚結束的主因是晚開場 + 口水多,還有人求婚,歌其實沒多幾首,曲目上我也不覺得第二場有比較好,第一場有〈拔河〉和〈隨意門〉,還有台灣難得一見的梁漢文耶~

12.我真心覺得這次看第一場沒虧,第一場狀態也比較好,當然第二場現場的氣氛更好一點(但沒前年好),當然我相信之後會有更多人想搶最後一場的票。(喵的這次票已經夠難買了,下次真的要挫著等了)

13.在粵語歌越來越少人聽的現在,能在台灣唱大半場的粵語歌,現今粵語歌壇有陳奕迅這根支柱真好。

14.很欣賞給後面樂隊成員個人Show這點,演唱會本來就不是一個人玩得成的,何況YoYo、Ellen和恭碩良的實力有目共睹,恭碩良唱完我還想叫Encore...(喂!)

15.剛剛看有新聞台記者靠北說粵語歌是「竟然是這樣的歌」,不爽不要聽,套一句Eason的「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吹咩。

16.整體來說,扣掉上次幾乎是加唱一場的筋疲力盡瘋狂Encore外,對我而言這次曲目、編排還有Eason的Talk Show都勝呢。

17.可惜我因為一些個人場外的、心情上的因素,沒辦法很盡興的聽,高雄場要唱台語歌耶,可惜大概不能去,只好期待下次了,只是聽說下次還要再等兩年...

18.不過下次我希望能去香港聽了,「Get a Life」之後兩次都沒去過,尤其「DUO」的四面台的立體舞台真是比小巨蛋的平面好太多了。

Rundown網上有許多詳細精美的版本,這邊只是方便個人記錄對照用的簡陋版。










附錄:What is DUO?

有關「DUO」的概念,Eason在演唱會裡也花了點時間解釋,的確若事先沒有任何有關「DUO」主題的先備知識,包括香港場或各類報章訪談等,可能搞不太懂這次演唱會。「DUO」字義上是二重唱,引伸成事物的兩面,甚至有雙重人格、精神分裂的感覺,以歌來說,就是兩首用不同角度唱同一個主題的歌曲。有關這系列演唱會「DUO」概念的形成,去年Eason在香港場之前的電台訪談談過不少,去年我在ptt的Eason板剛好有整理到,趁這個機會,正好可以拿來對照一番。

當時演唱會的概念未全然成形,訪談提到的一些東西,和後來呈現出來的已不一樣,但概念大致相同。陳奕迅的好,在於他的活力和誠意,在於他不墨守成規,在於他求新求變,所以他不會一套曲目走天下。此次訪談的內容也不止談「DUO」,還談了一些Eason個人作演唱會的觀念等等。

2010/2/1(一)~ 2010/2/5(五),商業電台叱吒樂壇節目。

2/1

Eason主要在談這次演唱會的主題「DUO」要怎麼呈現
其實有點像之前沒成功的「Two Sided」概念:用兩個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

Eason說光是他自己的歌,就有好像〈浮誇〉和〈低調〉這種對照關係的

另外一個「DUO」的方向是,譬如要唱「寂寞」這個主題
就可以唱張國榮的〈寂寞夜晚〉 V.S. EASON自己的〈我們都寂寞〉(這是舉例啦,我們都知後來是〈浮誇〉。)
或者一個part唱四首有關「寂寞」的歌,一個part唱幾首有關「熱鬧」的歌

還有一種可能是,就是一首歌的可能性
比如〈幸福摩天輪〉,Eason說這首歌的底蘊是不開心的,歌裡的幸福景象是幻想的
但卻很多朋友在婚禮還是什麼,卻要Eason唱這首歌祝賀
又比如〈與我常在〉,很多人覺得是很興奮熱鬧的
但其實它的歌詞是「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一個人從鏡內發展恩愛」,這是很悲的

Eason說今次不跳舞,集中在唱和視覺效果,還說這次會唱很多別人的歌
其實Eason沒有透露曲目,只是假設他唱哪些歌怎樣怎樣
舉例:陳奕迅唱〈囍帖街〉會怎樣,陳奕迅唱〈酷愛〉會怎樣
Eason還說因為早期翻唱過一些別人的歌
結果有些年輕人以為那些是Eason自己的歌,例如〈垃圾〉和〈有了你〉。



2/2

音樂班底的部分,大致上有:

音樂總監是王雙駿,兼彈Bass
鼓手找了恭碩良,琴師是何炳和孫偉明
Saxophone等吹奏樂器則是Charlie Huntley,一位居港的外國人
吉他手有Danny Leung,還有一個吉他手會是at17的Ellen(盧凱彤)

這次會更重視合音的部分,包括上面不少人都能唱的
找了Jerald(@Swing)的學生,
還包括陳詠謙(@Vega)、岑寧兒(Yoyo,岑建勳劉天蘭之女)
總之都是有很多合音的經驗的,這次的合音大約有六位。

(以上是香港場,台灣場有部分不同)



2/3

2/3的訪談,其實提及這次演唱會的內容不多
可能因為服裝、舞台、曲目這些,其實沒很落實,而且也不宜透露太多

舞台是「Get a Life」的朱祖兒設計的,會比較複雜
朱祖兒很喜歡一些不規則的形狀,所以舞台不會是四四方方的

服裝目前還沒拍板定案,因要配合舞台
然後都在回顧以前其他演唱會做過的事
Eason說:跳舞真的好累,留給容祖兒去做XD

Eason還說可能會玩一些樂器,有些歌其實他平時有練
最近有在練彈琴,彈哪一首保密,到時候就知,因為他也怕屆時會改動
更怕他自己練不會XDDD

主持人問Eason這麼久以來,有沒有什麼是舞台上「恨做」的事(很想做的事)
Eason說是簡單一點的,怎樣讓大家視覺上、聽覺上的震撼更大一些
怎樣讓一首歌的impact再更大些...
譬如說,某些歌本身歌詞已經很有畫面,演唱會裡再配合視覺讓那種畫面感更震撼
Eason舉了「Get a Life」裡唱〈如果這一秒鐘你跟我講你不愛我〉為例
配合歌詞,背景的屋子開始塌、開始燒起來,還真的用水淋下來
總之就是把一首歌的感染力配合視覺更加提升出來



2/4

說的是演唱會的內容和時間

講了一定會唱的歌:
〈歌頌〉,因為這是一個總結 (結果沒在正規曲目出現)
〈我的快樂時代〉,這首歌現在唱會是很不一樣的感覺,那種「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的境界...
這兩首歌是不會去配合「DUO」這個主題的
其他那些一pair pair的「DUO」的歌就等觀眾自己入場看啦

Eason還說,〈與我常在〉、〈K歌之王〉這些
印象中好像會擺最後的歌,這些我就不會擺(最後)囉
〈明年今日〉這些成日會唱的歌,我未必會唱,因為夠了
或者到時候看反應,Encore唱也說不定,不過這個Show未必有Encore的
我想做一個好精簡、好精彩的兩個鐘頭的Show,其實兩個鐘頭夠了
如果精彩的話,好多片段、好多畫面是會留在腦海裡的
而不是看了三、四個鐘頭,結果記不得什麼、沒帶走什麼東西,這樣反而不好
每一晚有兩個鐘頭,玩得盡情,我覺得已經好夠

對了,這個訪問是預錄好一陣子的
因為裡面Eason說自己目前要開12場,隨時加到15場(但最後是18場Orz)
所以他也要保留一點體力

不過呢,Eason也說尾場還是會唱多點的,好像不公平,但也沒辦法啦
兩個鐘頭之外的就是bonus
而且可能第一場有的東西,是第四場看不到的,第三場可能錯漏百出,第六場又好了
其實每一場都可能有不同的體會,這種(公不公平)是很難去計較的

(我個人是很贊成Eason這個做法啦XD,買票該給的是那兩個鐘頭的「正規Show」,
其他都是多得到的,這樣對嗓子也好,畢竟有18場啊啊~)

總之,請大家有心理準備,只唱兩小時,如果陳奕迅他按耐得住的話

Eason也說,說不定尾二場唱三小時,結果尾場沒聲只唱一個半小時,然後換七十套衫 XD (當然是虎爛)

我想這一切是告訴我們,對於Eason出品的東西,還是不要有太多預期
畢竟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癲起來會怎樣的XD



2/5

2/5的訪談,幾乎沒有什麼比較具體關於演唱會內容的
Eason談了一些關於作演唱會的想法和願景

Eason說,他一向不想要做香港約定俗成「一定要有哪些(元素)」的演唱會

主持人先問到,所以Eason解釋了早年講過不再唱〈傷信〉的典故(其實老早解釋過了)
是因為那時年少氣盛懶有型(裝有型)
覺得西村由紀江的鋼琴原曲很好聽,用人聲文字唱好像污辱了這首歌
但是後來想想覺得這種行為很「戇居」,Eason說:「不唱就不唱囉,幹嘛要講呢」
要唱就唱,不唱就不唱囉,不用宣之於口
就好像頒獎禮要參加就參加,不參加留在家裡沒人知道就好,不用事先張揚
這種事情是不需要宣布的,不需要裝得很凝重、很慎重這樣
哪天如果要退出了(指演藝圈),不用出來說退出
不用講,要退出的話,不要出現就好了
Eason的意思是,若他要退出,不想搞什麼告別演唱會,
(以他的個性)萬一一下子又技癢要復出,那會很「瘀」的

接下來談到請嘉賓,主持人問到Eason好像除了第一次個唱(1999年大個唱)外,
後來幾次個唱都沒有請嘉賓
Eason則說,其實不是沒有嘉賓,只是一般印象
請嘉賓好像是都要是一些出名的、萬眾期待的星級人物
但Eason說他請人是看實際狀況有沒有那個需要
譬如要找擅長跳舞的,就找EO2、彭敬慈他們(2006年Get a Life)
或者音樂上要有交流,就找陳奐仁來唱他作的歌(2003年Third Encounter Live)

Eason說,其實他也想過,每場不同的嘉賓
將自己這麼多年來沒刷過的人情卡一次刷爆它XD
每場有九個嘉賓這樣,也不是不行,「想」是可以天馬行空的找新出路的
香港體育館的演唱會,不是只可以從一種模式去想的,總之就是不只作規範內的事
就好像他也想過為什麼不可以一天一套衫,然後每天都不同衫
這樣做說不定版面會比鄭秀文還大XD

總之,「不想規定什麼」就是Eason的重點
其他什麼都還沒定論,最重要的還是要能配合歌曲
Rundown肯定不會每天都不同啦,不然背後那些樂手就慘了,要練好多歌
不過呢,玩著玩著也可能玩出些東西
說不定第五場跟第十二場有什麼是相對的也說不定,總之沒有規定
要讓自己的狀態先是興奮、投入的
再去和一群有的是老搭檔、有的是新拍檔去撞擊出不同的火花

最後,Eason忽然提到〈謊言〉這首歌,它的Key跟〈浮誇〉是可以接的
播完〈謊言〉再播〈浮誇〉,那個感覺是好「夾」的
這段請自行聽Eason和主持人播放,或自己播來試試看吧XD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閒聊] 70影

不到兩年時間,這個Blog從沒有想過寫電影,到現在也攢了70部的單部電影發文了...



寫電影是開這個Blog最意外的事,儘管我自小看港片,但一開始真沒想過寫電影,也不知道怎麼寫,一切從零開始,到現在已成了這個Blog篇數最多的類型,亦是最主要的人氣來源,往後恐怕也是——寫電影的題材好找,一部片就可以寫成一篇,不用從命題階段就絞盡腦汁。

自己看自己寫的東西,有時候感覺還蠻奇怪的,偶爾重溫舊文,有時會覺得寫的真差,或是哪裡可以怎樣怎樣寫,有時卻會覺得「這個我現在一定寫不出來」。我的質料有限,希望自己能進步,但不敢追求完美,只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不一定成功的嘗試去發掘不同的方法,因為這是我的東西。

回顧這70篇電影,都算有一段心路歷程,以下想閒聊一下我自己對寫過的電影文的感想,要說比較滿意的、自己喜歡的篇章,不一定是寫得好或資料充足的,看文和聽歌一樣,不同人有不同感受,不同心境下有不同的感受。


1~5
殭屍先生(暫時停止呼吸)
殭屍翻生(一見發財
捉鬼合家歡(五鬼運財)
小心間諜
丑探七個半

一開始寫電影,我還完全不知道電影文能怎麼寫,當時是想和「港星潮」系列掛勾,主要寫港片或港星在國片的影響力,《殭屍先生》和《一見發財》寫殭屍片熱潮,《丑探七個半》是有港星參與的國片,另外兩部則是為我偶像關淑怡和本Blog一哥張立基而寫,現在看來,這幾篇大都蠻空洞的。


6~10
金裝大酒店(大飯店)
鬼新娘
逃出珊瑚海
敗家仔(敗家子)
粉骷髏

這幾篇開始,電影文算是逐漸獨立,《金裝大酒店》是我最想重寫的電影文NO.1,在嘗試累積經驗的階段,有太多不知道怎麼表達的地方,那篇連圖片都弄得亂七八糟。《鬼新娘》寫的太零碎,《逃出珊瑚海》這樣的大爛片應該有更多能發揮的爆點,這兩篇也是比較不滿意的,《敗家仔》和《粉骷髏》則還過得去。


11~15
Eason影展1:旺角大家姐
蠻荒的童話
Eason影展2:烈火青春1998
廉政第一擊(絕不低頭)
豪俠

「Eason影展」登場(很久沒寫了XD),不過前兩篇都太囉唆了,還好沒有一開始就寫最喜歡的那幾部片,不然就頭痛了。《蠻荒的童話》、《廉政第一擊》和《豪俠》都能接受,《豪俠》是第一篇我比較滿意的電影文,不過可能因為偏冷門,較少人看XD


16~20
Eason影展3:薰衣草
劉美君系列:毀滅號地車
劉美君系列:法中情
嫁到宮裡的男人
Eason影展4:慳錢家族

感想不多,《薰衣草》本來沒想過寫,是因為Eason入圍金馬男配而寫,果然擠不出什麼內容。劉美君系列單就電影寫的還能接受,可惜沒能在她和她的角色上做更多著墨。這幾篇最重要的是《嫁到宮裡的男人》,這種寫法大概是往後電影文的基礎模式吧,而且沒想到這部冷門片,點閱次數還蠻高的。


21~25
Eason影展5:魂魄唔齊
贊先生與找錢華
再世追魂(再世豪哥)
Eason影展6:江湖告急
邊緣人——

《邊緣人》共三篇,很囉唆,但即使換成現在來寫,可能一樣囉唆或者更囉唆,這部份就當我自爽吧。《贊先生與找錢華》算是一篇觀影筆記,我自己還蠻喜歡的。《江湖告急》也是嘗試不同的寫法,不算成功但我也蠻喜歡的。《再世追魂》中規中矩,多謝這篇幫我掙了些人氣XD


26~30
豪情蓋天(作案專家)
Eason影展7:愛。作戰
俾鬼捉(誰當鬼)
花月佳期(電線桿有鬼)
Eason影展8:豪情(天羅地網)

《豪情蓋天》和《愛。作戰》這兩篇,可能都能擠入我前十滿意的電影文,《俾鬼捉》也是自爽用的,《豪情》寫的比較僵硬,不過該寫的東西有寫到就好了,《花月佳期》太流水帳,徐老怪我對不起您。


31~35
波牛(踢皮球)
富貴列車
忠義群英(七福將)
溶屍奇案,同場加映:郎心如鐵
鬼迷心竅(驚嚇王)

「30影」開催,連續發文期間的每一篇都只有1~2天的時間完成,對懶散的我是個考驗,不過這種密集的自我訓練,是一次不錯的經驗。「30影」前幾篇主要在嘗試寫短一點,比較滿意的是《溶屍奇案》。


36~40
伙頭福星
飛狐外傳
二月三十
人民英雄(銀行風雲)
歌舞昇平(小子高飛)

沒什麼感想,比較滿意《伙頭福星》(因為料理東西軍XD),《人民英雄》拖泥帶水,這部好片應該要寫的更有張力。順帶一提,《歌舞昇平》點閱次數超低,至今還在努力突破三百次,可能是敝Blog目前點閱次數最低的電影文(不計最新那幾篇,不過《賭王大戰賭聖》都老早超過了...)。


41~45
雪兒
投奔怒海
殭屍至尊(靈幻家族)
八兩金(衣錦還鄉)
過埠新娘(小白兔對大烏龜)

《投奔怒海》印象深刻,是我在週末從中午寫到晚上一氣呵成產生的,不過這種趕工方式,容易寫的比較一板一眼。《靈幻家族》是「30影」裡面點閱次數最高的,我自己也還蠻滿意這篇的,《八兩金》和《過埠新娘》也都還不錯,畢竟殭屍片、洪金寶都是已有經驗的題材。


46~50
詠春
意亂情迷
暴劫傾情
嘩鬼有限公司(捉鬼有限公司)
洪福齊天(鬼賭鬼)

《詠春》太自High,當時我看到點閱次數還蠻灰心的,不過後來連自己都懶得看,就釋懷了XD。反而打混的《嘩鬼有限公司》蠻多人看的,輕鬆一點也好。這裡面我比較喜歡《鬼賭鬼》和《暴劫傾情》這兩篇。


51~55
香港舞男(舞男)
流氓差婆,同場加映:霸王女福星
歡樂時光
金枝玉葉
神算(神算鯊鯊鯊)

《舞男》想寫很久終於寫了,我終於寫出一篇情色類的三級片,雖然不是真的很情色。接下來因為中斷連續發文,得到喘息的機會,只有寫《神算鯊鯊鯊》後半段時,因心情惡劣而草草結束,所以希望日後再寫老許的電影。


56~60
驚變(情色驚變)
目露凶光
順流逆流
俠女傳奇(新俠女)
西藏小子

這幾篇又是比較不滿意的區塊,喜歡的電影《目露凶光》和《順流逆流》都沒辦法表達的夠清楚,不怎麼喜歡的電影《俠女傳奇》和《西藏小子》就只好找一些八大片商的資料打哈哈,果然寫電影文也有高低潮的XD


61~65
鬼馬智多星(夜來香)
千年女妖
嘩鬼住正隔籬(有鬼住在隔壁)
聽不到的說話
夜驚魂(心跳一百)

這幾篇就比上面那塊滿意了,《鬼馬智多星》總算有一篇徐老怪的電影能見人,後四部30影的「NG篇」出乎我意料的都寫得頗順,可能這些電影都已經在腦海裡打轉了一陣子的關係吧。


66~70
恭喜發財(神仙龍虎豹)
富貴兵團
賭王(賭王大戰賭聖
再生人——
群龍奪寶(獵犬神槍老狐狸)

最近期的幾部要沈澱久一點才能有感想啊,《賭王大戰賭聖》的熱烈迴響真是讓我很High,又再證明有時候認真講究的寫,還不如放空自己輕鬆閒扯XD


╳╳╳

接下來,當然是努力邁向一百部電影啦,往後的30篇電影將以「新30影」的專屬新標籤呈現,當然這跟選片無關,純粹只是為了方便統計和鞭策自己。

新的30影目標是今年內完成,沒錯,密集發文這種事試過一次就夠了,而且我希望保留一點寫其他東西的餘力。乍看之下,八個多月要完成30篇電影好像很輕鬆,但其實平均每週約要有一篇,已經比平日發電影文頻繁了。

接下來新的30影要寫哪些片,我還完全沒有計畫,在此想稍微調查一下,我很想知道這個Blog的讀者,對上述哪一篇電影文的印象最深刻(好的印象或壞的印象皆可XD)?另外就是希望往後多寫哪一種類型、哪一個年代、或者哪位導演、演員的電影呢?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個人] 就當我已玩夠...

溫馨提示:這篇無關影歌視,只是個人的感想與牢騷。



首先謝謝Ptt提醒我,今天是我的生日,同時也是「彼此不要羨慕」的生日。

我從小就不太重視過生日,或該說我從小就被養成不重視自己的生日,因為我的生日經常碰上農曆年期間,像今年就碰上最忙碌的除夕。

在我小學的時候,我曾很期待生日能有一點慶祝的活動,那時若是上課期間,常有同學會在自己生日那天,帶一些糖果來分送給全班同學,大多數是拎著一桶「乖乖桶」,這時老師會選在某堂課的前五分鐘,要全班為壽星唱生日快樂歌,然後發下糖果,當時我認為那是過生日最大的意義。

小學六年,我從來沒有機會帶糖果到班上發,因為我的生日沒有一次不在寒假期間,直到國二那一年,因為寒假有輔導課,我終於可以在生日當天去學校。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那時我可是摩拳擦掌的想要精心準備我的糖果,我大概去了兩間超市「備貨」,買了一大袋糖果、巧克力等等,全班發完,還夠讓熟的朋友加碼,當天不僅一圓我發糖果的夢想,還收到十幾份禮物,那時的心情,現在想起都覺得激動。

不只過生日,直到現在我仍認為,我的國中生涯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到了我高中的時候,雖然不止一次生日在學校渡過,不過因為高中生活的氣氛不同,我從來沒想過要再做什麼,同時也開始覺得,過生日不需要怎樣。現在更是如此,想要什麼,我平常就可以買,蛋糕或珍惜眼前人,生日是很好的機會,而不是制約。

如果要說近年生日所做過最特別的事,肯定就是開始寫Blog。

兩年前的今天,在Blogger啟動了這個Blog,「彼此不要羨慕」正式面世,當天還沒有文章,因為第一篇格文的資料,我整理了好幾天,到2月17日才貼出。

部落格名「彼此不要羨慕」有什麼意思呢?除了這是我偶像關淑怡的一首歌的歌詞,主要是想提醒自己,不要羨慕別人,也不要認為被人羨慕有什麼值得飄飄然的。

兩年了,這個Blog跟一開始我想像中的有不小的差異,我是很普通的人,沒什麼特別厲害,沒有特別快樂,也沒有特別不快樂,所以一開始我個人的東西,就沒打算是這個Blog的重點,大約隨著「come back to love」和「太郎的電影部落格」不嫌棄連結這裡,加上文章變多後容易被搜尋到,「彼此不要羨慕」的瀏覽人次逐漸升高,這裡發文也漸漸會隨著讀者反應調整,發一篇文,去預期「有沒有人看」向來不是最先考量的,但不可否認如果兩個題材想寫的程度差不多,我肯定會先寫「看的人應該會比較多的」,兩年前我沒想過在這個Blog寫電影,但現在這個Blog有三分之二的人氣是衝著電影來的。

在此要向部分網友致歉,有時候比較忙、比較亂,或心情比較差,回應留言時的遣詞用詞可能未經斟酌,如果有得罪之處,在此說聲抱歉。「彼此不要羨慕」主要寫香港影歌視,而我僅僅是一名普通觀(聽)眾,還是海外觀(聽)眾,其實不管什麼身份,都可能會有錯漏之處,除了多謝許多網友幫忙指正外,若不小心有所誤導,在此致上一份歉意。

另外,這方面我也許處理的不夠好,但應該不是作錯事,所以與其說是致歉,不如說是藉機解釋一下。我相信大多數花時間在此一遊的網友是善意的,但也不會天真到覺得人人都是好人,留言也好、信件也好,讓人不愉快的仍偶爾會出現。我不太喜歡拒絕人,但有些網友的要求我必須拒絕,不然會把自己弄得很累,甚至節外生枝造成某些困擾,而且並不公平——花大把時間閱讀、留言和交流的那些人,從未有過什麼額外要求,為什麼素無往來的一開口就可以得到東西?

牢騷發完,關於Blog日後的期望,是希望自己能更率性一點,至於寫的東西應該差不多還是那些,隨著「港星潮」瀕臨沒梗,電影方面的寫法難有突破,甚至最有興趣的粵語流行曲這一塊,我自知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Blog文章減產是必然的,前兩年的文章數量都破百,尤其去年平均三天一篇文,我相信那是我的極限了。

最後不免俗,而且是一定要的,還是先向一些朋友致謝。絕大多數「彼此不要羨慕」的常客,在這個Blog出現之前,都是與我全然沒有交集的,無論是用什麼方式,素昧平生者願意給予善意,怎能不感謝,我不想否認我對這個Blog投入的心力,但我也深知這是個不成熟的Blog,從文字、題材到內容都不是很穩定,對於願意花這麼多寶貴時間閱讀,甚至長篇留言交流分享的網友,在此真的非常非常的多謝。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個人] 啊啊~imeem不見了

這個慘劇還是發生了~(抱頭)

今天正要寫30曲之27的時候,才知道imeem已經不在了。

這個Blog的上百首試聽歌曲都存在於imeem的空間,現在一口氣通通聽不到。


雖然說收購者MySpace似乎正在遷移imeem的用戶資料,

但以前帳號裡面的東西,到時候是否會安然無恙,目前還說不準啊~

總之,短時間內,這個Blog可能只能靠嵌入Youtube的影片來撐吧~


MySpace收購線上音樂服務Imeem (來源
更新日期:2009/12/09 15:30 (法新社舊金山8日電)

社交網站MySpace今天宣布,已收購線上音樂服務Imeem,並將該網站服務與MySpace整合。

MySpace執行長納塔(Owen Van Natta)在部落格裡表示:「MySpace與Imeem共享相同的願景與承諾,未來將進一步推動網路內容社會化。」

他也說:「這項協議可讓我們利用Imeem領先業界的技術,漸次將他們的產品有意義地整併至MySpace 的音樂服務。」

他們並未公佈協議的金額。

Imeem於2003年在舊金山推出,成為受歡迎的免費串流及分享音樂的線上網站。Imeem利用廣告贊助模式,讓使用者在網站上收聽網路廣播或嵌入歌曲。

據傳聞,Imeem在MySpace收購、服務下線之前,在全球擁有逾1600萬名使用者。 (譯者:中央社李致嫻)




MySpace Music完成收購iMeem 正遷移用戶(來源
2009年12月09日 10:39搜狐

北京時間12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MySpace CEO 歐文•範納塔(Owen Van Natta)週二稱,MySpace Music今天已經完成了收購社交媒體音樂服務iMeem某些資產的交易。

範納塔稱,在推動網路內容社交化方面,MySpace Music和iMeem具有相同的見解和承諾。通過該交易,MySpace Music可以充分利用iMeem的行業領先技術,以後將集成其產品到MySpace Music體驗中。

自從2003年創建以來,iMeem已經創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社區,在全球擁有超過1600萬用戶。iMeem幫助開拓了廣告支援的數位音樂模式,並創建了網路首款可嵌入式音樂和視頻播放列表服務,讓用戶可以在網路上包括MySpace內的任何地方嵌入歌曲和播放列表。

范納塔表示,在未來數周內,MySpace Music團隊將儘快獲得深受用戶喜愛的iMeem產品,並將它們移植到MySpace Music中;公司將在今天把iMeem用戶導向MySpace Music服務,啟動這個遷移過程;公司將儘快向用戶提供他們已經在MySpace Music上創建的iMeem播放列表。

iMeem CEO 戴爾頓•卡爾德維爾(Dalton Caldwell)、CTO布萊恩•伯格(Brian Berg)、COO阿裏•艾達(Ali Aydar)和銷售副總裁大衛•韋德(David Wade)將作為顧問,幫助MySpace Music管理這一遷移過程。範納塔未透露將如何安排iMeem其他員工。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預告] 小小的計畫

其實也沒有要做什麼,只是挑戰連續發文。

一方面是響應太郎的「三十篇」計畫,另一方面,是要反省一下這裡常有篇幅過長的問題。

這個Blog七、八月以來,長篇的比例越來越高,這無疑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沒事把題目定太大,然後寫得很累,漸漸的,我覺得寫Blog的樂趣少了,甚至有點戰戰兢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尤其先前「台星唱粵語歌」系列,因為男子組寫得不好,寫女子組時壓力特別大,寫完以後的感覺是解脫不是滿足,而且這一切是都是自找的。

我只是想重新寫得輕鬆一點,雖然我這種人不可能也不可以太輕鬆。

一天發一篇文,絕不可能每天都有長篇。而我想做的是,同時進行雙線兩個題材:


1. 閒談港片30篇:

既然要響應太郎,加上港片本來就對這個Blog很重要,當然還是要寫港片,不特定寫哪種電影類型,但全部都是港片。基本上跟以往的電影文分別不會太大,但會輕鬆一點(或輕鬆很多XD)。


2. 港星潮30曲:

作為小站的招牌,越寫越長的港星潮系列將反璞歸真,每一篇的題目,只有一首歌,當然都是港星曾在台灣發行的國語歌曲。

我承認一天一電影,對我來講還是沒有信心,所以這個系列要盡可能能寫短一點的,讓我有點緩衝透氣的時間。


兩個系列會交錯推出,預計我有兩個月不能打混Orz,將從明天(9月1日)開始,敬請不用期待XD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童年] 諸葛四郎——連環圖、電影和電視劇

在認識小叮噹之前,我所知道的漫畫,就只有《諸葛四郎》啦。



算起來,這應該是我爸爸的童年回憶才對,正因為如此,我家有一套「宏甲出版社」時期出版的《諸葛四郎》,目前有超過廿五年的歷史,加上經歷過幼稚園時的我和我弟摧殘,狀態已經非常殘破。



這套漫畫讓四、五歲時的我知道什麼是「漫畫書」,當時我並不會自己看,因為認識的字實在有限,是藉著爸爸的口述,算起來這也是講故事的一種。

《諸葛四郎》系列連載於1958年至1965年,是台灣本土漫畫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葉宏甲先生曾經歷日治時代,因此作品的風格是中日混揉。《諸葛四郎》的故事背景是架空的年代,以傳統的俠義情節為基礎,主角「諸葛四郎」名字來自「諸葛亮」加上「楊四郎」,取其智勇雙全之意;而其中的日式風格,則清晰的呈現在反派角色身上,《諸葛四郎》中大部分的反派首領,都是蒙面、假面,看不見臉的裝扮,是受日本忍者或特攝片影響,而這些真實身份難測的對手,也使諸葛四郎等人對抗惡勢力時,除了靠打,還要經過抽絲剝繭的推理。

認識《諸葛四郎》:
葉宏甲數位漫畫館
維基百科——諸葛四郎
諸葛四郎外傳
「六年級的諸葛四郎」新聞台




《諸葛四郎》曾兩度搬上電影銀幕,不約而同的都是改編「大鬥雙假面」單元。第一次改編是在1962年,是一部台語電影,由唐菁扮演諸葛四郎(相關報導圖片),維基百科可以找到當時的小廣告:



第二次的改編則是1978年,相關資料也多得多,「葉宏甲數位漫畫館」就可以找到當年的新聞:

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 動作淋漓 風格嶄新
 
 漫畫天王葉宏甲原著搬上銀幕的「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上週末上映以來,備受好評,這部最適於閤家觀賞的動作喜感鉅片,已為國片創立嶄新的風格。

 許多觀眾常抱怨,日前的國片,不是血淋淋的打殺,就是亂七八糟的奇戀文藝片,再不就是裝神弄鬼的神怪片,很少有適合全家共同欣賞的佳片,「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的盛大獻映,彌補了這項缺憾。

 陳洪民執導的這部影片,由上官靈鳳反串諸葛四郎,衛子雲扮真平,並有羅烈,王陝、李昆、天才童星高培鈞,金世玉,袁時和等一流紅星,通力合作演出。

 「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中有空中,對決索繩大戰、滾球大戰、章魚大戰、大破魔鬼黨、勇鬥雙假面,熱鬧無比絕對是影壇首見,令觀眾看了既暢決又緊張,但是,絕對沒有血淋淋的鏡頭,全片在喜趣中,充滿人情味及教育意義。

 有人誤以是特技片,都是不求甚解,本片是第一次把漫畫名著搬上銀幕,影片成績之出色,說明這部集編導,演員一流人才的合作,的確是創新題材之作漫畫故事未必不能拍成電影,要看製作的態度如何,「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海報來源:snow的懷舊電影海報展覽

比較特別的是,主角諸葛四郎找了七十年代的「武俠天后」上官靈鳳反串,1977年當時,上官靈鳳片酬18萬,在港台兩地女演員裡,僅次於林青霞的20萬(對照組:徐楓12萬、林鳳嬌10萬、茅瑛10萬,來源:1977年新星日報)。而真平則由衛子雲飾演,他還曾在1985年的電視版《諸葛四郎——四郎與真平》裡,演過諸葛四郎,和這部漫畫有著特別的緣份。

這部《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甚至在數位時代還出過VCD,手邊的片源是香港「海岸貢獻」出的,看到海岸,就只會聯想到「絕版」兩個字,海岸發行過不少經典影片,倒閉之後,那些片子的版權也不知落在何方,同樣的情況還有「富城」發行的VCD,這也是為什麼到了藍光時代,香港部分舊版VCD卻還有價有市的原因。

既然有片,當然要截幾張圖來瞧瞧囉:



不知道為什麼片頭會有這些文字,「諸葛四郎」最好會是18禁(汗)




熟悉的海馬標誌,海岸是少數片頭畫面會配上旁白的,還是用國語發音講「海岸貢獻」四個字。




上官靈鳳的「諸葛四郎」扮相。




在天空飛翔的四郎。




衛子雲的「真平」。




沒人告訴我的話,我絕對不會聯想到這兩個人演的是四郎和真平。




林小弟是童星高培鈞。




笑假面。




哭假面。




笑假面是老大。




壞人之一:老虎人。(自己亂取的)





壞人之二:大象人。(同上)




壞人之三:章魚精。




讓四郎很困擾。




而且有兩隻。




事情朝著詭異的方向發展...



BOSS笑假面原來是笑容很燦爛的羅烈。




最後當然是四郎一行人勝利而歸~




其實1978年的《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劇情,和漫畫原著差別很大,當時也不是特別講究要遵照原著改編,而且若要將五、六十集的漫畫好好改編,電視劇會更適合——《諸葛四郎》最後一次的改編,正是1985年由華視搬上螢幕,改編為一齣21集的單元連續劇《諸葛四郎——四郎與真平》。




由當時已經年近四十歲的衛子雲飾演諸葛四郎。



↑Youtube可找到1985年,由陶大偉演唱的原版的片頭曲。

以造型來說,電視版比電影版貼近原著,但我已經忘了我有沒有看過這齣單元劇,劇情沒有印象,只記得衛子雲是我童年時的「武俠劇男主角」代表人物,我對他的印象比孟飛等人還要深。





《四郎與真平》將諸葛四郎和真平改編成同父異母的兄弟,由於兩角戲份相若,於是公平對待。